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脱胎”谨防 !
(2012-02-16 15:47:57)
标签:
杂谈 |
如果是生坑的古玉,仅用清水简单清洗一下即可。如果是带有金属镶嵌的古玉,则最好用纯净水过洗。因为自来水中残留有微量的氟,容易与金属中的氧化物发生作用,给日后的防锈保管带来一定的麻烦。对于古玉上一些洗不掉的附着物,千万不要硬性去除。留下这些附着物有益处而无一害,对日后的研究工作会带来帮助。
买玉的时候,对有蜡的玉一定要仔细。明显有“老气”的,即使有蜡也不怕,如果没有什么“老气”,就得格外小心。
“脱胎”慎用“过水出灰”
有些人对明清玉喜欢盘养,认为越盘越润泽。甚至对老玉或者沁色重的,也喜欢盘得净光溜滑。古玉一经盘出,确实古香异彩,神韵毕露,逸趣横生,妙不可言。但也有因盘玉不慎,将玉的暗伤引发断裂,或者掉落地上摔坏。因此,安全盘玉是需要十分注意的事情。玉的盘养方法不当,必然招致对古玉的伤害。
玉是一种有灵性的物质,在古墓中长期与他物相接触而变色,出土时质地变软,玉性暂失。有些初出土的玉器会变得面目全非,或者看起来根本不像是玉。此种刚离土的古玉,民间称为生坑玉。其皮骨性软,不可急盘。也不可直接过沸水出灰。应先以净水洗除泥土附着物。放置几天,视其变化特性,再决定是否盘养。
对古玉施以盘摩保养,依靠人工方法或者人体之精气濡养,将侵入玉体内的杂质排出于外,往往存在认识上的误会。有些玉在吸收外来物质于腠理之间后,玉体纹理确实有了颜色的变化,在盘养的过程中似乎会恢复不少玉性。这种使玉器变得更加古雅的方法,俗称“脱胎”,原理是通过物理热的传导,是玉体里的着色微量与手中酸碱度产生了反应所致。沁色的变化,皆因人而异。
玩玉人要使古玉恢复玉性,追求“脱胎”,常常刻意人为地多次“过水出灰”。认为多次“出灰”后,可以把千百年的腐蚀去掉,使玉体内结晶体之间的水分复醒,而达到古玉脱胎换骨的面貌。其实,“过水出灰”现象是玉结晶间分化物质受压而出现的物理分子置换现象。古玉晶间分化后有了空隙,入水会有气泡出现。晶间空隙因千百年的弱酸弱碱化,使得最被易作用的玉中硅质绿泥石或残留的微量方解石形成分解物。每次过水,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便把晶间空隙的分解物,给压了出来。这个就是古玉不断“出灰”的原因所在。
古玉经过多次沸水出灰,并不是好方法,常常有人会说沁色被“烫死了”。色彩还原都是依靠不同的温度,才产生不同的颜色。沸水温度过高,将古玉中的一些着色微量元素给高温还原了,所以才出现“沁死”的现象。切不可以沸水烫煮,往往有些沁色随着温度变化后呈现不可逆性。因此,“过水出灰”要以适当的温水浸泡,每次时间也不易过长,表面有溜滑的感觉就可以了。因为即使再长,当水分子占据了空隙后,恢复了原有玉石比重状态,就停止了置换。溜滑的手感是“出灰”的PH质与水质产生的软水效应。
囊匣保管
可防挤压
随着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尘埃的成分也随之变得复杂起来,许多有害的颗粒物和粉状物存在于大气之中。古玉长期暴露在大气中,玉质易滋生变化。所以,藏品的包装管理要特别注意。古玉包装一般分为软物包装、囊匣包装、塑料密封装包装、布包装、大件箱式包装、柜式包装。
众多的方法中,囊匣包装较其他方法更完善些。它使藏品不受各种生化物影响,对搬运过程的安全性提供了保证。囊匣要根据古玉的大小制作合适。选择防潮性能好的丝绸布,不需要放其他防腐蚀、霉变、虫蛀的材料。囊匣里面可以留下对古玉收藏过程的介绍或者玉文化鉴赏方面的体会。囊匣外可贴上题签,注名古玉名称和收藏斋号。囊匣包装后的玉器再放入硬木匣里,用软性物质填塞稳当,就可以抵挡很大的外来冲击力。这种包装除了可以有效避免搬运堆放时的撞、挤、压等的危害,还可以有效预防房塌、地震等重大灾害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