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新兵时的“沙”样
(2011-02-15 12:58:40)
标签:
老忧说事军队杂谈 |
分类: 军旅回望 |
今日收到30元的汇款单,得知此文发表在半岛晨报一个多月啦。
特此置顶,以示祝贺。
哈哈
http://epaper.lnd.com.cn/html/bdcb/20110313/bdcb671528.html
我当新兵时的“沙”样
文/忧者无忧
在老家方言的字库或者语汇中,似乎没有“傻”这个字。想要表达哪个人有点“傻”时,一般都用笨(发音pen,一声)。
小忧考入军校前,在县城上高中,真的算是个“文化人”。对于“傻”为何意,当然有所了解。在书面语中,也是可以准确应用的。但要命的是,很少口头表达。在心里头,一直把三声“傻”,读作一声“沙”。大家可以试着组几个词,用一声读读“傻”。体会到了,读成一声了,对下面的故事才会有更深的感悟。
把三声“傻”读成一声“沙”,那不能怪小忧。得怪小忧的父母和老师。他们从未正式教我说过北京话,普通话。如果不是考了军校,进了省城,我一直会把“傻”读作“沙”。但事实是,我考了军校,进了省城,有了说普通话的场合与需要。
刚入学(同时即入伍)不久的一次演讲赛,让小忧懂得了“傻”即是傻,而不是“沙”。而这个“懂得”的过程,是付出了露丑的代价的。
那是刚入学两三个月后,系里边要组织“立志、奋斗、成才”主题演讲比赛。先由各个学员队选拔推荐。学员队决定每个人上交一份演讲稿,以便从中选拔演讲选手。小忧自小听爸妈话,到了部队当然按爸妈要求“听领导话”,很认真地写了份演讲稿。倒不是为了参加演讲,而是为了完成写演讲稿的任务。
小忧在想:人家老学员多的是,水平高的人多的是,咱得认真写,不能与人差距太大。没想到的是:小忧的演讲稿,竟然得到了学员队领导的高度评价,“技压群芳”,被确定为参加系里演讲比赛的演讲稿。(后来想想,那时的小忧,便有“才子”雏形了。)
列位看官能够认清的一个道理是:能写稿,不一定能演讲。二者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无奈我们队领导,竟然官僚地认为二者可以等同,让小忧做好参加演讲的相关准备,为学员队争光。
那时的小忧,对普通话很是陌生。而且,军校之前的高中初中小学,从来都是摆不到人前去。见人低头,未语先羞,哪有什么在公众面前演讲的胆量与资质?基于这种自我判断,小忧向队领导“打报告”,请求不参加演讲。但队领导已是“铁了心”,小忧未敢再说什么。只能抱定“必死”决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队领导大力支持本次“演讲事业”。把队里的宝贵电器双卡录音机,交给小忧,说:“好好练!反复练!录下来听,边听便改。”区队长是北京人,普通话当然没问题。他屈尊当小忧听众,并纠正姿势和发音。多数发音不准的地方,被小忧改正了过来。
但是,演讲稿中的“傻”,尽管被区队长指出发音不准,小忧也曾试图改正,仍然未能完全、彻底、干净、全部地纠正过来。小忧甚至觉得,把“傻”读成三声,实在别扭,还是读“沙”来得顺口!
演讲那天,关于心发慌、腿发抖、手发颤之类的傻样,这里就不回顾了。还是紧扣主题,只说与“傻”字相关的傻样吧。
那段演讲词的大意是:作为军人,无私奉献,但不被社会理解,有人质疑军人:“这样做,不是太傻了吗?”小忧是这样慷慨激昂地演讲的:“有人说我们军人沙。我们真的沙吗?不,我们不沙!如果无私奉献被叫做沙的话,我们沙而无悔,沙而无怨!沙得光荣,沙得自豪!”当小忧连“沙”数次后,数百号听众,先是静默,很快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看到,坐在前面的领导和评委们,放下笔,快乐地笑了起来,交头接耳起来。
掌声实在热烈,小忧只能中断演讲,等候着大家掌声的终结……
比赛结果,小忧在10名选手中,荣获第三名。奖品是一本盖了章的《青年知识手册》与一盒彩笔。现在,书还在,而笔已无了。
演讲集会结束后,许多原来并不相识的老学员,记住了小忧。见面时,会愉快地问:“沙不沙啊?”这个问话,持续了许久。
20年后的今天,再过一周时间,老忧当初的同学们,有个“20年后再相会”。大家碰面时,会不会再问起老忧当初的“沙”呢?那个“沙沙”的小忧,已经成长为老忧,已经可以当着数百上千人,不慌不忙地发表谈话了。
(2009-7-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