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生平坎坷,历经幼年丧母、科场八次落地、青年丧妻、家道衰落和叔伯不睦的挫折,但这些都不妨碍他不事雕琢取自天然的散文风格的形成,不妨碍他被人们称为“今之欧阳修”,成为明代伟大的散文家。他的《项脊轩志》一文含而不露,其中浓厚的情感纠结更是感动古今。
1、虔诚的怀旧情结。
开篇第一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个“旧”字道出了项脊轩的历史,它的古旧和沧桑其实正是一种延续,家族传统和精神的延续,并且深深渗入了少年归有光的血脉之中。他发奋读书,“自束发读书轩中”,可以说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整个家族对他的期望,肩负起了着重振家业的重任。
怀旧意味着爱,意味着珍惜。归有光对项脊轩的怀念,对阁子周边环境的怀念,对居处环境每一个细节的惦念无不体现着爱。这种怀旧和富裕奢华无关,和地位荣辱无关,因为这个狭小、破败、阴暗的阁楼以及偌大的庭院是祖先留下的,是自己读书生活的地方,是经年累月的伙伴,是情感的依托。
归有光把对项脊轩的怀念扩大到对人的怀念。包括“乳二世”的老妪,包括“以手叩门”,问寒问暖的母亲,包括对我期盼至深的祖母,包括“手植枇杷”,“凭几学书”的妻子。这一切历历在目,平凡而又情意无限。
2、悲喜交加的情感宣泄。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归有光对项脊轩曾经的生活的表露是复杂的,其中又以悲伤的追忆为主。他曾经快乐,修缮后的项脊轩“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夜晚“桂影斑驳,珊珊可爱”,显出一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安静地读书,时间长了,甚至能“以足音辨人”,环境带给他的是自得其乐的满足。
他被赋予了家族的期望,而能带着期望怡然自得地为之奋斗应该是莫大的可喜之事。
然而随着一天天长大,世事变迁,归有光经历了越来越多的坎坷,母亲的离逝、叔伯的不合、家庭的变故,让平静一去不返。多年之后想起母亲“儿寒乎?欲食乎?”的关切,想起祖母手捧象笏语重心长的慈爱,想起自己身兼重任却至今功业未就,想起妻子“从予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的样子,看到院子里妻子亲手栽植的枇杷树,睹物思人,怎能不让他“长号不自禁”?归有光正是在这种悲与喜的复杂情感中纠结着,那个他曾经生活的地方也将成为他生命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3、人亡物在,三世变迁,但依然热爱。
项脊轩曾经破败、狭小、阴暗,后来历经多次兴废,甚至遭遇大火,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它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作者内心始终怀着对它的无限热爱。这种爱甚至被神化,成为一种信仰。他说“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因为珍惜,因为爱所以虔诚。项脊轩已经成为作者的一种寄托,内化为作者灵魂中的瑰宝,时刻在激励着作者。
看到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祖母留下的象笏以及妻子亲手种植的琵琶,这些都让三十五岁的归有光感到无奈和伤感,对于人世和生命更多了一层理解。但在悲伤中,我们能看到他依然如故的爱,对项脊轩和整个家族的爱,对曾经逝去的岁月的热爱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从他细致入微的事件描摹中,从他流水般自然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鲜活的人,一个经历了无数挫折磨难后更加平和,更加温润和坚强的归有光。
和他的文章一样,“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