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部关工委“文明美德伴我成长”征文一等奖作品:徒  步

(2012-11-27 11:22:27)
标签:

环保意识

美丽世界

杂谈

文明美德

教育

分类: 内高班系列

   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后,不禁让我回忆起了一次难忘的经历,和一个深刻的感悟。前两年一次“五一”长假,我上山徒步。山是天山尾端的一节,叫“东大堂”,景区在外,牧区在里,赏山观水者不往里走,只有徒步的才进去。

东大堂是避暑胜地,气温低,加之五月天凉,所以就连踏青者也不往这走。顺着景区的路,渐渐走到了头,便踏着残雪,进了松林。虽是残雪却也没脚,之时依稀见得几片青葱,闭着水珠,地上的雪化出一层水又冻出一层冰碴儿,踩上去又脆又糯。晌午的日头时隐时现,虽然不暖,但也算是春天了,还是觉得喜气洋洋。

走着走着就看见了牧区高大的栅栏,碗口粗细的树干做的巨型“篱笆”,毫不掩饰它原始的粗犷。前边的小山包上懒洋洋地卧着一匹骆驼,看见它就知道快到老人的家了。老人是一位维吾尔族的护牧员,六十出头,看护牧区不知多少年了。我便快步走到他家——电影里那种原木搭建的大房子,原汁原味,我径直进了院子,掀开厚重的棉门帘。老人抽着旱烟斗,笑着说:“又上山啦,来,烤烤火。”我一边答应着,一边卸下身上的大包,坐到炉子旁边。“雪化了,又该忙了吧”我问。“忙牲口没啥,就是这地方上来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那个垃圾也一次比一次多,气人得很。”我有些吃惊,一直以为普通游客和驴友的本质差别就是环保意识,却没想到还有连垃圾都不收的驴友?驴友在徒步时,几乎没有人会抽烟,吃口香糖等,水都是装在两升以上的大瓶子里,食物装在餐盒里,多为熟食,只有行动时间在三天以上的才会自带无烟炉生火做饭。一般水就喝山上的,野韭菜、野草莓遍地都是,跟羊群抢着吃。每人每次最多带两三个大塑料袋,只有在最后一天才拿出来装下几天的垃圾,再扎紧,绑在背包上,保证做到来去不留痕迹。

我沉默地看着老人,“前两天大太阳,一个牛犊吃化雪草时吃了一个塑料袋子,直翻白眼,它反刍的时候我给扯出来的。唉,放羊的时候看见有好几个饮料瓶子卡在地缝缝里,那你说这地咋可能不洼掉嘛。”老人说的“地缝缝”是草地上的裂痕。这儿的山草薄,和足球场上的差不多,又处在地震带,山一抖地上就裂开几条缝,根本无法复原,雨水再一冲刷,植被又固定不住土壤,如果再有垃圾存在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老人指着屋角一堆塑料瓶子说:“这都是我这几天放羊捡回来的,每个月我儿子上山送完菜后就让他带下去,没办法……”他眉头紧锁,像暴风雪中的老松树,委屈而又无奈。我看过去,在这原始的山民的大房子里,看到了这些东西,不禁让人锁眉,让人难言。

老人每天放牛放羊,这些草山包子上的老鼠洞都数得过来,所以即使再小的垃圾,也会刺痛他的眼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牛羊草木为伴,与青山为邻,还有谁比老人更亲近更热爱更心疼这片山林?再资深的驴友,怕也不及其万一。

我望着那些塑料瓶出了神,仿佛看见老人哄赶着羊群,时不时的弯腰捡起“远道而来”的生活垃圾。在这片原始山林中,原本没有“垃圾”一词,万事万物皆可循环。而现在,这些垃圾正无情地侵略山林,扩张领地,压了草,裂了地,堵了老人的心。城里的文明人在原始山林抛弃了美德,而原始的牧民又默默地将美德拾起,抱一声叹息。守山护林早已成为习惯,像一只老羊仔细地舔舐着小羊羔的身体,不怕多走几里山路,不怕收回垃圾,只怕这片土地的纯净被人忘记。牧民靠山吃山,更会爱山,这未曾掺过一丝假的爱,孕育且传承了他们生于山的文明。

我想,美德是一条河道,纵然只有千万人修筑才能使它坚固,但当仅有一人之力时,也要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文明之河这才能奔流不息。平平淡淡的生活曾让我对不文明,甚至不道德的行为麻木,却不知有多少人正因道德赋予的使命,默默地奉献出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他们维护了社会好的一面,亦使践行的美德更加熠熠生辉。勇于担当,不忘美德之人,使我中华民族之文明徜徉历史五千年,如滔滔大河般奔流不滞,源远流长。传承文明,践行美德便是大爱,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乃大作为。

趁着天热,我告别了老人,继续前行,天高地远,脚下绿色的山包向前方无限延伸,与天际连绵成了灰白色,像是沙漠中波浪般隆起的沙丘。愿这广袤而美丽世界与文明美德长存,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广东肇庆中学高二19  陈峻峰  指导老师:杨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