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下事—时评 |
人民日报批《甄嬛传》为何被力挺?
近日,人民日报就热播剧《甄嬛传》发表评论称,剧中宣扬一种比坏心理,好人只能变得比坏人更坏才能战胜坏人,这种价值观不能宣扬。在一个有9万多网友参与的投票中,53.9%的网友认为《甄嬛传》鼓励以恶制恶,败坏社会风气。
《甄嬛传》为何被国人喜欢?
《甄嬛传》如此高的收视率,除了其制作精致之外。其最大的看点,也就是勾心斗角,这无疑是迎合了中国人某些文化心态。比如倾轧、斗争、篡夺、猜忌、弹劾、笼络等种种权谋手段,无一遗漏地展现。一个圈套连接着一个圈套,一招计谋通向另一招计谋。各种阴谋暗算都运用得炉火纯青,以至于有不少人将该剧称为清宫版的《杜拉拉升职记》。不少人甚至认为学会甄嬛一样的本领,在职场和官场之中,有起有落但最后终将得到自己想要的,是一种本事。
一位网友写道:“甄嬛刚刚入宫,就好比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父母的关系进入到一家很大的企业!……为了保全职位,在不断的工作中步步小心仔细,拉拢同事,建立自己的战线,开始反击,终于扳倒了最大的竞争对手,成为了老板眼前的红人。”从这个角度来说,《甄嬛传》又正好满足了中国人窥视获得权力诀窍的愿望。明白了这一点,你就能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余则成了。
而那些喜欢“后宫小说”的读者群,以18岁至35岁的城市白领女性为主。她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自我意识很强,有不少还是独生女,而她们面对的职场、爱情压力又非常大,需要被肯定、被娇宠的心理没有得到满足,于是,便从小说中寻找安慰。“后宫小说”中关于权谋、沟通技巧的描写,也能给她们的职场生活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比如坚强、隐忍,宫斗剧《甄嬛传》就是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下大红大紫的。
阴谋剧能促使人心变坏?
当人民日报的那篇评论一出来,拍砖的人也不少,有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指出这是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它本身就是虚构的,另外如果所有艺术作品都在歌颂正义,太假太单调,并且与社会脱节。
在本人看来,所谓的文艺作品“百花齐放”,在文学作品创作,就应该既可以像琼瑶那样,全书写的都是幸福美满,风花雪月。也可以像金庸《连城决》那样,写尽人心的权诈与恶劣。套用鲁迅一句话:看到这里,易学家看见八卦,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干部看见升迁。更何况《甄嬛传》在中国的热播只是当下中国的一阵风,它的艺术价值远不及中国那些流传了几百年的经典。它未必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主流。
宫斗剧的热播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整个社会丛林法则的盛行,给了“宫斗”生长的土壤。而人民日报所说的阴谋的产生,则更多是与诚信的缺失、规则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有关,而不是因为看多了阴谋剧。在一个丛林法则的社会里,即使没有阴谋剧,一样会有阴谋,因为阴谋总是无师自通的。
而比价值观更应反思的是制度。人是善恶的综合体,好的制度能激发人性中善的因素,坏的制度则无限放大人性中恶的方面。当公权力掌控所有资源,支配一切为所欲为;人与人之间尊卑有别,践踏尊严、压抑人性。在现实或剧中的制度下,所有人都是可怜的受害者。透过甄嬛传最应呼唤是平等,最该反思的是不合理的制度。
中国人为何看不厌宫斗剧?
翻开古代中国的后宫政治史,里面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吕后专权致残戚夫人,赵飞燕害死与为皇帝生子的宫女和许美人,武则天从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开始其夺权之路,慈禧从后宫中脱颖而出垂帘听政,其宫斗手腕几乎颠覆了整个大清王朝……一个“斗”字更是深入中国人骨髓。“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莫说上下五千年,哪怕是近代以来,一直就是个“斗”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人早已将“斗”这一法宝深深地印刻到了骨髓里。
在美国,阴谋论时常能在民间掀起一些波澜,但始终无法在主流社会成为一门显学,爱看阴谋剧的美国人也始终被其他国家的公众认为是“最天真的”。因为他们既达不到文化共鸣,也没有动力去学习戏中的计谋。同样爱看阴谋剧的中国人,却几乎个个都是阴阳家,遇到各种事情都能说出一大堆其背后的“阴谋”,卖弄自己的“智慧”,在主流学术研究上更是司空见惯。可以看出,民主与法制社会具有确定性、民众参与性、透明性。这就让人们处于一种身心相对安宁的生存状态,不用把过多精力用于研究人的问题,而用于做事。(文/风青杨)
文/风青杨
版权声明
网络转载务必标明作者并给出原文链接,报纸杂志使用需微博私信取得用稿授权。侵权必究!
风青杨微博:http://weibo.com/youyou52011
微信帐号:fengqingyang8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