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回乡流水帐
(2013-04-11 16:59:10)
标签:
无语民居山道班机个位数 |
分类: 山河履痕 |
清明回乡流水帐
文/忧者无忧
严格地说,父母去世之后,作为子女的我,便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种状况,已持续14年之久了。幼年童年少年时曾经生活的那个家,已经没有了我吃饭、睡觉与玩乐的可能。老院老房里没有了那个慈祥的面容、那声亲切的问候、那顿可口的饭菜,以及那种舒畅的交流。西房因雨倒塌而后消失,北房里没了父母、牌位、老照片。
无家可归,并不意味着无乡可归。那里终究还是我的故乡,留存着我对童年的回忆,对父母的想象与怀念。更为重要的是,村后那个山坡上,留存着实实在在的父母的坟头。因而这些年来,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在每年的清明前夕远远地赶回家乡,为的是在父母坟前磕个头,让父母近距离看看我的形象,听听我的声音。
4月2日上午,获批回乡后,即刻决定下午动身。出乎意料的是,妻子想要一起走。她也许更想见见她的白发母亲。于是将出发时间推迟到次日早晨,以便做些大包小裹的准备。如果是我单独出行的话,会简便轻快许多,带上证与卡,就可以出发了。
网上预定、不到两折的机票,实际花费不到200元。当然,机场建设费和燃油附加费是不打折扣的。
4月3日。0740从大连出发,0910顺利到达太原。二哥原想安排接站,被我推掉了。因为二哥是忙人,暂无时间陪我,更无时间陪我游逛。还因为,两位战友要求接站,并给我们安排了“太原半日游”。与战友会合后,直接开车去了“蒙山大佛”这个开发不久的景区。之前,曾在太原博友的博客中,“见到”过这尊令我意外的大佛。言其“意外”,是因为20多年前我曾在太原上了4年学,而且后来经常去太原,从未听说过有这样一尊大佛。读博时便想着要在适当的时候前往观瞻,现在到了兑现的时候。
我不信佛迷佛,但敬佛重佛。也就是说,不“迷信”不等于不“敬重”。佛教流传那么久、散布那么广、影响那么深,自有它的道理。这些年进过许多寺庙,见过许多佛像,虽不烧香磕头许愿,但我会以庄重严肃的态度,仰望那些或泥塑、或铜铸、或玉雕、或石刻,或完美、或残缺、或华丽、或斑驳,或立、或坐、或仰、或侧的佛像。我无力分辨其形象、工艺等“讲究”,但会保持应有的庄重。佛堂及周边的香火、禅音,会使我的浮躁趋于宁静。蒙山大佛及其景区,百度会给出诸多细致解说,不记。
值得一提的是,景区门票不贵,只有20元钱。山脚下有诸多山西特色的农家小吃,价位不算低,我们4个人的午餐,花了近300元。当然,这是因为战友热情,想让我多品尝几样太原风味。如果仅为添饱肚子的话,每个人有二十元左右应该够了。
饭后,乘车观看了太原市区一些新的自然、建筑景观。下午3时许,与二哥会面,相跟回乡。晚7时许回到县城。先把妻子交给她的“娘”,让她享受家人团聚去了。之后,与二哥住进了县城宾馆――因为,如前所言,我们游荡在外,无家可归。晚10时之后,我们兄弟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关门会晤”,这是我所盼望的。至于谈了些啥,不写了。
4月4日晨8时许,开车去了大姐家。简短交谈后,相跟回到村里那个老院子。。。。。。9时许,与家族人员在坟地会合,开始了持续4个多小时的家族集体扫墓。。。。。。13时左右,在父母坟前,见到了大姐、二姐、妹妹、大姐夫与妹夫。家族数十号人在坟前放鞭、上香、烧纸、磕头之后,转向下一家坟地,重复同样的过程。15时许与姐妹们道别,先回县城吃了午饭,后去铝厂探望了大哥大嫂侄女。。。。。17时许,开始返往省城。21时许,住进太原的宾馆。考虑到二哥一路劳累,劝他回家歇息去了。而我全无睡意,想要看看太原五一广场的夜景,并与太原的其他朋友见见面。23时许,我的另一位战友、妻子的同学夫妻来到宾馆,我们“茶话”到次日凌晨2点。
4月5日8时左右,与二哥二嫂一起,驾车奔赴数百里之外的恒山悬空寺。路途中,还下了一阵雪,但未形成“气候”。道边树木里诸多的鹊巢,远处山顶的积雪,以及山上若隐若现的古长城、土长城,让我意外与兴奋。到达悬空寺,已是11时许。由于游客多,行车、购票、看景,都要排队。在寒风、人流里逛完悬空寺,已近下午2时了。至于悬空寺的来历,游览的过程,也不做记录。
在某处道边吃过午饭后,我们返程前往雁门关。进入景区时,已是16时许。门票40元。我无力对景观作出描述。但在这个历史厚重、名字响亮、地理重要的景区里,能够边走边看边与兄嫂及妻子交流,让我感到幸福。城墙已然不是那个城墙,关口已然不是那个关口,但我相信,历史上的这个地带,确实上演过一幕幕战争活剧。在这里,一定留下了诸多的“边塞”故事。“杨家将”、“忻口会战”的历史,可以在这里实地回顾。关口脚下的道路两侧,分别排列着“杨家将”、“杨门女将”雕像,每个雕像都注明了对应的人物名字。这个季节,这里还非常寒冷,以致于我们需要租用大衣。游历过程中,只见到个位数的游客。景区道边,原住民摆放着土特产或烤红薯摊位,想来生意会与天气一样清冷吧。
18时许出得景区,前往太原。二哥本意想让我多看看雁门关附近落日里的山色风光,因而选择了先上山再下山的一条蜿蜒山道。我们夫妻还有二哥还好,兴奋地边看边唠,但意外的是,苦了亲爱的二嫂――山道盘旋没过多久,她出现了晕车反应,于是车减速、人下车……本来不到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走了3个小时。返回太原,已是夜里9时许。吃完饭安顿好,已近10时。与哥嫂约定,次日,也就是4月6日,我们夫妻在太原“自由活动”,不用他们陪伴,也不用他们关照。这对哥嫂而言,是“解放”;对我而言,也是“解放”。我还想利用这半天时间,再会几个熟悉的人,再逛几个陌生的景。
于是电话联络了两位军校同学,男的;一位高中同学,女的。决定次日早餐吃“郝刚刚羊汤”,上午看榆次附近具有黄土高原民居特色的“后沟”,并在景区内吃农家午饭,之后直接上机场回大连。4月6日的后沟观景,也不细述。总的感觉是美不胜收,不虚此行,回味无穷。我还得感谢同学的是,他们带了自己的女人或男人,与我们夫妻同行。
午餐时喝了村民自酿的白酒。喝酒话多,未给赶往机场留下机动时间。当我们匆匆赶到机场时,离停止办理登机手续只有十多分钟时间了。此时,二哥带了在太原上学的外甥,已在那里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们顾不上叙话,匆忙中办妥了换票手续,通过了安检通道,来到了登机入口。
不幸的是,广播中传来的美声(美女声音)告诉我们:“由于大连方面的天气原因,班机推迟起飞。具体时间,请等候通知。”“不幸”中的“万幸”是,等候的时间不算长。半个小时后,我们顺利登机,然后飞机顺利起飞、顺利降落,然后我们顺利出站、顺利回家――这个“家”,是对女儿而言有父母在的我们三口人的小家,而不是对我而言有父母兄弟姐妹在的那个大家、老家。
思亲回乡,上坟磕头,会友叙旧,看景散心。清明回乡,有喜悦,有伤感,喜悦多于伤感。喜悦多被我变成了文字,伤感多被我变成了句点。文中那几个“。。。。。。”是我的无语之语。
(2013-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