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的认识》练习活动设计
(2011-11-21 21:12: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学案例 |
《米的认识》练习活动设计
溧阳市昆仑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形成一米的表象,会用米作单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知道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
3、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四人一小组一把米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学过的“厘米”作单位太小、太麻烦,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出“米”的概念。说明:生活中量这样比较长的物体时常用“米”作单位。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一米,然后让学生观察组内米尺长度,比划一米有多长,用米尺验证。并剪出一米的毛线拉一拉。
1、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米,然后汇报交流。
2、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闭眼想像一米有多长。
引导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一、
【说明】《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将练习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认为练习活动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巩固性练习,还应包括新课部分的引导性练习、体验性练习等。
(一)体验性练习
【练习背景】认识长度首要解决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表象的建立,而表象的形成一般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感知活动来完成,表象的深化又需要建立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有感性经验支撑”这个平台上。为此,在新课程学习部分设计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性、体验性练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1、张开你的双臂,比划出一米有多长。 【活动过程】 ①学生分小组活动,比划出一米 ②有组长用米尺对组内同学比划出的一米进行验证并修改。 【设计意图】 这是在学生观察米尺初步认识一米后,我设计的一个基本练习,在新课的第二个环节完成。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一米有多长,帮助建立表象。 |
2、剪出一米的毛线拉一拉。 【活动过程】 ①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利用米尺剪出一米的毛线。 【设计意图】 本练习也在新课的第二环节完成,意在再次体验一米的具体长度让“一米”这个表象在头脑中由模糊变到清晰。 |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活动过程】 ①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寻找教室里、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可以离开座位找。教师要提醒学生用米尺或1米长的毛线比比看,验证一下是不是1米左右。师巡视指导,并注意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 ②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教师可用米尺快速验证。 【设计意图】 本练习在新课的第三部分完成,认知表象的建立一定要有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学生在初步整体认识了“一米”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体验性练习,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1米”的原型,通过观察、测量、验证、交流等活动,丰富对“1米”的感性认识。 |
4、找几个物体拼一拼,拼起来的长度大约是1米 【活动过程】 ①学生分小组进行“拼1米”活动,组长负责用米尺对组员所拼的物体的长度进行验证,是否大约为1米。师提醒学生不仅可以用身边的物体拼(文具盒、学生尺、铅笔等),还可以用身体的某一部位拼(脚、手、手臂等)。 ②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 ③学生闭眼想像一米到底有多长。 【设计意图】 米是相对较大的长度单位,因此除了给学生整体的认识外,还应有局部的认识,让学生感知到“一米”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可以是有若干个“局部长度”组成的,为下面学习1米=100厘米作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闭眼抽像出一米的长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
5、在老师和同学身上量出一米,并贴上标签。 【活动过程】 ①你猜猜,老师身体的那个部位离地面是一米?怎样知道你猜的准不准? ②学生猜,并派一名代表对老师进行测量,然后在一米处贴上标签。 ③你能测出自己身体的那个部位离地面一米吗? ④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测量,并贴上标签。 ⑤为什么老师的标签贴在腰部而大部分同学的标签贴在胸部呢? ⑥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明确:是由个子高低引起的。 【设计意图】 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整体——局部——大整体”这个原则。我设计的前3道练习,主要是从整体上认识“1米”,第4题是从局部认识“1米”,但这样学生对“米”的认知还不够完整,不系统。因此我又设计了第5题,让学生从一个大整体中认识“米”,学生从这个活动中认识到“1米”不仅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大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让学生用更科学、更系统的眼光来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 |
二、综合性练习
【练习背景】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对1米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建立了1米清晰表象,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几米”的物体,如何估测它们的长度与综合运用米与厘米,对于学生来说是既富有现实意义和又具有挑战性的。
1、先估计教室地面的长大约几米,宽大约几米,在用尺量一量。 【活动过程】 ①生活中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单位呢? ②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到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 ③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有选择的进行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并完成表格。
④集体交流。如果学生测量的不是整米数,可引导学生说大约几米、几米多一点或几米少一点。 ⑤请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同学起来谈谈他估计方法。 【设计意图】 数学概念只有和生活建立联系,才得以巩固和深化,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学生建立“一米”这个表象之后,让学生从抽象回到具体,利用刚建立的这个表象来估一估,并动手量一量,再请同学说一说。逐步深化概念,并形成一定的估计方法与策略。 |
|||||||||
2、在( (1)我的床上2( ) (3)我的小刀长约10( ) 【活动过程】 ①(创设一个情境导入)邻班有个马小虎同学测量自己的一些物品,记录时,忘了写单位,你能帮他补充完成吗?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③集体交流,用手势表示“〉”“〈” “=”,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米”或“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每个人获得成功的需要,适当鼓励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手势反馈,主要是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结果,指导教学。另外,改变一下反馈方式,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题主要为了巩固和检测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进率的掌握情况。 |
|||||||||
3、在 5米 ○ 6米 1米 ○ 100厘米 【活动过程】 ①学生独立填在练习纸上 ②集体反馈。(用手势表示“〈”“〉”或“=”) ③明确比较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题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巩固米和厘米进率的认识,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清怎样想的,①单位想同,数字不同的比较②数字相同,单位不同的比较③数字不同,单位也不同的比较,尤其是第三种情况的比较要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
三、发展性练习
【练习背景】学生已清楚地知道“米”这个长度单位的适用情况,并能用1米作为参照物估侧生活中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已非常到位。但如何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米和厘米,如何灵活运用估测的方法与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还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设计了修改数学日记和以几米长度物体为参照物的
进行估测的练习。
1、观察数学日记并修改单位。
【活动过程】 ①出示日记,并问:读了这则日记,你有什么想法? ②指名改正,并说出理由。 ③小结:虽然马小虎“长度单位”学得不怎好,但是他这种用数学之笔来记录生活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 这一练习让学生想象生活中具体物体的长度,并调用头脑中已学过的厘米与米的表象进行想象性的判断,一方面深化学生对米与厘米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会想象性的方法。 |
|
2、小狗离小猪家18米,那么小狗从家到小熊家要走多少米?
【活动过程】 ①、小猪到小狗家去玩,走了18米,玩了一会儿,他俩准备一些去小熊家玩,从图上你能看出他俩大约要走走多少米吗?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 ③集体交流,交流时可以利手课件把小猪第一次走的和第二次走的比一比,分一分。 【设计意图】 前面几个环节中,学生对“米”的认识都是具体的、直观的,而这个情境中所呈现的长度已经变成“线”,抽象性更强,学生的认知实现了具体——抽象的飞跃。同时让学生说出估计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估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设计总评】本课在认真分析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丰富多少的练习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体验,学生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学生的体验的内容是丰富的,全面的,学生体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看一看、量一量、估一估、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学生体验结果是丰富的,全面的,立体的,因此,“米”的概念的建立是有效的。 2、寓练于乐,快乐来自遵偱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根源来自遵偱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此时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本练习设计中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并且与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的观察、操作、想象活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觉得今天所学的知识富有现实意义,又让他们觉得“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形成概念,并用米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充满乐趣。 |
溧阳市昆仑小学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形成一米的表象,会用米作单位描述生活中一些物体的,知道1米=100厘米,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主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长度的方法。
3、在活动中注重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学生每四人一小组一把米尺,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活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创设用学生尺量黑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学过的“厘米”作单位太小、太麻烦,从而产生认知冲突,引出“米”的概念。说明:生活中量这样比较长的物体时常用“米”作单位。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一米,然后让学生观察组内米尺长度,比划一米有多长,用米尺验证。并剪出一米的毛线拉一拉。
1、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一米,然后汇报交流。
2、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闭眼想像一米有多长。
引导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板书:1米=100厘米
一、
【说明】《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将练习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始终。因此,我认为练习活动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巩固性练习,还应包括新课部分的引导性练习、体验性练习等。
(一)体验性练习
【练习背景】认识长度首要解决的也是最难解决的问题是表象的建立,而表象的形成一般要通过大量的观察、操作、想象等感知活动来完成,表象的深化又需要建立在“结合学生的生活、知识经验,拓展学生的体验空间,有感性经验支撑”这个平台上。为此,在新课程学习部分设计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性、体验性练习活动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
1、张开你的双臂,比划出一米有多长。 【活动过程】 ①学生分小组活动,比划出一米 ②有组长用米尺对组内同学比划出的一米进行验证并修改。 【设计意图】 这是在学生观察米尺初步认识一米后,我设计的一个基本练习,在新课的第二个环节完成。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体验一米有多长,帮助建立表象。 |
2、剪出一米的毛线拉一拉。 【活动过程】 ①由组长组织组内同学利用米尺剪出一米的毛线。 【设计意图】 本练习也在新课的第二环节完成,意在再次体验一米的具体长度让“一米”这个表象在头脑中由模糊变到清晰。 |
3、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活动过程】 ①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寻找教室里、生活中1米长的物体,可以离开座位找。教师要提醒学生用米尺或1米长的毛线比比看,验证一下是不是1米左右。师巡视指导,并注意收集有效的反馈信息。 ②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教师可用米尺快速验证。 【设计意图】 本练习在新课的第三部分完成,认知表象的建立一定要有感性经验的支撑,因此,学生在初步整体认识了“一米”概念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体验性练习,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找到“1米”的原型,通过观察、测量、验证、交流等活动,丰富对“1米”的感性认识。 |
4、找几个物体拼一拼,拼起来的长度大约是1米 【活动过程】 ①学生分小组进行“拼1米”活动,组长负责用米尺对组员所拼的物体的长度进行验证,是否大约为1米。师提醒学生不仅可以用身边的物体拼(文具盒、学生尺、铅笔等),还可以用身体的某一部位拼(脚、手、手臂等)。 ②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交流。 ③学生闭眼想像一米到底有多长。 【设计意图】 米是相对较大的长度单位,因此除了给学生整体的认识外,还应有局部的认识,让学生感知到“一米”不仅是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可以是有若干个“局部长度”组成的,为下面学习1米=100厘米作铺垫。然后在此基础上闭眼抽像出一米的长度,应该是水到渠成的。 |
5、在老师和同学身上量出一米,并贴上标签。 【活动过程】 ①你猜猜,老师身体的那个部位离地面是一米?怎样知道你猜的准不准? ②学生猜,并派一名代表对老师进行测量,然后在一米处贴上标签。 ③你能测出自己身体的那个部位离地面一米吗? ④小组同学之间互相合作测量,并贴上标签。 ⑤为什么老师的标签贴在腰部而大部分同学的标签贴在胸部呢? ⑥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明确:是由个子高低引起的。 【设计意图】 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整体——局部——大整体”这个原则。我设计的前3道练习,主要是从整体上认识“1米”,第4题是从局部认识“1米”,但这样学生对“米”的认知还不够完整,不系统。因此我又设计了第5题,让学生从一个大整体中认识“米”,学生从这个活动中认识到“1米”不仅是一个整体,也可以是“大整体”中的一个部分。让学生用更科学、更系统的眼光来认识“米”这个长度单位。 |
二、综合性练习
【练习背景】通过刚才的学习,学生对1米已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建立了1米清晰表象,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几米”的物体,如何估测它们的长度与综合运用米与厘米,对于学生来说是既富有现实意义和又具有挑战性的。
1、先估计教室地面的长大约几米,宽大约几米,在用尺量一量。 【活动过程】 ①生活中量哪些物体的长度要用米作单位呢? ②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到黑板的长、教室的长等等。 ③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有选择的进行估一估、量一量、说一说,并完成表格。
④集体交流。如果学生测量的不是整米数,可引导学生说大约几米、几米多一点或几米少一点。 ⑤请估计得比较准确的同学起来谈谈他估计方法。 【设计意图】 数学概念只有和生活建立联系,才得以巩固和深化,才具有生命力。因此在学生建立“一米”这个表象之后,让学生从抽象回到具体,利用刚建立的这个表象来估一估,并动手量一量,再请同学说一说。逐步深化概念,并形成一定的估计方法与策略。 |
|||||||||
2、在( (1)我的床上2( ) (3)我的小刀长约10( ) 【活动过程】 ①(创设一个情境导入)邻班有个马小虎同学测量自己的一些物品,记录时,忘了写单位,你能帮他补充完成吗? ②学生独立完成在练习纸上。 ③集体交流,用手势表示“〉”“〈” “=”,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米”或“厘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 每个人获得成功的需要,适当鼓励能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手势反馈,主要是教师能及时获得反馈结果,指导教学。另外,改变一下反馈方式,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题主要为了巩固和检测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进率的掌握情况。 |
|||||||||
3、在 5米 ○ 6米 1米 ○ 100厘米 【活动过程】 ①学生独立填在练习纸上 ②集体反馈。(用手势表示“〈”“〉”或“=”) ③明确比较方法,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 设计这一题的意图在于帮助学生巩固米和厘米进率的认识,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清怎样想的,①单位想同,数字不同的比较②数字相同,单位不同的比较③数字不同,单位也不同的比较,尤其是第三种情况的比较要多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
三、发展性练习
【练习背景】学生已清楚地知道“米”这个长度单位的适用情况,并能用1米作为参照物估侧生活中一些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应该说学生对“米”的认识已非常到位。但如何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米和厘米,如何灵活运用估测的方法与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还待进一步提高。为此,我设计了修改数学日记和以几米长度物体为参照物的
进行估测的练习。
1、观察数学日记并修改单位。
【活动过程】 ①出示日记,并问:读了这则日记,你有什么想法? ②指名改正,并说出理由。 ③小结:虽然马小虎“长度单位”学得不怎好,但是他这种用数学之笔来记录生活的态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设计意图】 这一练习让学生想象生活中具体物体的长度,并调用头脑中已学过的厘米与米的表象进行想象性的判断,一方面深化学生对米与厘米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会想象性的方法。 |
|
2、小狗离小猪家18米,那么小狗从家到小熊家要走多少米?
【活动过程】 ①、小猪到小狗家去玩,走了18米,玩了一会儿,他俩准备一些去小熊家玩,从图上你能看出他俩大约要走走多少米吗?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 ③集体交流,交流时可以利手课件把小猪第一次走的和第二次走的比一比,分一分。 【设计意图】 前面几个环节中,学生对“米”的认识都是具体的、直观的,而这个情境中所呈现的长度已经变成“线”,抽象性更强,学生的认知实现了具体——抽象的飞跃。同时让学生说出估计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估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设计总评】本课在认真分析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基础上,进行由浅入深、丰富多少的练习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体验,学生体验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有的是显性的,有的是隐性的,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学生的体验的内容是丰富的,全面的,学生体验的方法是多样的,如看一看、量一量、估一估、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学生体验结果是丰富的,全面的,立体的,因此,“米”的概念的建立是有效的。 2、寓练于乐,快乐来自遵偱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根源来自遵偱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此时的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本练习设计中我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际生活中的内容,并且与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的观察、操作、想象活结合起来,既让学生觉得今天所学的知识富有现实意义,又让他们觉得“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抽象,形成概念,并用米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整个过程充满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