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2022-09-24 11:00:16)
标签:

于小燕

原创

散文

分类: 杂志发表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丝路新语·甘肃公路博物馆展品背后的故事》发表散文《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


参观甘肃公路博物馆(3047字)

 

  于小燕

 

  当你开着车奔驰在宽阔平坦的公路上时,当你想去哪儿,道路就四通八达,摆在你面前,畅通无阻时,你可曾想到:是谁修建的公路?是谁一年四季在公路上不畏严寒不避酷暑的劳作?是谁每天挥舞着扫帚,把公路打扫得干干净净,愉悦着你的眼睛愉悦着你的心情?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是谁第一时间抢修好受损的公路?公路上有了坑洼,是谁把它们压实夯平修补得光洁如新?

 

  这些问题,在我没有来甘肃公路博物馆时,我还真的没有想过。

 

  甘肃公路博物馆位于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南郊工业园区,占地面积1644平方米,展厅面积2000平方米。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94年1月的酒泉公路总段“十工陈列馆”。

 

  走进博物馆正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浮雕,两个柳条筐里碗大的石块装得尖尖的,一排工人呼着号子奋力拉绳,几个工人用裸露的肩膀扛着比自己的腰还要粗两倍的木头砥砺前行,双手紧握錾子的铮铮铁汉,抡起大锤用力砸向錾子的健壮工人。?6?7人物表情栩栩如生。?6?7人人奋勇个个争先,画面生动,排山倒海一般,气势恢宏。

 

  路,让人离得更近;路,也让人走得更远!

 

  步入展厅,一件件实物展品,一张张文献资料、一幅幅图片影像和大型沙盘等赫然入目。甘肃是中原连系西北乃至中亚的咽喉和纽带,黄土高原和戈壁荒漠并存,崇山峻岭与平川走廊相应,地形地貌多样,筑路环境维艰。可是在建国之初,甚至到七十年代,公路建养主要以人力为主,畜力为辅,养路工人凭借最简单的生产工具,硬是把工作干得热火朝天,保证国省干道畅通无阻。

 

  他们用铁锨铲,用洋镐砍,用耕犁犁路面,用“抬把子”抬运沙石,用柳条编的挑筐挑运砂石土方,用夯锤夯实着路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桥塌了,就下到水里架桥。吃饭,围坐在戈壁滩上,说笑着,拿着瓷缸,就着水,啃着冷馒头。休息的时候,就随地一躺,好像到了哪儿,哪儿便成了家。

 

  木制风车、单轮的手推车、胶轮马车、耧车、铁耙子……,每一样现在已经消失了的东西,在那时都是宝贝。每一张图片,都使人感到震撼,每一张图片,都记载着公路人奋斗的艰辛历程,饱含着无穷的历史文化底蕴,让人想知道它背后的故事与传奇。

 

  那坐在毛驴刮路车上挥鞭赶着四套驴车前进的“司机”,英姿飒爽,一脸的自豪;一个职工正认真地给一头漂亮的毛驴套上土耙,土耙上绑着密密匝匝的树枝,树枝上压着石头,准备平整路面。

 

  最引人注目的是,博物馆的一角,有一台漆皮掉了大半的老式推土机。它停放在周恩来总理雕像旁,背后还有一张放大的《甘肃日报》,用了几乎二分之一的版面刊登着一篇报道——《铁肩挑重担,铁手换新天》,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

 

  这台饱经风霜的推土机到底是什么来历?他为什么停放在周总理的身边?解说员满含深情地向我们讲述了一段激动人心的往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瓜州通往敦煌的安敦公路20公里处,有一个道班——十工道班。道班里16名工人,养护39公里路。由于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在精心养好公路的同时,他们还在附近开荒种地。到1970年,道班已开垦荒地达270多亩,年收获粮食4万余斤,还饲养了牛、羊、鸡、猪等家畜家禽,可谓是养路护路、农牧业生产双丰收。

 

  1971年4月,全国工业与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十工道班被评为先进集体,班长张富贵代表十工道班参加了这次会议,受到了周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的接见。

 

  周总理详细询问了道班的生产工作情况。当周总理得知十工道班是在一无牲畜、二无农具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取得的成绩,十分动情地对在场的新华社记者说:“像这样的好典型,你们要好好总结,好好宣传。”并且亲自安排向十工道班赠送东方红75型推土机一台。张富贵兴奋得一夜未眠,“这可是周总理送我们的推土机啊”!当年5月8日,《甘肃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大篇幅的报道了安西公路段十工道班。

 

  如今,这台推土机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它像一位白发苍颜的老者,仙风道骨,含笑迎接八方的友人,成了甘肃公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是甘肃公路人的骄傲,是每个养路工终生都难以忘却的记忆。

 

  博物馆中还有一张摄于上世纪60年代的照片,一伙人正围在一起,中间的那个人,提着一杆秤,在称铁锨。当时,酒泉公路总段辖养的路段主要是砂砾路,公路养护职工经常早上带上几个馒头出去干活,等到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才返回道班,在路上一待就是一整天。由于那时候出行靠毛驴车或步行,养护职工每天在路上干多少活,很难挨个去现场实地查看。由于养护的路段是砂砾路,铁锨磨损得比较快,所以就在养路职工每天上路作业前,由班长用杆秤称铁锨并记录。傍晚,职工返回道班,再称铁锨的重量,根据重量差来计算一天的工作量。有时候一把新的铁锨,一个多月就磨损坏了。很难想象,这种绩效考核方式需要工人们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

 

  还有旧手扶拖拉机,三轮平板车,职工自己设计的工具箱,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各种劳动的场面、生活的场景,各种各样的道路实景图和沙盘图,各种奖状、徽章、锦旗,还有一张张领导们来甘肃参观考察公路建设的照片。

 

  一件件实物,见证着甘肃公路发展的沧桑历程;一幅幅图片,凝结着着甘肃公路人的心血和汗水;一项项荣誉,承载着社会各界对甘肃公路事业的殷殷期盼。

 

  眼前又出现一幅实景演示画面。只见一张火炕,上面铺着一大块铁皮板,下面,红通通的火苗在炕洞里呼呼的燃烧着,几个养路工人正在大汗淋漓的炒拌沥青混合料。这叫“炒盘拌料”。头顶骄阳似火,正是炎热的天气。即使什么也不干,静静地在太阳底下站一会儿,都令人受不了。可是他们面对呛鼻的沥青,穿着厚厚的工作服,在阳光下,铁锨飞舞,挥汗如雨。人们不禁问:这么热的天气,站在火炕上,干着这么费劲的活,他们干嘛穿这么厚?旁边的馆员向我们解释,浇到砂石料上的沥青,温度都在八十度以上,一不小心就会把人烫伤。为了防止被沥青烫伤,养路工人在炒盘拌料时,都穿着长袖工作服。因为脚底下是滚烫的铁板,他们不得不穿着翻毛牛皮鞋。这头上晒,脚下烤,如何受得了?况且还要快速地翻动砂料,那可都是石子,每一锨都得用力!还要把拌好的砂料上到旁边停着的小型四轮翻斗车里!这是多么大的工作强度!?

 

  平时,我们出门只知道走路,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群人,为了道路的保养和维修,为了千百万家庭的出行方便,竟然付出了这么大的艰辛!

 

  我记得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2017年来酒泉,视察甘肃公路博物馆时,曾现场为酒泉公路人朗诵他创作的歌词《公路情》,歌词里这样写:

 

  “你默默地成为一块铺路的石头

 

  让中国的公路连通九州

 

  你悄悄地延伸

 

  延伸着生命的里程

 

  让今天的奉献光照千秋”

 

  这正是甘肃公路人的完美写照!

 

  通过这次参观,仿佛感觉穿越时空,亲身目睹了整个甘肃公路养护发展的过程。让我深刻感受到甘肃公路人那种不怕艰难困苦,自力更生、战天斗地建设公路的精神。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不断进步。原先那种毛驴刮路车、马车、炒盘拌料、木轮车等原始笨拙的公路养护工具和模式,已经被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新设备、互联网等代替,一代又一代公路养护人员,用他们宝贵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浇灌出开放、富裕和文明的金光大道,谱写出“富民兴陇”的新篇章。

 

时间过得好快,走出博物馆,太阳已经西斜了。回望夕阳下温暖、大气、蕴含丰富的公路博物馆,道一声再见,也许不久之后,我还会再来。(3047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