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无相与艺
(2021-12-05 16:36:53)分类: 读书随笔 |
一尘、无相与艺
文/忧者无忧
上周末游逛太阳沟陶艺馆时,看到两个似图似字的条幅。可怜我才疏学浅,不识那条幅上的图或字。一贯好奇的我将其立此存照,以便将来刨根问底。馆长告诉我条幅一是“无相”,条幅二是“艺”。对于我的半信半疑,馆长半真半假地说,书法家的字,越是不好认,越是有水平。
回家后,我将图片发在了“万能的朋友圈”。多数圈友表示不认识。有圈友留言,希望我找到答案后及时“科普”。有两位爱好书法的圈友,一个让我去问秦始皇,一个让我去问吕叔湘。孩子她姨是位有文化的农家妇女,对我的好奇热心捧场,“看图识字”后给了我“瞎猜的”却令我开心的答案:条幅一形似“担档”,条幅二形似织布,疑似个“劳”字。另有两位严肃认真的圈友,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专业人士,给出了“无相”与“艺”的答案。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摆渡,继续做了些追根溯源工作。既“追”到了书法之“根”,又“溯”到了作者之“源”:作者“一尘”,其书法既非行草,又非篆隶,而是甲骨文。两幅作品(权且借用“作品”二字)似字似画,“字画一体”,有些来历,有些故事。
一说“一尘”。
“一尘”只是作者署名,而非作者本名。作者本名罗卫国。作品中的“尘”字虽是繁体,还是被我认了出来。“一尘”与“卫国”摆在一起,一个很超凡,一个很入俗。我查到,作者出生于“抗援保卫”第三年,起名“卫国”很“入”当时那个“俗”。在此之前,罗卫国其名其人其事,是超出我既有认知的。但其曾祖罗振玉,却在我既有认知之内。史界学界,若论起甲骨文、满洲国、旅顺口、博物馆、太阳沟,是难以回避这个名字的。
罗卫国的一个身份:“罗振玉甲骨文书画艺术中心理事长”。传承曾祖罗振玉,独创了甲骨文书法。有评论称,其作品“不仅坚持甲骨文的原形意,还将甲骨文进行了写意,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由于生活在大连,又研修着书法艺术,其作品现身旅顺太阳沟陶艺馆,便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个“艺”字作品出现在“陶艺馆”,纯属水到渠成。
“一尘”是个佛教用语,常喻事物的微小。作者取“一尘”艺名,当有自身追求、境界在里面。《楞严经》:“及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华严经》:“譬如有大经卷,量等大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南朝宋鲍照《野鹅赋》:“虽陋生於万物,若沙漠之一尘。”唐聂夷中《古兴》:“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清任泰学《质疑·周易》:“一尘勺水,未必无补於高深”尘轻尘微,属于客观描述。微尘轻尘,属于主观谦卑。
出乎我的意料,“一尘”又被借指相当大的差距。明王守仁《寄邹谦之》:“纵令鞭辟向里,亦与圣门致良知之功,尚隔一尘。”鲁迅《且介亭杂文》:“那些作品,即使摹拟到和破落户的杰作几乎相同,但一定还差一尘。”唐·释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其中的尚隔一尘、还差一尘、一尘不著、一尘不染,值得“你品,你细品”。
道家也有“一尘”说,称一世为一尘。《太平广记》引晋葛洪《神仙传》:“儒谓之世,释谓之劫,道谓之尘。”宋孙觌
二说“无相”。
佛家有“无相”说。《金刚经》曰:“凡所有相,皆为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作品“无相”甲骨文大字下的行草小号字,引用的正是这段话)《大论》曰:“般若波罗蜜、是无相相。”请注意这个“无相相”,有两个“相”。罗卫国的作品,看似“无相”两个字,实为“无相相”三个字。其中的第二个“相”,藏匿在第一个“相”里,以“二”表示二相叠用。这是一位书法人士对罗卫国这幅作品的解读。
涅盘经三十曰:“所谓色相、声相、香相、味相、触相、生住坏相、男相、女相,是名十相,无如是相,故名无相。”大乘义章二曰:“言无相者,释有两义:一就理彰名,理绝众相,故名无相。二就涅盘法相释,涅盘之法离十相,故曰无相。”同净影疏曰:“诸法悉空,名为无相。”止观一曰:“常境无相,常智无缘。”维摩经不二法门品曰:“一相无相为二,若知一相,即是无相,亦不取无相。入于平等,是为入不二法门。”“法”与“相”均为佛教重要概念。我注意到,其中的“不二法门”,我们俗人也经常使用。
道家也有“无相”说,且比佛教的“无相”说早两个多世纪。最早写作无象,指没有形迹,没有具体形象、概念。原为道家形容道玄虚无形之语,后亦泛指诸种义理的玄微难测或玄微难测的义理。《老子》曰:“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忽恍。”不知别人怎样感觉,我对佛道两家的“无相”,皆感“玄虚”,皆觉“忽恍”。
三说“艺”。
“艺”的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边是人用双手操作。
插入一个花絮:对比这个解释,我突然觉得,孩子她姨说作者的“艺”像个织布机,织布机正巧需要“双手操(劳)作”,因而推测是个“劳”字,很有道理。进而想到,织布这种“劳作”及其成果,还真算得上“艺术”,因而推测作者“画”的是个“艺”字,也合乎情理。当然,甲骨文中原始的“艺”,织的不会是布,很大可能是草木。
“艺”作动词时,《说文》:“艺,种也。”《诗》云:“不能艺稷黍。”古语“艺人”那是指耕种的人。由此联想开来,而今的“艺人”,在耕种什么呢?
“艺”作名词时,一指技能、才能。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艺天下无双。”现代语:才艺、球艺、艺不压身、德艺双馨、艺高人胆大。二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古代教学科目。《后汉书·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三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为六艺。四指极限。《国语·晋语》:“骄泰奢侈,贪欲无艺。”五指标准;准则。《国语·越语》:“用人无艺。”六指七指八指,放在“……”里。
“一尘”作者写给陶艺馆的“艺”,很可能是指耕作、才能、技能,而非六艺、六经、极限、标准或准则。
(2021-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