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长的“护犊子”问题

(2012-12-11 22:32:48)
标签:

杂谈

分类: 我的博文

家长的“护犊子”问题

 

我小时候一次路过生产队的场院,看到一只老母鸡领着一群小鸡叽叽喳喳在草垛旁边找东西吃。因为好奇,就跑过去看那群小鸡,没想到那只黑色的老母鸡突然直立起来全身的毛,变得很可怕的样子,高昂头颅,“咕咕”叫着,迎着我而来,摆出一副决斗的样子:她可能认为我对宝宝构成了威胁。

不仅鸡们这样,动物界的牛、马、羊……也是如此,保护下一代的生存和本物种的延续,是动物的本性和天然。人类也表现出这样的动物性:我们把大人护着自己的孩子叫“护犊子”。

“护犊子”也是人的天性,为人父母者皆有之,本也无可厚非;但是,人除了动物性,还有社会性。如果不顾一切、不分场合、不管青红皂白、不尊重规律地“护犊子”,我们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而且将孩子推到人生失败的境地。

最近连续两周,我接触了三个不同的家庭,都是因为“护犊子”心切而与老师、其他家长和孩子出现矛盾和冲突。研究发现:任性的孩子、暴力攻击别人的孩子、高度自我的孩子、不关心集体的孩子、不合群的孩子、不愿与人分享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的孩子,与其父母、祖父母的“护犊子”行为具有高度相关性。我的看法是:家长“护犊子”的结果,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孩子,更多地是抑制和破坏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学龄期的孩子面临的威胁,一是来自天灾,二是来自人祸。出现“天灾”是没有办法控制的,如发生地震;而“人祸”是可以避免的,如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孩子的世界,由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构成。亲子关系带有血缘性,除非问题家庭,一般不会给孩子带来威胁。对孩子来说,主要问题出现在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上。

我观察,家长的“护犊子”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师生关系上:如果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惩戒或遭遇不公正待遇,就会与孩子一起诋毁、攻击、甚至辱骂老师,到学校找到老师说理或公开告到学校,替孩子打抱不平,非要弄出个“子午寅卯”。如果是孩子本身的问题,应与老师有效沟通,问清症结,对症下药。即使是老师的问题,也应该采取迂回的策略,如与老师沟通、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再不行向学校反映问题,求得妥善解决。而家长“护犊子”情切、心急,动辄拉上孩子一起与老师“对立”或冲突,老师在孩子的心中则再无师道尊严,同时孩子的人格、心灵、品行的建构也随之轰然倒下,最终受到伤害的仍是我们的孩子。

二是在同伴关系上。以前的时候家里孩子多,一母同胞,尚且打打闹闹,而非血缘关系、家庭背景迥异的一群孩子生活在同一班级,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是自然的,也是必需的,永远不可避免。我们的教育,就是在同伴之间的打打闹闹中完成了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成为一个理性的、完善的社会人。孩子之间动手了、打架了、争吵了、不说话了,只要家长掺和进来“护犊子”,如在学校门口恐吓别的孩子,与别的家长吵架甚至动手,这样的家长,只能把自己的孩子毁了。因为,成长是孩子自己的事,如何学会与别人交往,如何处置与同伴的矛盾与冲突,必须转化为孩子自己的沟通、交际、协调、应对能力。我们家长替孩子即使争了情理、捞回了本,似乎摆平了,但孩子本身并没有成长与发展,将来到了社会仍然不能完成这些能力的发展。孩子之间出了问题,家长知道后,应悄悄地向班主任老师提出,在老师的教育、帮助、指导下,让发生矛盾的孩子之间去“解套”。

对于孩子,任何的机会、事件、门槛,都是教育资源、成长机遇,都要利用好而不是相反。古人曰:溺子如杀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家长“护犊子”,其实就是“自毁长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