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棒打洪教头》评课稿
(2011-12-05 10:40:48)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教学随笔 |
《林冲棒打洪教头》评课稿
《林冲棒打洪教头》是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中的一篇课文,根据小说《水浒》中的部分章节改编入选。小说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如何进行教学是很值得研究的。
有幸,聆听了孙瑞明、吉守益、赵兰三位老师执教的《林冲棒打洪教头》第二课时的教学。可以这样说,这三位老师对于这一文体的把握和教学,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下面,我就撷取其中的精彩环节与大家分享,不到之处敬请指正。
本次展示的主题是同课异构。这要求上课的教师面对同样的教学文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建构,呈现异样的精彩。从三位老师的课堂来看,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都紧紧抓住赏析故事情节中的人物——林冲、洪教头这一教学重点,组织学生圈画批注进行自主阅读,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林冲的武艺高强、谦逊忍让,洪教头的武艺稀松、傲慢无礼。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有静态的默读、浏览,也有入情入境的朗读、表演,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
当然,每位教师对文本解读的差异,个人教学风格的迥异,及课堂教学理念的不同,使得自己的课堂也有很多的不同。
孙老师紧扣课后的练习设计了课堂的几个教学环节。听写词语、理解词语、感悟人物形象、复述课文,教学重点在感悟人物形象上。教师依托课后练习5设计了教学的主问题:“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第一印象,总结得出洪教头的“逼”和林冲的“忍”。在此基础上,孙老师以“文章是如何表现这两人的一逼、一忍的呢?”这一问题导出自学要求,让学生采用圈画批注的方式,从人物的语言、神态、衣着、动作和心理几方面进行个性阅读,并进行交流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采用实物投影的形式,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真实一面。极具特点的板书如台阶拾级而上,情节的发展一览无余。学生结合自己的批注进行汇报并板书重点词语,教师适时补充,使得板书的内容不断丰富。随着交流的深入,学生对于林冲和洪教头的形象认识也进一步具体、丰满。最后,教师再次回到主问题“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什么会被林冲打倒在地?”上,对本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但是,孙老师并没有就文本讲文本,以问题“林冲武艺高强为什么却能够一忍再忍?”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其他章节的兴趣,教会学生多方面了解林冲及其他人物的方法。
吉老师重在学习方法的学习、实践和学会。教师以“了解一个人从哪些方面?”这一话题自然引出“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貌”这一学习的方法,提出具体的自学要求,让学生运用读、划、圈、注的四步骤自主阅读文本的第三自然段,了解林冲的人物特点。组织学生交流后小结学习方法,并布置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洪教头。通过这两个人物的个性阅读后,教师指导学生比较得出写作的方法——反衬。如果说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是由扶到半放的话,那第四自然段的学习就是第三步——放。在整个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授人以渔”这一教学理念统领课堂,板块分明,脉络清晰。
赵老师重在通过“披文入情”这一方法,在赏读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情”的熏陶、冲击、融会之中,身临其境,感受人物的形象,领会文章的意境,触摸作者的心灵。教师在复习词语后出示金圣叹评水浒的一段话,自然引出文本的两个人物林冲和洪教头。然后以“察其貌”的方法解读洪教头,引领学生感悟其无礼。“听其言”是教师引领学生进一步走近人物的环节,也是课堂上最精彩的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一次又一次带着学生扮演角色,练习感情朗读人物的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想想洪教头会怎么跳?”这一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表演的热情,或拍桌子,或登上凳子,或摩拳擦掌,将一个急躁、傲慢的洪教头活脱脱还原在身边,令人拍案叫绝。语言是人物思想的表白,如何从人物语言读懂人物内心?教师一次又一次问“他在想什么呢?”,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思维,不断丰满林冲这一人物的的形象。“观其行”重在解读二人的招式,特别是林冲“一横”、“一退”、“一扫”的妙处,从而读懂林冲。
每个人对于文本的解读也是有差别的。孙老师认为柴进这个人不简单,在“棒打”这一事件中其实是在“挑”:他既想见识林冲的真实本领,又想借此煞一煞洪教头的气焰,同时又不显山露水。教师可谓见解深刻、独到,同时也在向学生传递一种阅读的思想——读一个人全面、客观。赵老师从林冲的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四两拨千斤的“一横”、“一退”、“一扫”中,不仅读出林冲的武艺高强和忍让,同时还与洪教头的招招致命进行对比,感受林冲的武德高尚,看似读人,实则教人啊!
当然,由于时间的仓促,三位教师在呈现精彩的同时,也不免有些瑕疵。首先从整体上来看,教师由于局限于个人教学模式的建构,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就会处处受制,从而出现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使得整个课堂前后衔接不够流畅自然,也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比如,在三位教师的课始环节,都设计了复习词语的环节,或听写或朗读。对于平时的语文教学来说,这一点很有必要,而且长期坚持定有效果。但作为展示课,我觉得设计这项练习除了检查学习外,还应该让它发挥更为巧妙的作用,比如徐巧梅老师在《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处理。其次,同样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出现了前松后紧的情况,要么未能如期完成教学的内容,要么教师牵引过多,匆匆走过场,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充分发挥。这就启示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取舍,才能“舍得”,意图面面俱到往往会一面不到。
总之,孙老师的高瞻远瞩,吉老师的严谨认真,赵老师的细腻真挚,都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和推敲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