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一扇虚掩的门
(2011-01-23 14:46:01)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生参悟 |
寂寞是一扇虚掩的门
文/忧者无忧
“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仿佛那只轻拍翅膀的蝴蝶,掀动了全球的风。一次平常的舞动,一种无意的流露,引发强烈共鸣,这一定属于偶然,又一定蕴含必然。
物理上有个“同频共振”。我相信,寂寞便是那个“频”。帖子的主人,无意间触动了那个人们“同频”,于是,“共振”产生了。
都说现在是浮躁的社会。钱权名利的诱惑,浮躁了人们的心。后天的功利之心与天然的宁静之心产生碰撞,让人摇摆,让人挣扎。功利与宁静,让人难取难舍,难合难分。人们浮躁并寂寞着。在浮躁的反衬下,寂寞更加强烈,更显寂寞。帖子触动了寂寞之弦,寂寞因此而发出强音。而当寂寞形成共振发出强音时,寂寞便不再寂寞,变成了浮躁。
曾听过“善待寂寞”、“享受寂寞”的说辞。虽然有些道理,但总感觉有些虚伪与矫情。长久的寂寞是难受、难耐、难忍的,因而难以善待,更难以享受。发出“善待与享受”声音的人,自己也不会那样做,绝对不会。他们发出这种特别或者古怪的声音,本身便是不甘寂寞。
我想,寂寞是一扇虚掩的门,门上没有锁。即使有锁,也是挂锁。即使锁着,钥匙也掌握在自己手中。门内是寂寞,门外是浮躁。门内是宁静,门外是功利。问题的关键是,你可以自主地进出这扇门。当你感觉门外奔波劳累时,可以回到门内,在寂寞的躺椅和软床上,安静地休息。可以看书,听音乐,想心事。也可以干脆啥也不干,闭眼睡觉。当你感觉门内歇息乏味时,可以走到门外,在功利场上打斗一番。
门内门外是两种光景,两种心情。没有绝对的是非对错,就看你愿意选择什么。同一种光景看多了,都会产生腻烦。那么,便在门内门外来回走走吧,那是很好的调节。
钱钟书先生把婚姻比作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我看与“寂寞门”很是相似。但略有不同的是:“婚姻门”难以轻松进出,因为法律与道德在那里把门。而“寂寞门”可以轻松进出,因为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没人可以替你选择浮躁还是寂寞,只有你自己。
(2009-12-2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