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英格玛·伯格曼电影全集

(2012-02-27 07:02:38)
标签:

雨淑缇

雨田

珈诗黛妮

唐亚雷

艺术

电影

人文

文化

哲理

娱乐

分类: 侃侃而谈

电影作品
《危机》(Kris),1946年
《雨中情》(Det regnar på vår kärlek),1946年
《开往印度之船》(Skepp till India land),1947年
《黑暗中的音乐》(Musik i mörker),1948年
《停靠港》,(Hamnstad,又译作《港口的呼唤》或《爱欲之港》),1948年
《牢狱》(Fängelse),1949年
《饥渴》(Törst,又译为《三段奇怪的爱》或《三个陌生的情人》),1949年
《喜悦》(Till glädje,又译为《欢乐颂》),1950年
《不能在此发生》(Sånt händer inte här,又译为《高度紧张》),1950年
《夏日插曲》(Sommarlek,又译为《夏日恋曲》),1951年
《女人的秘密》(Kvinnors väntan,又译为《等待的女人》或《女人的期待》),1952年
《莫妮卡在夏天》(Sommaren med Monika,又译作《不良少女莫妮卡》或《莫妮卡》),1953年
《裸夜》(Gycklarnas afton,又译为《锯屑与金箔》或《小丑之夜》),1953年
《爱的一课》(En Lektion i kärlek,或译为《恋爱课程》),1954年
《秋日之旅》(Kvinnodröm),1955年
《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或译为《梦》),1955年
《Bakomfilm smultronstället》,1957年
《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1957年
《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1957年
《生命的边缘》(Nära livet,又译为《生命的门槛》),1958年
《面孔》(Ansiktet,又译为《魔术师》),1958年
《处女之泉》(Jungfrukällan,又译为《处女泉》),1960年
《魔鬼的眼睛》(Djävulens öga),1960年
《犹在镜中》(Såsom i en spegel,又译为《穿过黑暗的玻璃》),1961年
《冬之光》(Nattvardsgästerna,又译为《冬日之光》),1962年
《沉默》(Tystnaden),1963年
《这些女人们》(För att inte tala om alla dessa kvinnor),1964年
《假面》(Persona),1966年
《刺激》(Stimulantia)中的其中一段〈Daniel〉,1967年
《狼的时刻》(Vargtimmen),1968年
《羞耻》(Skammen),1968年
《激情》(En Passion,又译为《安娜的激情》、《安娜的情欲》或是《情事》),1969年
《接触》(Beröringen),1971年
《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又译为《呼喊和细语》或《喊叫与耳语》),1972年
《婚姻场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又译为《婚姻生活》),1973年
《面对面》(Ansikte mot ansikte),1976年
《蛇蛋》(The Serpent's Egg,又译为《噩兆》),1977年
《秋光奏鸣曲》(Höstsonaten),1978年
《傀儡生活》(Aus dem Leben der Marionetten,又译为《木偶生命》),1980年
《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年
《卡琳的面孔》(Karins ansikte),1984年
《纪录芬妮和亚历山大》(Dokument Fanny och Alexander),1986年

电视作品
《Herr Sleeman kommer》,1957年
《Venetianskan》,1958年
《狂犬病》(Rabies),1958年
《Oväder》,1960年
《Ett Drömspel》,1963年
《唐璜》(Don Juan),1965年
《仪式》(Riten,或译《祭典》),1969年
《法罗1969》(Fårödokument 1969),1970年
《Misantropen》,1974年
《魔笛》(Trollflöjten),1975年
《法罗1979》(Fårö-dokument 1979),1979年
《Hustruskolan》,1983年
《排演之后》(Efter repetitionen),1984年
《受祝福的人》(De Två saliga),1986年
《萨德夫人》(Markisinnan de Sade),1992年
《贝卡恩特纳》(Backanterna),1993年
《最后的加斯普》(Sista skriket),1995年
《小丑面前》(Larmar och gör sig till,或译《空虚和无法呼吸》),1997年
《比尔德马卡纳》(Bildmakarna),2000年
《夕阳舞曲》(Saraband,或译《萨拉邦德》),2003年

电影剧本
《折磨》(Hets,或译《狂乱》),1944年,由欧夫·荀柏格(Alf Sjöberg)执导
《长相思》(Kvinna utan ansikte,或译《没有面孔的女人》),1947年,由莫兰德·古斯塔夫(Gustaf Molander)执导
《伊娃》(Eva),1948年,由莫兰德·古斯塔夫(Gustaf Molander)执导
《Medan staden sover》,1950年,由Lars Erik Kjellgren执导
《离婚》(Frånskild),1951年,由莫兰德·古斯塔夫(Gustaf Molander)执导
《Sista paret ut》,1956年,由欧夫·荀柏格(Alf Sjöberg)执导
《Lustgården》,1961年,由阿尔夫·克林(Alf Kjellin)执导
《善意的背叛》(Den Goda Viljan),1992年,由比尔·奥古斯特(Bille August)
《星期天的孩子》(Söndagsbarn),1992年,由丹尼尔·伯格曼(Daniel Bergman)执导
《私人谈话》(Enskilda samtal),1996年,由丽芙·乌曼执导
《背信弃义》(Trolösa,或译《不忠》),2000年,由丽芙·乌曼执导

舞台剧与广播剧
下列是英格玛·伯格曼曾经执导过的舞台剧与/或广播剧:[23]

《向外驶去》(Outward Bound),1938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Sutton Vane编剧
《Galgmannen/Guldkarossen》,1939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Axel E. Bentzonich(编Galgmannen)与Runar Schildt(编Guldkarossen)编剧
《幸运儿佩尔的旅程》(Lycko-Pers resa),1939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剧
《Evening Cabaret For the Entire Family》,1939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
《Höstrapsodi/Les Romanesques》,1939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Doris Rönnqvist(编Höstrapsodi)与爱德蒙·罗斯丹(Edmond Rostand,编Les Romanesques)编剧
《Jul/Advent》,1939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Advent)编剧
《Han som fick leva om sitt liv》,1939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拉格奎斯特编剧
《I Betlehem》,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
《黑手套》(Svarta handsken),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剧
《马克白》,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威廉·莎士比亚编剧
《The Hour Glass/The Pot of Broth》,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威廉·巴特·叶慈编剧
《Return》,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
《Pelikanen》,1940年,于斯德哥尔摩的Kårhusscenen,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剧
《The Melody that Disappeared》,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
《威尼斯商人》,1940年,于斯德哥尔摩的Norra Latin会议中心,由威廉·莎士比亚编剧
《白天鹅》(Svanevit),1940年,于奥尔夫先生戏院(Mäster Olofs-gården),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剧
《父亲》(Fadren),1941年,于斯德哥尔摩的KårhusscenenFolke Walder's tour,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剧
《打火匣》(Fyrtøiet),1941年,于Medborgarhuset,由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编剧
《鬼魂奏鸣曲》(En spöksonat),1941年,于Medborgarteatern,由奥古斯特·斯特林堡编剧
《仲夏夜之梦》,1941年,于Medborgarteatern与Sagoteatern,由威廉·莎士比亚编剧
《蓝鸟》(Fågel blå),1941年,于Medborgarteatern与Sagoteatern,由萨查尔·托佩利乌斯(Zacharias Topelius)编剧
《Sniggel snuggel/De tre dumheterna》,1942年,于Medborgarteatern与Sagoteatern,由Torun Munthe编剧
《小红帽》,1942年,于Sagoteatern、Medborgarhuset与Folkparkerna,由罗伯特·博克纳(Robert Bürkner)编剧
《Clownen Beppo》,1942年/1944年,于Medborgarhuset与Folkparkerna,由爱丝·费雪(Else Fisher)编剧
《Kaspers död》,1942年,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学生剧场,由伯格曼编剧
《仲夏夜之梦》,1942年,于斯德哥尔摩的Norra Latin会议中心,由威廉·莎士比亚编剧
《Rödluvan: sagospel i tre akter》,1942年
《Vem är jag eller När fan ger ett anbud》,1943年,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学生剧场,由卡尔·艾瑞克·索亚(Carl Erik Soya)编剧
《U 39》,1943年,于Dramatikerstudion,由Rudolf Värnlund编剧
《Strax innan man vaknar》,1943年,于斯德哥尔摩的Kårhusscenen学生剧场,由Bengt Olof Vos编剧
《Geografi og Kærlighed》,1943年,于Folkparkerna与Fältteater,由比约恩斯彻纳·比约恩松编剧
《En däjlig rosa》,1943年,于Folkparkerna
《尼尔斯·埃勃森》(Niels Ebbesen),1943年,于Borgarskolan的Dramatikerstudion,由凯·蒙克(Kaj Munk)编剧
《Tivolit》,1943年,于斯德哥尔摩的Kårhusscenen学生剧场,由伯格曼编剧
《Hotellrummet》,1944年,于Boulevardteatern,由皮埃尔·黎雪(Pierre Rocher)编剧
《Spelhuset/Herr Sleeman kommer》,1944年,于Borgarskolan的Dramatikerstudion,由海耶玛·伯格曼Hjalmar Bergman编剧
《小红帽》,1944年,于Boulevardteatern,由罗伯特·博克纳(Robert Bürkner)编剧
《Aschebergskan på Widtskövle》,1944年,于赫尔辛堡城市剧院(Helsingborgs stadsteater),由Brita von Horn与Elsa Colin编剧
《Fan ger ett anbud》,1944年,于赫尔辛堡城市剧院(Helsingborgs stadsteater),由卡尔·艾瑞克·索亚(Carl Erik Soya)编剧
《马克白》,1944年,于赫尔辛堡城市剧院(Helsingborgs stadsteater),由威廉·莎士比亚编剧
《打火匣》(Fyrtøiet),1944年,于赫尔辛堡城市剧院(Helsingborgs stadsteater),由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编剧


获奖全集

奥斯卡金像奖
1971年,伯格曼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俄文·撒尔伯格纪念奖(The Irving G. Salberg Memorial Award)他的电影作品中有三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最佳外语片奖:《处女之泉》(Jungfrukällan)于1961年获奖;《犹在镜中》(Såsom i en spegel)于1962年获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于1960年
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犹在镜中》(Såsom i en spegel)于1963年
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
入围最佳影片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
入围最佳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
入围最佳导演奖:《面对面》(Ansikte mot ansikte)于1977年
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秋光奏鸣曲》(Höstsonaten)于1979年
入围最佳原创剧本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
入围最佳导演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
英国电影学院奖
入围最佳电影奖:《面孔》(Ansiktet)于1960年
入围最佳外语电影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

凯撒电影奖
入围最佳外语电影奖:《魔笛》(Trollflöjten)于1976年
入围最佳外语电影奖:《秋光奏鸣曲》(Höstsonaten)于1979年
获得最佳外语电影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入围最佳欧洲电影奖:《夕阳舞曲》(Saraband)于2005年
戛纳影展
获得最佳诙谐诗意奖:《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于1955年获奖
入围金棕榈奖:《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于1955年
获得评审团特别奖:《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于1957年获奖
入围金棕榈奖:《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于1957年
获得最佳导演奖:《生命的边缘》(Nära livet),于1958年获奖
入围金棕榈奖:《生命的边缘》(Nära livet)于1958年
获得特别推荐奖(Special Mention):《处女之泉》(Jungfrukällan),于1960年获奖
入围金棕榈奖:《处女之泉》(Jungfrukällan)于1960年
获得技术大奖(Technical Grand Prize):《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2年获奖
获得棕榈之手奖(Palm of Palms),于1997年获奖
获得天主教人道精神奖(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为他全部的电影作品而颁发的特别奖,于1998年获奖

金球奖
入围最佳导演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

阿根廷影评家协会奖(Argentine Film Critics Association Awards)
获得特别美洲兀鹰奖(Special Condor):《夕阳舞曲》(Saraband),于2005年获奖

柏林影展
获得金熊奖:《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于1958年获奖
获得天主教人道精神奖(OCIC Award):《犹在镜中》(Såsom i en spegel),于1962年获奖
入围金熊奖:《犹在镜中》(Såsom i en spegel)于1962年

丹麦波迪电影奖(Bodil Awards)
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夏夜微笑》(Sommarnattens leende),于1957年获奖
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于1959年获奖
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获奖
获得最佳欧洲电影奖:《秋光奏鸣曲》(Höstsonaten),于1979年获奖

波兰Camerimage影展
获得终生最佳双人组(导演-摄影师)特别奖:1998年与史汶·尼克维斯特(Sven Nykvist)共享

意大利奥斯卡奖(David Di Donatello Awards)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剧本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获得鲁奇诺·维斯康蒂奖(David Luchino Visconti),于1986年获奖

美国导演工会奖(Directors Guild of America Award)
入围杰出导演成就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
获得终身成就奖,于1990年获奖

欧洲电影奖(European Film Awards)
获得终身成就奖,于1988年获奖

法国电影评论协会奖(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 Critics)
获得最佳外语片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意大利吉冯尼电影节(Giffoni Film Festival)
获得“Nocciola d'Oro”奖,于1983年获奖

瑞典金甲虫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沉默》(Tystnaden),于1964年获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3年获奖
获得最佳剧本奖:《善意的背叛》(Den Goda Viljan),于1993年获奖
意大利电影新闻记者协会银兔奖(Italian National Syndicate of Film Journalists)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于1960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于1961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秋光奏鸣曲》(Höstsonaten),于1979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4年获奖
芬兰胡西奖(Jussi Awards)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5年获奖
堪萨斯市影评人协会奖(Kansas City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获得最佳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4年获奖

电影旬报赏(Kinema Junpo Awards)
获得最佳外语片导演奖:《处女之泉》(Jungfrukällan),于1962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奖:《处女之泉》(Jungfrukällan),于1962年获奖
获得最佳外语片奖:《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于1963年获奖

阿根廷马塔布拉塔影展(Mar del Plata Film Festival)
获得最佳影片奖:《野草莓》(Smultronstället),于1959年获奖

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National Board of Review)
获得特别褒扬奖,于1959年获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3年获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秋光奏鸣曲》(Höstsonaten),于1978年获奖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National Society of Film Critics Awards)
获得最佳导演奖:《假面》(Persona),于1968年获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羞耻》(Skammen)与《狼的时刻》(Vargtimmen),于1969年获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激情》(En Passion),于1971年获奖
获得最佳剧本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3年获奖
获得最佳剧本奖:《婚姻场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于1975年获奖
获得特别奖:《魔笛》(Trollflöjten),因证明了如何将令人快乐的歌剧拍成电影作品而于1975年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奖(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
获得最佳导演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3年获奖
获得最佳剧本奖:《哭泣与耳语》(Viskningar och rop),于1973年获奖
获得最佳剧本奖:《婚姻场景》(Scener ur ett äktenskap),于1974年获奖
获得最佳导演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3年获奖

西班牙圣后迪奖(Sant Jordi Awards)
获得特别奖:《夕阳舞曲》(Saraband),于2006年获奖

威尼斯影展
入围金狮奖:《黑暗中的音乐》(Musik i mörker)于1948年
获得Italian Film Critics Award:《第七封印》(Det Sjunde inseglet),于1958年获奖
获得评审团特别奖:《面孔》(Ansiktet),于1959年获奖
入围金狮奖:《面孔》(Ansiktet)于1959年
获得生涯金狮奖(Career Golden Lion),于1971年获奖
获得威尼斯影展影评人费比西奖:《芬妮和亚历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于1983年获奖

 

 

                                                                         (摘自豆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