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死券”难免一死
(2016-09-14 16:42:11)分类: 读书随笔 |
“免死券”难免一死
中国史上的丹书铁券,始于汉,终于清。由皇帝赐给功臣、重臣,早期只有褒奖性质,后来多了免死功能。民间俗称“免死券”。 免死,大概要算最高的褒奖吧。
丹书铁券最诱人之处,当然是可以免死。持有者“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及“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免死或恕死的次数,随皇帝心意,有一死、二死、三死以至九死、十死。
但史料表明,诸多“免死券”持有者,常常也难免一死。因为允诺免死只是出于君主的一时意志,而君主意志不会那么始终如一。
丹书铁券制度始于汉高祖刘邦,当时只是世袭爵禄褒奖,而无免罪免死许诺。
到了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人人朝不保夕,何谈富贵世袭。于是,丹书铁券由汉初的世袭爵禄一改而为免除死罪。
公元528年,北魏孝庄帝杀死权臣尔朱荣,不久尔朱氏起兵报仇,其弟尔朱世隆兵近洛阳。孝庄帝为平息事态,欲赐以铁券,结果反被尔朱世隆奚落:“今日两行铁字,何足可信!”
543年,西魏权臣宇文泰为答谢部将李穆救命之恩,感觉仅有爵禄赏赐还不够意思,遂“特赐铁券,恕以十死”。这个李穆后来病逝于长安,时年七十七岁,谥号“明”。善终。
唐朝李渊,也曾褒奖功臣丹书铁券。当时的秦王、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得到其父的这个褒奖。
现今保存下来的唐代铁券实物,仅有钱镠(liú)铁券一件,上嵌金字诏书333字。这是唐昭宗李晔赐给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钱镠的。券文有云:“卿恕九死,子孙三死。”钱镠81岁死,善终。
到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xù)灭亡后梁,自居为大唐正统。他一共只赐了三份丹书铁券,结果其中郭崇韬、朱友谦两人随后无辜被杀。另一位铁券持有人李嗣源,也差点不得逃生,最后被迫发动兵变取庄宗而代之。
《水浒传》里的柴进,自陈“小人是柴世宗嫡派子孙,家间有先朝太祖誓书铁券。”但柴大官人最后也被小小的高唐州知府高廉屈打成招,问成死罪。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功臣并赐铁券。其中公6人,侯28人。结果,这34人中,本人及子女不坐胡(惟庸)蓝(玉)案,又不因后期朱棣“靖难”被杀者,只有汤和、华高二人。
最可一说的是“免死券”获得者,在夺江山、治天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被朱元璋认可为开国第一功臣的太师、左丞相李善长。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处死左丞相胡惟庸。而胡惟庸是李善长一手提拔、推荐的。当时不少大臣建议处死李善长,朱元璋只是对其削禄一千四百石,以示警告。
但他终究未免一死。十年之后,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被重新翻了出来,罪名也由“擅权植党”升级为“通倭通虏”,也即勾结日本、蒙古谋反。李善长被认定为幕后主使。
由于“逆谋不宥”,结果,已经退休的、77岁的李善长及其家属七十余人,一律被朱元璋处死。其儿子李祺一家,因为妻子是皇帝女儿的缘故免于一死,逃过一劫。
一个推测:丹书铁券,无论早期的“褒奖券”,还是后期的“免死券”,固然不能完全排除赐券时皇帝的诚意美意,然而,更大的可能,那只是皇帝笼络人心的手段、策略。
附录李善长“免死券”文如下:
“朕起自草莱,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居群雄肘腋间,未有定期。而善长来谒辕门,倾心协谋,从渡大江。于是定居建业,威声所至无不来附。一二十年间,集兵数十万,东征西伐,日不暇给。尔独守国,转运粮储,共给器仗,未尝缺乏。况繁治剧,和辑军民,无有怨谣之言。此上天以授朕,朕独知之,其人人未必尽知也。昔者汉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皆称焉。比之与尔,萧何未必过也。今天下一家,尔年已高,朕无以报尔,是用加尔爵禄,使尔子孙世世承袭。朕本疏愚,皆遵前代哲王之典礼,兹与尔誓:除逆谋不宥,其余若犯死罪,尔免二死,子免一死,以报尔勋。”
(2016-9-14据网络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