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与浪姐捉迷藏
(2020-10-24 15:36:15)| 分类: 读书随笔 |
懒与浪姐捉迷藏
文/忧者无忧
一个多月未写博,非不能也,实无意也。有博友婉转打探原因,我回复:“工作也忙,也懒与浪姐捉迷藏了。”
“工作忙”,不是矫情是实情。但具体忙什么,不宜博中絮叨。不是有这么句话么,“内部资料,概勿外传”。又者,若把烦心事闹心事搬出来烦人闹人,则显得不智、无礼。
9月中下旬,经历了一次急风骤雨式园区改制。可怜我已然确定的“西藏行”,被雨打风吹去也。
体制重建、部门重组。我虽心态良好、定力颇强,但终究是要面对或者应对的。身份由公务变成了雇员,职务由任用变成了聘用,我以认真的态度参与了竞聘且获得聘用。竞聘演讲虽非决定性环节,却也是重要环节。我的演讲是自然的、顺畅的、脱稿的,注入了真情省却了煽情,听众观众听得出、看得出,给了正面的积极的回应。
改制之后的部门职能增加,事务增多,矛盾增大。“老人”走了不少,“新人”进来不少。“新人”干不了老业务,“老人”干不了新业务,至少形成了一个阶段性“困局”。
“懒与浪姐捉迷藏”,是因为目前这么个“捉”法,实在是耗时劳神、扫兴伤情。
应该写(谈、说)什么,自以为比较明智。我不笨不傻,不急不恼,不偏不倚。通过合理掌控文字,我基本可以回避浪姐的不喜不悦不容。但“浪姐的心思你不要猜”,猜来猜去,费时费心,且影响表达的流畅自如,让人不爽。
捉迷藏的本意,是图个有趣、图个好玩。如果既不有趣又不好玩,还捉什么捉?如此,一个多月未写博客了。
“工作忙”,但忙不到没有业余时间,忙不到没时间读书。我懂得,读书有消郁解闷、祛烦止恼之功能。因此,在少写或不写博的前几个月里,读了不少书。
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感慨于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三位名人苦难、矛盾、倔犟的多味人生。至为重要的是,我由此确切知道,罗曼·罗兰是个男人!选读此书,纯属偶然。某日闲翻书柜,发现了女儿初中或高中时的这本课外书,一念之间将其捧起,一鼓作气将其读完了。
看了《聊斋志异》改编的两盒20本小人书。这是五六年前游逛山东淄博蒲氏故居时,在“聊斋园”景区买的。印刷粗糙,显然并非正规出版,但我还是将其一本本、一页页连图带文翻看了一遍。
读完了《声律启蒙》、《笠翁对韵》、《龙文鞭影》三本有关对仗、韵律、平仄的“蒙学经典”书,自己对自己做了次补课式启蒙。三本书均为2018年春节在大连购买的,每本书均标有拼音、加有备注,可惜被我冷落了两年有半。这一次,硬着头皮逐个亲热了一遍。苦虽苦矣,难虽难矣,却也乐在其中。知道了不少典故,懂得了许多原来并不懂得的韵律知识。近20天来,更是养成了早读《笠翁对韵》的习惯,是学童时代那样出声的朗读、诵读,喜不自禁、乐不可支。朗读中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发错了许多音、读错了许多字。借此机会,知错便改了。
读完了收藏、鉴赏名家马未都的《观复嘟嘟》。这是购买一套茶具(嘟嘟观复杯?)时所获赠品,正规出版社出版,纸质、印刷均好,关键是内容好。其中的文章,并非安坐书斋“写”来的,而是面对镜头“侃”来的、“谈”来的、“侃侃而谈”来的。换言之,是脱口秀“秀”来的。马先生自称喜侃爱侃,乐当侃爷。我对其能侃、善侃,对其侃得有层次、有品位、有情趣充满敬意。
侃爷常有,而好侃爷不常有。
(2020/10/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