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牙切齿的……关怀
(2014-04-30 08:33:09)
标签:
博友们意愿我相信风月多种 |
分类: 世事评点 |
咬牙切齿的……关怀
文、忧者无忧
2月1日学习时报第9版文章:“现实主义还是赤裸主义”。副标题:“对一种文坛现象的反思”。开篇说:“批判现实主义一直就是我们的文坛法宝,我们的作家俨然已经习惯了用咬牙切齿的批判方式表达对现实的关怀。”
借取其中的七个字:“咬牙切齿……的关怀”。
我们这个社会,包括军队,当然有许多值得批判的东西。所以,我并不完全否定批判的积极意义。如有批判家在此,请相信,我对你们有着相当的敬意。我相信,你们所展示的对现实的关怀,有着相当的真诚。
想提出仅供参考的一家之言是:对现实的关怀,可以有多种方式。咬牙切齿的批判“可以有”,但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如果认为只有批判才是人们热切期盼的阳光、时刻仰望的真理,难免也会失误。
有的人暂时还未步入开篇所指的“作家”行列,却“俨然”已充满“作家”潜质。能够看到,他们有时高举“现实关怀”的漂亮旗帜,高唱“现实关怀”的动人歌曲,利用各种语言,各种时机,开展着咬牙切齿的批判。仿佛世人皆醉我独醒,其实自己也是醉眼朦胧。
批判家有一种观点,或说有一顶帽子,偶尔会强加于人。那便是:“既得利益者”才在那里心灵鸡汤,才在那里风花雪月。“既得利益者”看不见邪恶,看不见贫寒,看不见黑暗。“既得利益者”说一点淡泊、包容、优雅的话,那一定是“装”出来的“含泪相劝”,真实目的是捍卫既得利益。
我浅薄地认为:心灵鸡汤或者风花雪月,与是否“既得利益者”无关。不能剥夺既得利益者的“鸡汤权”、“风月权”,更不能剥夺非既得利益者的“鸡汤权”、“风月权”。而非既得利益者,是批判家们口头、笔头所“关怀”的。
我还认为,以批判者形象出现的,未必真是现实的关怀者,也未必便是非既得利益者。我甚至阴暗地揣测,有那么一些所谓的“批判家”,不过是作秀而已。装关怀,装贫寒,装委屈,装愤青,以求“大家给点热烈的掌声”。他们往往是以黑暗的心态,批判着社会的黑暗。
人是应该有些批判精神的,但不能陷入批判的误区。当看着这个世界“啥也不是”,觉着“啥”都有待批判的时候,也许,批判家们应站在寒冬的室外,给自己头上浇一盆凉水,好使自己清醒一些。彻头彻尾的批判家,既是奉献者,又是偏执者。搞点“自我批判”,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上述“装优雅”的言论,如有得罪批判家之处,敬请见谅啊。开批则喜与闻批则喜,都是批判家应有的风度。
(2010-2-2)
附录:
一位批判者对此帖的“批判”
风花雪月唱久了,吹捧赞扬听惯了,忽然听到对自己这种状态有些不屑的声音,也不免变得咬牙切齿起来,这个心路历程可以理解,呵呵。题目叫做“咬牙切齿的关怀”,里面谈的却是批判的“咬牙切齿”,文不对题暂且不说,就是“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真的会去“咬牙切齿地”关怀(别人或社会)”这个常识性的问题,不是在猪栏的理想里浸淫久了的大脑,还真不会煞有其事地提出来。
按正常人的想法,需要批判的,当然是假恶丑的东西。而假恶丑的东西,人人得以诛之,好像并非只有作家才有这个特权。其实,恰恰是某些挂着作家之名(也包括什么官员作家、军旅作家。。之类的客串演员),蜷缩在体制的圈子里,呢喃着歌德之词的人,才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批判的权利。
为什么要批判?很简单,乌云不除,怎见阳光?某些高唱“先进性”,力行“正确性”的同志,如果对假恶丑的东西却视而不见、置若罔闻,那么只能说,在他们的身上,最好地诠释了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弱点。
心灵鸡汤或者风花雪月,人人可以欣赏与追求。但对这种言行的评价,却远远与强权一贯奉行的“剥夺”挂不上钩。实际上,评价本身根本没有可以剥夺某某的权力和意愿。听到不同的不爽的声音,就怀疑别人要剥夺,要打压自己,恐怕恰恰是心虚的表现。
以批判家形象出现的,未必真是现实的关怀者;但对现实的假恶丑,连批判的意愿都没有的,注定谈不上对现实的关怀。
看着这个世界“啥也不是”,觉着“啥”都有待批判的,那纯粹是脑子有病的SB。但好像这样的稀有动物还真不多。仅就论坛而言,我看大多数的批判还是有明确具体的指向和对象的,至于批判得对不对,那就要就事论事的分析了。所以,这个靶子立得毫无意义。
以上纯属调侃,远离了楼主“咬牙切齿”的主题,实在是才学能力不逮之罪啊,还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大宋:听到不同的不爽的声音,就怀疑别人要剥夺,要打压自己,恐怕恰恰是心虚的表现。宽容和谦虚都不是弱者才具有的品质,只有强者才可以拥有。强者可以用拳头去打你,但不去打,这才叫宽容。如果自己内心先虚了一半,然后自我安慰地说,我不和你一般见识,那就是阿Q似的意淫了。
备注:这是4年前在内网上发布的一篇老文。偶然翻出,权作更新。问好博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