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白看也不白说(19)
(2013-05-04 12:27:15)
标签:
爷们爱上了会变觉悟天性 |
分类: 开博小记 |
不白看也不白说(19)
文/忧者无忧
1、精美的文字会“挠痒”
我们的思想、心理或精神,有时会因为缺水、缺氧、缺阳光、缺养分的缘故,产生无力自挠之“痒”。痒得难受,却无可奈何。这时候,读书看文,尤其是读精致的书、精美的文,也许可以“挠”去我们的心灵之“痒”,而且挠得准确,挠得爽快,挠得熨帖。被这些文字“挠”过之后,我们的烦躁会趋于宁静,轻浮会趋于沉稳,肤浅会趋于深刻,迷茫会趋于清亮。精美的文字,是那些呼应心灵、通达至理的文字,是将那些你已经----有所思而未能言、有所悟而未能开、有所求而未能解----的心情,由隐性变成显性的文字。
2、失礼失理者常是强大尊贵者
深为赞同博友弦柱的一个观点:“礼是双向施为的,是对上下尊卑双方的要求与规制,更是强者的责任。”这让我想到了军队的礼节:下级对上级、士兵对军官要主动敬礼,上级、军官必须及时还礼。不还礼,是违反条令的失礼行为。遗憾的是,常常出现失礼行为。还让我想到行车的礼节:公路上常见“礼让三先”。但遗憾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大卡车“非礼”小汽车,豪华车“非礼”普通车,官员车“非礼”百姓车,机动车“非礼”电动车、人力车,等等。为啥?前者强而尊,后者弱而卑,出了事故不吃亏。在强大尊贵者身上,更容易出现因无礼而无理的行为。个人如此,团体如此,国家也如此。谓予不信,请放眼看看用心想想这世间人、天下事。
3、爱心如水向下流
从博友文中得知一个传说:“难得糊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郑板桥,在离开县令岗位时,赠给送行百姓的一句话:“请你们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先不说这个传说的情节真假,只说这句赠言的意味深长。我们可以无疑地说,前辈对后辈、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博大的持久的。但如果反向思量一下后辈对前辈、子女对父母的爱,恐怕不得不生出些怀疑,生出些遗憾来。红楼梦《好了歌》里“问”过一句话:“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别人做得如何,我不敢妄做评价。想想自己,是领受不起“孝顺儿孙”这个头衔的。我同时“不惮恶意”地揣测:人世间,能够真切回报“痴心父母”的“孝顺儿孙”,少而又少。父母对子女的爱,源于天性;子女对父母的爱,源于觉悟。天性与觉悟间,是很难划出等号的。“爱心如水向下流”,这个推断虽然残酷,却是现实。为人父母者,应当对此豁然、坦然、超然。你真正爱过了子女,你就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爱的使命”;你子女也真正爱上了他或她的子女,你就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爱的传递”;至于子女的回报,可以抱有期望,但请别作勉强了。
( 2013-5-4整理)
问候博友好!
许久未“更”了。
这就“更”一个。
“更”,不是娘们的专利。
爷们也得“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