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馈的基本原则
(2011-03-02 15:42:35)
标签:
杂谈 |
分类: 研究成果 |
教学反馈的基本原则
溧阳市昆仑小学
教学反馈是实现教学控制的基本条件,要卓有成效地实行教学反馈就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二、全程性原则
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除去运用旧知进行迁移的情况外,一般是沿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概括——消化新知——应用新知——总结提高”这八个递进的阶梯逐步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完成每步教学任务,就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及时获得学生学习状态的反馈信息,从而加强每步教学活动的控制,所以,教学信息反馈必须具有全程性。过去,在课堂上,我们一般都只重视应用新知的练习反馈,忽视或降低了强化教学全程控制的要求,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迅速提高。
三、层次性原则
长时期以来,很多教师的课堂提问与板演,都是只让程度好的学生作答,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只代表上等程度的学生情况,教师据此输出的评价信息,也只切合上等程度的学生需要,而中、下等程度的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则时时被忽视,这是课堂教学质量不能大面积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分类排队,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分层施教,分层评价,努力提高信息反馈的全面性与代表性,这也是教学反馈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四、深刻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反馈出的学习反馈信息,往往是以表面现象的形式出现的,教师如果据此输出评价信息,用以进行学习调控,那么,这种学习指导必然是很肤浅的,甚至会流于形式,这里,重要的问题是教师要抓住教材的重点,以教学目标为准绳,从表面与深层的结合上去挖掘本质性的反馈信息,例如,解百分数应用题:“某机床厂今年生产机床1100台,比去年增产10%,问去年生产机床多少台?”有的学生错误地列式为1100×(1—10%),从表面上看,这是数量关系没搞清楚,细分析,此中有个概念问题,即误认为“今年比去年增长10%,就是去年比今年少10%,”,这是在长期四则运算中形成的“你比我多多少,就是我比你少多少”的概念所发生的负迁移现象。所以,反馈回授时,一定要抓住这个实质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分析,弄清区别与联系,从而校正思维方式方法,从深层上解决问题。
教学反馈的深刻性与准确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深刻”是在准确基础上的深刻,只有准确了才能谈得上深刻;“准确”的信息还必须深刻,只有深刻了,即反映了问题的,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准确。
在教学反馈的过程中,教师把教学信息输给学生,掌握学生接受信息的状态,用以进行教学调控,学生在把自己接受信息的状态传输给教师后,还必须通过教师的回授与点拨指导,及时掌握教师的评价信息与校正信息,用以改进自己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