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鼎
(2016-10-12 08:32:53)分类: 读书随笔 |
扛鼎
文、忧者无忧
扛鼎之作,力能扛鼎,笔力扛鼎。对于其中的“扛”,我猜想,相当一部分人并不知晓其正确读音为“钢”。
“扛”有两个读音,一为káng ,用肩膀承担之意,如扛枪;二为gāng ,音同“钢”,用两手举东西之意,比如扛鼎。
坦白交待,我之前一直把“扛鼎”之扛读作“扛枪”之扛。一直不知道,“扛”除了可以用肩,也可用手完成。但仔细一想,“扛”的字形,不正是“手工”吗?
史书中多有“扛鼎”之词。
1、举鼎。《吴子·料敌》:“力轻扛鼎,足轻戎马。”《文选·王融》:“彯摇武猛,扛鼎揭旗之士。”
2、比喻攘夺国家政权。《晋书·明帝纪论》:“
3、比喻有大才,能负重任。
4、《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后因以“扛鼎”指代项羽
史书记载“力能扛鼎”者不少,既有豪杰,又有君王。
《史记》:“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汉书》:“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后汉书》:“虞延……长八尺六寸,要带十围,力能扛鼎”;《北齐书》:“上党刚肃王涣……力能扛鼎,材武绝伦。”
最为尴尬、悲催的,当属“扛鼎而死”的秦武王嬴荡。该同志生而有神力,自幼身高体壮,勇武好战,喜好跟人角力,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都因此受到重用。
秦武王于公元前310年即位。公元前307年,领兵“出巡”周都洛邑时,逞强好胜地与乌获、孟贲“比”举象征至高权位的周(室之)鼎。奈何力不能及,结果两目出血,折断胫骨,气绝而亡,终年二十三岁。周赧王闻报大惊,亲往哭吊。
嬴荡因此荣膺“历史名人十大苦逼离奇死亡”之一。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2016-10-11整理)
附录:
中国自古盛产力能抗鼎的大力士,秦武王赢荡就是其中之一。史载:武王身高体壮,臂力惊人,喜武好斗,爱与人斗力助乐。
秦武王将举重引入军中,作为选拔士兵的条件之一。无论步兵、车兵还是骑兵,都必须能将地面100公斤重的物体顺利提起,并将其置于一米高的平台,做到这一点,才有权加入勇士队伍,穿着甲胄,代表国家战斗。
当初许多大力士如任鄙、乌获、孟贲等纷纷来到武王身边,被委以重任。
武王平定国内外危机之后,想起父亲秦惠王的夙愿——进军周都洛阳,将代表天下的九鼎据为己有,称霸天下。他亲率十万大军向洛阳进发,周朝天子惊吓过度,放弃抵抗,下令打开城门。
当周朝太庙打开后,武王看到了象征天下九州的九座铜鼎一字排开,陈列于殿堂之上。每只铜鼎代表一州,他走到雍州鼎前回首问身边之人:“谁能举起此鼎?”孟贲提出试一试,只见他双手抓住鼎耳,大喝一声,将鼎抬高半尺,后力不济而重重落下,头晕目眩,几乎跌倒。
武王不禁哑然失笑,你能将鼎举起,难道我还不如你吗?说罢就要上前举鼎。众人劝止不住。武王使出全身力气,大吼一声“起”,鼎被抬起。想挪动鼎以示超越孟贲,不想左脚刚离地,重心落在右脚上,无法支撑千斤之重,身子一歪,鼎重重砸在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