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依文体定教学内容:古典小说怎么教

(2012-03-03 14:50:59)
标签:

杂谈

分类: 辩课进校园

http://s10/middle/71471a9dgba512884de39&690

辩题一:我们需要怎样的经典名篇

    金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经典名篇改编的,《三打白骨精》就是。这种形式的改编,大家有什么看法?

    郑桂华:我认为可以改编,前提是不能篡改,不能乱改。

    薛法根:我赞同改编。从名篇到小学语文课文,有个适宜性的问题:有些名篇是很经典的,内容丰富,语言经典,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有难度,这样的就可以删改。要考虑的是改到什么程度,改成什么样。我认为不能删去经典的部分,这对改编者的水平有一定的要求。

    王荣生:我并不赞同。关于是否适合儿童阅读,很多人都是凭着自己的经验在说—————适合儿童阅读由谁来判断?你怎么知道它适合与否呢?有谁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我认为小学教材改编弊大于利。例如课文中,白骨精变的老妇人为什么哭呢?是因为女儿被打死了伤心。现在改编后没有交代原因,文章都衔接不上了。

    李振村:我完全同意 王老师的观点,名著不能大面积改写。如果名著需要改的话,我们还要名著干吗?

    例如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对环境只用了“山势险峻,峰岩重叠”来概括,很空洞。但是原文写得很精彩,把那种恐怖的氛围渲染得让人读了之后毛骨悚然。另外,原文中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可是课文把这些都删除了。小说的灵魂、生命全部靠细节:细节让情节曲折,让人物丰满。把细节都删除了,我们还能读什么呢?

    再如,课文把原著中孙悟空被赶回花果山的内容也删去了,这就把原文中那种悲壮的色彩给抹去了。孙悟空经历了那么艰难的三打,落得个如此悲凉的下场。这种描写,旨在渲染和烘托孙悟空对师父的忠心耿耿。但课文中这些都没有了。

    名著进入教材,它的任务绝对不是简单的学字、学句。改编后的课文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它是一个诱饵,一个引子,或者说是一个缝隙,要让学生通过这条缝隙,看到一个“光亮”的世界,进而去读原著。但是我们现在提供的“缝隙”,是看不见光亮的“缝隙”。

    薛法根:我还是认为应当改写,否则,老师教学会有很多困难。例如,原著语言有很多的生字。我花了半个多小时才把原文的这一章节读完,很多字都是查了字典才认识。老师都有那么多字不认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认识的字会更多。有了阅读障碍学生会不愿意读。所以可以适当删选,改编。比如《西游记》的儿童版,学生都喜欢读。

    陈金铭:这里有一个问题,多数篇章都很长,有好几万字,怎样纳入教材呢?

    王荣生:可以节选呀。为了语言文字的规范,为了给孩子正面健康的引导,节选是可以的。但一定不要大面积改写。现在很多课文都改编得干瘪生硬,学生其实不愿意学这样的课文。

    郑桂华:如果不节选,不改写,而直接选用经典原著作为课文,其篇幅大多会偏长,有些经典的语言文字还会偏难,而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这对矛盾在教师这里很难解决。另一个原因是考试往往要考与课文有关的字词句篇等,如果课文中生僻的字词太多,课上完成不了识字教学任务,教师会担忧考试考到了其中某个字,学生不会写,老师总觉得自己很难交差。直接读原著当然好,但是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距离的,面对现实我们只好妥协一点。所以我主张可以选用合宜的经典原文,太长太难的经典是需要节选或者改编的,关键是谁来改,怎么改。

 

辩题二:古典小说的教学内容

 

    陈金铭:请问上课的两位老师:你们想教给孩子什么?

    沈玉芬:我有三个教学目标。第一个是通过核心字眼,感受文章内容。第二个是借助人物冲突,感受人物形象。课上,我主要抓了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矛盾。白骨精该“打”,可是孙悟空打得并不痛快,因为唐僧责怪他,还念紧箍咒,赶他走,但是在矛盾冲突后孙悟空还是“打”了,并且“打”死了妖精。第三个,是学习用细节描绘人物,使学生了解细节体现人物性格。在最后,让学生明白,人物可以推动情节,情节的发展反过来可以丰满人物。

    薛法根:上这课,先要考虑清楚几个问题:文本有什么?具有哪些教学价值?选文与原文差别在哪里,优势各在哪里?考虑了这些之后,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选择了三个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复述课文;从体会人物形象到体会人物性格。

    陈金铭:我想请问郑教授,古典小说可以教哪些教学内容?您认为两位老师选择的教学内容合宜吗?

    郑桂华:确定古典小说的教学内容,首先需要看它处在哪个学段,低年段、中年段与高年段教学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如果就今天的课(六年级)来说,由课文引发学生阅读《西游记》原著是一个教学内容,借此课了解《西游记》的艺术成就(如人物形象、情节特点、语言特点等)也是一种设计,借此课学习古典章回小说的特点(如作为话本的一些特点,具体如人物的类型化等)也是很好的想法。两位老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都有自己合理的解释,应该说都是比较合宜的。

    我想和薛老师交流一下。从你的板书上,可以看出你对情节的“一波三折”花了很长时间,然后到人物的“执迷不悟”特点,这实际上是在教故事的曲折和《西游记》里的人物形象。我的疑问是,你是在引导孩子借这篇课文打开一个视野去读《西游记》,还是引导孩子去读曲折的故事?

    薛法根:孩子读小说一般都是读情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对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复述,在概括复述中,学生才能体会到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特点,人物的形象特点是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展现出来的。学生常常只会看情节很生动很好看,不会从情节中去发现人物的性格。我是想教给孩子一种阅读的眼光,不是引导孩子去读《西游记》,因为前面教材中出现过《三借芭蕉扇》,已经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西游记》,不可能到六年级还是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而是教给他们阅读带有数字“三”这一类故事的方法。

    郑桂华:可是,在这节课的最后阶段,你告诉学生:“你读懂了猪八戒,你就读懂《西游记》了。”这似乎是在引导学生去读《西游记》了。当然,如果自始至终完全体现您的教学内容,最后阶段的教学重点可以调整一下,在理解情节的一波三折中把握猪八戒的形象,这样就会紧扣一个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您说的“教给他们阅读带有数字‘三’这一类故事的方法”。

    薛法根:中国的古典小说和国外的小说不一样。我们的小说中,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比较单一的,但猪八戒这个人物,我认为是比较复杂的。

    陈金铭:我补充一点对文本的解读。白骨精是比较特别的。一,它没宝贝;二,它没后台;三,它武艺也不高。会变化,这是它表现出来的唯一本领。它捉唐僧靠的是斗智不斗勇。

    第一次,它为什么要变成美貌的村姑,而不是长相一般的村姑?这次,它虽然没有实现最终目标———把唐僧抓走,但它收获了猪八戒那棵“花心大萝卜”;村姑被打死后,猪八戒非常恼怒,挑唆唐僧惩罚孙悟空。这就分裂了取经团队。

    第二次,变成了老妇,为什么不变成个更漂亮的姑娘?因为它发现这一招对唐僧不管用。但老人家就不一样了,唐僧会很尊敬老人。这次彻底分裂了师徒的关系:唐僧对悟空进行了严厉惩罚。

    这也就解释了,白骨精变了一次,看起来失败了,为什么还变第二次、第三次。因为它变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所以,它变好几次,不是“执迷不悟”,正是聪明之处。

    当然,事情的发展,大部分都被白骨精算对了,就对悟空它没算对,它想不到孙悟空宁可被赶走也要除掉它。这里有悟空对师父的忠诚,有对取经的执著,还有那种“猴性”:绝不受小人的气;宁折不弯。

    这带有悲剧色彩的性格,正是悟空最让人感动的。

    我觉得,解读出这些,小说每一步的发展中那种紧张感才能品出来,才算展现出了经典名著的魅力。

    徐国荣:陈老师的解读很独特,把白骨精当作正面形象,作为一个智者来读了。但我认为这里存在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白骨精把智慧用在去吃唐僧肉,这种智慧是反面的智慧,这样的解读不适合学生。

    陈金铭:刚才有点“戏说”,可以把我表述中的褒义色彩换成贬义色彩,把“有智谋”换成“诡计多端”。白骨精如此诡计多端,才正能衬出孙悟空的厉害来。这也正是好小说的魅力:对手愈强,主人公才能愈精彩。

 

辩题三:分析形象还是鉴赏语言

 

    陈金铭:这篇课文删掉了很多细节,但孙悟空的形象在课文中还是非常饱满的。饱满在哪里?不仅是情节和动作,而且还有相当长的一段人物对白,在课文的第6自然段。这段对话可以看出的东西很多:悟空让唐僧去掉紧箍咒,在这之前,其实他知道唐僧并没有松紧箍咒的咒语,因此他说这句话,是个计策,不是真的要走,而是要让唐僧把自己留下来,这样就能继续保护唐僧。这段话中,孙悟空的内心活动,那种果决、悲壮,表现得很充分。但是两位老师今天都没有处理这段对话,为什么?

    沈玉芬:我本想关注的,但是在教学中重点光让学生感受唐僧的表现了,力图想让大家感受到孙悟空打得痛快,但又有痛苦。处理这对话的时候基本是蜻蜓点水吧!

    薛法根:我今天才备的课,对文本确实关注不够。这段对话,的确能反映出孙悟空在一再受责罚时的坚持不懈。还有其他几个值得品味的地方没有好好品。

    徐国荣:虽然薛老师比较谦虚,说对文本关注不够,但是课上得如此精彩,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大部分学生都看过《西游记》,对故事和人物都非常熟悉。可以说,就是没有这篇课文,薛老师凭借精湛的教学艺术和学生原有的对《西游记》的熟悉也同样能够上得很精彩。

    那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定位在激发学生对原著语言的兴趣,感受原著语言的精粹。在我看来,两位老师教学目标的定位似乎都有偏颇,忽视了学生对《西游记》,尤其是《三打白骨精》的认识基础。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学生对白骨精,对孙悟空的了解早已超越了这篇课文所能表现的。所以如果定位在解读人物形象上没有多大意义。

    我曾经教过这篇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原著中对充满妖气的环境描写的语段,对白骨精魅力若妖的描写的语段,对猪八戒三次挑唆的描写,与教材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原著语言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李振村:徐老师讲得太好了!这样一个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们还停留在情节,停留在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上,确实是不够的。是应该引入原文语言,品味它之所以成为名著的原因,回归到文学本身。

    陈金铭:郑教授您认为本课重点应该分析人物形象、性格还是引入原著鉴赏语言?

    郑桂华:说到语言训练的问题。我感到薛老师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语言的训练,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明白人物的类型化,体会人物的形象性格,这种文学的训练也很重要。刚才薛老师谈到自己文本的处理轻了,我个人并不这么认为。相比较,沈老师的课关注语言文字本身比较多,这是因为两节课的目标指向不一样,在文本研读上呈现的形态也就不同了。

 

辩题四:教学艺术的魅力

 

    王荣生:薛老师,我想问一下,你在备课的时候是怎么想到用这样一个板书串起全文学习的呢?我很欣赏这种做法。

    薛法根:板书是整个教学思路的体现。第一部分是词语教学,5个词语是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类生字,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检查教学是不一样的,所以要认真落实。让学生补充重要的词语非常重要,很多学生不会把具有重要意义的、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积累起来,这是要训练的。为什么字词写完订正后擦去,只留下一个“妖精”呢?因为教学具有衔接性,儿童的学习心理是随着老师的教学进程来展开的。留下“妖精”这个词,说明这篇课文聚焦点在白骨精身上,没有白骨精,这个故事就没有了。有妖精的三次变化,才有孙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责,才把人物和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勾连起来。这就是让学生对人物和情节的整体把握。然后让学生将故事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进行复述,有顺序,把握要点,该项训练是学生语言训练非常重要的部分。

    郑桂华:我比较了一下,薛老师的课堂有大量这样的提问:你发现了什么?你选哪个?都是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都是指向学生的。沈老师大量的问题指向非常清晰集中,她问的问题大多有既定的答案。两类问题的指向是有区别的。

    陈金铭:这种区别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郑桂华:我们看沈老师执教中的连续5次提问:①“其实,孙悟空打得一点都不痛快,知道这一切是因为谁吗?”②“说说唐僧的哪些表现让孙悟空感觉打得不痛快?”③“‘扯’是怎样的动作?”④“在‘扯’的前面还有一个什么词?”⑤“在唐僧看来,悟空这样的行为怎样?”这5个问题都是紧扣文本,问题答案基本都是确定的,它的好处是难度系数不高,学生比较容易能回答,参与度可能会比较高。不足在于这类问题多为信息筛选,思维容量不大,学生个体的文学体验不够充分,也就是大家听课时感觉学生虽然活跃,参与度虽然很高,却不如薛老师课上学生的表现精彩。

    再看薛老师连续的3次提问:“如果你碰到这样一个师父,第一次打死妖精,他念紧箍咒,第二次打死妖精的时候念了二十几遍,你心里怎么想啊?”“为什么孙悟空受到师父的责罚还要打妖精?”“你从孙悟空受了责罚还要打妖精,可以看出孙悟空有什么性格?”这三个问题着眼于学生阅读文本后的个体感受,问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在这样的问题面前,学生会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体验,交流自己的思考,课堂交流就会更活跃。

    当然,面对一篇课文学习的起始阶段,或者低年段的学生,沈老师这样的问题需要多设计一点,而到了一篇课文学习的中后期,或者高年段的学生,开放性问题就需要多设计一点了。

 

更多内容详见:

《小学语文名师新秀大辩课》出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