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本是“马尾掸”
(2016-05-11 17:02:32)分类: 读书随笔 |
拂尘本是“马尾掸”
文、忧者无忧
《如意本是“痒痒挠”》,是我把百度资料和个人感想“揉和”而成的。有博友留评:“(那么)拂尘,便是鸡毛掸子?”
我现在给出的回答是:半对半错。对在“掸子”,错在“鸡毛”。我的考证表明:拂尘本是“马尾掸(子)”。
拂尘,又称尘拂、拂子、尘尾。有方言称其“蝇甩子”,也很是形象生动。拂尘在民间、宫廷、道家、佛家均有使用,但用意、用处、用法有所不同。
《辞源》载:“拂尘,拂子也,所以去尘及蚊虫者。古用麈尾为之,今多用马尾。”
其中的“麈”,发音为“主”。《埤雅·释兽》云:“麈,似鹿而大。其尾辟尘。”有一说:此物约起源于东汉。大约因为“麈”后来变得稀缺了,“麈尾”逐渐演变成了牛尾、马尾。也有过用布条、树梢等制作的拂尘。
对平民百姓来说,拂尘就是去尘驱蚊的实用俗物。
到了名流那里,拂尘则升格为一种雅器。古时流行名士执麈尾清谈风气,魏晋文人称之为“麈谈”。
到了皇室,拂尘又升华为一种卤簿仪仗,按等级各有定制。《清会典图》:“皇帝卤簿拂尘,朱氂(“牦”)为之,长二尺,结於木柄,柄长二尺一寸二分,围一寸五分七釐(“厘”),通髤(“休”)以金,上饰镂金龙首二寸五分,衔小金环以缀拂,下饰镂金龙尾三寸三分,末属金环,垂朱緌。”
宫廷戏里,常有太监手持拂尘,或卑躬屈膝,或趾高气扬。那拂尘,原来是有讲究、有来历、有缘故的。
在佛教里,拂尘大有用场,更有讲究。
拂尘是汉传佛教(禅宗)的一种法器,象征扫去烦恼。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尘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象征着佛法尊威。
禅宗五祖弘忍的弟子,北宗禅创始人,唐代高僧神秀和尚有偈语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拂尘”字眼及禅意,便在其中。
戒律中也允许比丘执持拂尘,以拂除蚊虫的侵扰,但禁止使用如“白拂”等以较为华美贵重之物所成的拂尘。
谁可以手执白拂呢?菩萨或长者。观音菩萨四十二手之一,叫做“白拂手”、“白尘拂”。手持拂尘,暗喻其“威神之力”。“拂尘观音”之手持拂尘,有时在左手,有时在右手。
拂尘在道教中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是道士常用的器物,是法器又是兵器。
语云:“手拿拂尘,不是凡人”。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
一些武术流派更视拂尘为一种武器。在武侠小说、影视中,常见有某派武林高人,将拂尘玩得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