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怀疑”现象断想
(2013-07-05 08:58:17)
标签:
时间言行兴趣最好太多 |
分类: 军旅回望 |
“非理性怀疑”现象断想
文/忧者无忧
老忧按:这是6年前发于全军政工网的一篇职业性文字。写作时,所针对的对象是军队,是军人。今日偶然翻出,觉得即使针对社会,同样有其意义。由于无关秘密,决定不做改动,将其发于互联网上的自家博客。
0、某教授在团以上领导干部中搞过一个不记名的问卷调查。题目只有两个。其一,你认为干部选拔中是否存在着严重的请客送礼现象?其二,你走上现在的领导岗位是否请过客送过礼?统计结果:第一题答“是”和第二题答“否”的均为90%。别人“请送”我不“请送”?很是耐人寻味。
“非理性怀疑”的概念以及联想,便由此产生。
1、怀疑,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人必有疑心,事必有疑处。无疑心之人,无疑处之事,恐怕没有。
2、怀疑,有理性与非理性之分。与之对应,怀疑所产生的作用也有两种:积极或者消极。理性的怀疑,体现着一种科学态度,一种求真意识,一种探索精神,推动着人的成长成熟以至社会的发展进步。非理性的怀疑则相反。
3、对理性怀疑我们应当肯定。因为它冷静、清醒、辩证,有助于我们悟真谛、求真相、得真知。对非理性怀疑我们应当警觉。因为它冲动、盲目、片面,有可能使人迷失前行的方向,削弱进取的动力,偏离真理的轨道。
4、目前,在党员以及领导干部中,“非理性怀疑”现象有蔓延之势。但对其表现的形式、产生的原因、带来的危害以及应对的办法,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分析。对此,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政治干部必须高度警觉。
5、对“非理性怀疑”现象的初步分析。
(1)“表现”示例。一是对党的创新理论缺乏真诚的信仰。不能真心学习、真诚实践,浅尝辄止,有时心存抵触甚至说三道四。二是对党、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命运缺乏坚定的信心。看消极面多,看积极面少;看挑战多,看机遇少;看困难多,看对策少。因而发牢骚,说怪话,唉声叹气。三是对社会风气的评价缺乏辩证的思维。有意无意地“放大”、传播社会和军队存在的腐败问题,对党清除腐败的决心、措施以及成效持观望、怀疑、调侃甚至否定态度。四是对营造纯洁和谐的人际关系缺乏自觉的追求。信奉“见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不送礼办不成事”。对领导、同事、下级缺乏信任和欣赏,在“琢磨人”上动心思太多,使本来完全正常人际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等等。
(2)“原因”探寻。一是党员意识淡化。未能真正做到: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用党的宗旨鞭策自己,用党的理想激励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二是科学态度欠缺。不能用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思考问题,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混淆或者颠倒了主流与支流、全局与局部、暂时与长远的关系,难免一叶障目、盲人摸象、以点“代”面。三是自主精神迷失。对于一些社会思潮,缺乏独立的、自主的、深刻的辨析,看不清,想不透,于是顺“流”而下,迎“声”而去,甚至甘心成为“跟屁虫”,忘记了“屁”的本质原来是臭的。四是“阳光心态”消隐。看什么都觉得灰暗,觉得可疑,觉得消极。误读社会,曲解人生,错断是非。
(3)“危害”分析。我们感到,“非理性怀疑”具有盲目性、破坏性、传染性。不是一种健康的、积极的、有益的心理,对个人、对社会、对军队都是有害的。一是“盲目性影响理智”。一事当前,不是积极应对,而是仓促反对,好像不说个“不”字便显得没有能耐,没有个性。受这种心态支配而形成的认识,作出的判断,不可能是理智和客观的。二是“破坏性危害建设”。由于总是怀疑、总是犹豫、总是否定,因而心态、状态和姿态都很消极,在抓学习、干工作、正风气、求和谐上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搞建设、谋发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动力支持。三是“传染性损伤士气”。不良心理-不良情绪-不良言行-不良影响,是一种传递关系。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非理性怀疑”现象,影响面更大,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更大。因为,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积极还是消极,领导总是起着导向、示范作用。
6、“非理性怀疑”的典型言论。其一,“什么创新理论呀,还不是老人家早就说过的东西!”其二,“这教育那教育,有什么用呀,大家该怎样还是怎样。”其三,“社会太腐败,没有一个领导干部是干净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该吃的吃,该收的收,该玩的玩。”其四,“就现在这装备水平,训练水平,根本不可能打赢。”其五,“干部提升,士官选取,没有一个不送礼的。”其六,“报纸上宣传的先进典型,没有一个是货真价实的。”等等。
7、如何防止“非理性怀疑”现象的蔓延?想来想去,觉得最好的对策还是自省。腐败、困难、隔膜、虚假等等,是诱发“非理性怀疑”的“根源”。但我们不能等着它们的消失,也不能把它们的存在作为“非理性怀疑”的“理由”。“非理性”就是“非理性”,关键是我们每个人都应理性起来。应经常想一想:我是否站在了党的立场,是否坚持了辩证思维,是否在心理上摆脱灰暗走进了阳光?
(写于南京政院上海分院)
(稿件级别: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