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期盼你成为我的听众

(2014-05-05 09:23:06)
标签:

愿望

邮件

机会

才会

你是

分类: 亲情传递

期盼你成为我的听众

文、忧者无忧

 

二哥你好:

又是周末。想通过电子邮件与你说会儿话。

现在许多报纸开辟了“倾诉”类专栏。为什么?因为社会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但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老话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趋势似乎越来越明显,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说,好象更为严重。喧嚣的外部世界与孤独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有的人,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却觉得无比的寂寞,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具体到我自己,也有这种感受。虽然,我在内心深处积攒了许多的话,但是,常常感到无处可说。在外生活这么多年,虽说也结交了一些朋友,但能达到“无话不谈”程度的“至交”似乎还没有。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生计,想着自己的心事,静不下心来听取别人的倾诉。我也不愿意把自己的心事彻底地暴露在别人面前。

于是,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干脆不说,把无穷无尽的心事掩盖或者埋葬;二是对着日记说,日记是最耐心的听众,不会说三道四,四处传播。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向妻子说?

较之于外人,我向妻子吐露心事还是不少的。多数情况下,我还是可以向她敞开心扉的。她也能给我许多的开导启发。但是,我们之间的“理解”还没有达到完全默契的程度,两人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分歧。有时候,会因为思想的差异导致语言的交锋。本想舒心,变成了“闹心”。这样,当我有这种预感的时候,干脆放弃了与她的交流。

本来,还是可以有另外一条交流的渠道的。那就是:与兄弟姐妹进行交流。可惜的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条渠道也被堵死了。现在有了一些好转。比如,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你进行一些交流;通过电话,与妹妹进行一些交流,等等。

从前些日子的情况看,这种交流是令我快乐的。快乐,是因为我们平等;快乐,是因为热情赢得了热情。特别是你的话,给了我许多启示。你的人生态度比我积极,你的积极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我。我不想夸大这种感染的分量。它只是一种导向,让我有所参照;但目前还不能真正改变、扭转我的思维和行动。

动手写这封信之前,我并没有想到必须要写上面这些话。但是写出来的,又是我的真实思想。我想,这是把潜在的意识变成了直观的文字。我为把思想变成了文字进而呈送到你的面前而感到高兴。你是我的哥,你是我的听众,你也应当是我的听众而不仅仅是我的导师。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你与大哥本来与我交流的机会就很少。在很少的交流机会来临的时候,你们更急切地想教导我如何做人做事,却疏于了解我是如何做人做事的。

长者对于幼者,上者对于下者,官者对于民(兵)者,总有“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这样一种优越感,所以很难耐心地听取为幼、为下、为民者的倾诉。我懂得这个道理,但我也做得不够好。比如,当我与士兵交谈的时候,常常也是动辄打断人家的话,自个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起来。事后我也在反思:士兵会听得进去吗?未必!

我之所以毫不隐晦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来,是因为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你不会打断我的话头;而且,当这个邮件发送到你眼前的时候,你是会完整阅读的。这种交流的方式便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

哥,我最喜欢称呼你的还是“小哥”。根据这么多年的观察,我还没有听到过别人这样称呼自己的兄长。在东北一带,倒是有称呼“老妹”、“老弟”“老姨”的,那是指最小的妹妹最小的弟弟或者最小的姨姨。大概只有我们老家才会有类似“小哥”的称呼吧。

说到称呼,我觉得自己真是一个“古董”。这些年,我称呼别人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总想以家乡的方式称呼别人。举个例子:对于杨**,我一直称呼“叔叔”;对于他的妻子,我一直称呼“婶婶”。如果要改称“阿姨”,对我而言简直是天大的别扭。在我目前生活的环境里,对年长的妇女,我一般是以“大婶”相称的。要不给她降上一辈,称作“大嫂”或者“大姐”。

由称呼问题想到了性格问题。一成不变的称呼,隐含着一成不变的性格:固执、死板、教条、僵化。这种性格在许多事情上都可以体现出来。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起初我看到有的人八面玲珑、随机应变,以为自己“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现在想想,原来并非如此。那种“能”是学不会的,自己的骨子里就没有随机应变、八面玲珑的“能”。看似“不为”,实则“不能”。

你前些日子来电话,为我在海军报上发表了两个头条表示“祝贺”,我感谢你。我宁愿把你的祝贺看作进取的动力,不愿看作骄傲的资本。在我看来,如果只凭稿件的质量在解放军报发个头条还是可以“引以自豪”的。尽管那两个头条在我的生活工作圈里为我赢得了一些好评,但我从内心里并没有感到有什么了不起。你要求我给你寄过去,“让大家都看看”。我倒担心,以你的学友们的资历、水平来衡量,我的“作品”恐怕是要“贻笑大方”的。不过,我明天还是准备把报纸寄给你。只要你不笑话,别人笑话又有什么关系!反正我也不认识他们!

写得不算少了。想想又有了这么多“思想”,时间没有白过,而且实现了“倾诉”的愿望,我感到很高兴。祝你学益有所获,业益有所成。

弟:2002年11月2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