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想要的是内心的天地越来越开阔
(2015-01-07 17:33:25)
今日拾得一首好诗,是有“海上孟尝君”之誉的邵洵美的《季候》。
初见你时你给我你的心,
里面是一个春天的早晨。
再见你时你给我你的话,
说不出的是炽烈的火夏。
三次见你你给我你的手,
里面藏着个叶落的深秋。
最后见你是我做的短梦,
梦里有你还有一群冬风。
用语精致,意境深远,道不尽的情感的生命的轮回与升华。如同寒冬雪地上空出现的赤白的日光。又想起王倩昨天的日记,写冬日相聚的文字,带着雪花的气息。读几位好友的文字,往往有心领神会的默契,不管这个人在哪里,知道彼此很近。
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语道破人间的真相。想起和华的偶尔见面,看了几本书才去的,我那些看了书才得出的感悟,她不看书也早已看破。我忘记了,人家是只看名著的人!
重读《红楼梦》的前几回,心潮滂湃,配着李劼老师的《论红楼梦》读更有茅塞顿开之感,曹雪芹的“其中味”几人能解之,跟徐伟说起,她说喜欢“好了歌”,岂止好了歌,甄士隐的解读就是红尘的写照。
红楼的结局早已写好,世人不必忧心后续的潦草。李劼老师说读红楼要靠“悟”,我想起儿时看得金庸武侠剧,聪慧懂诗书的少女能够将武功秘籍倒背如流,不识字蒙昧少年却可在心神交会间根据石壁的图案习得绝世武功,正如这世间的智慧,抵达的方式,有太多种。
某一个早晨醒来,想到曹雪芹,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其艺术和审美的高度旁人都难以抵达,想到其为“闺阁立传”的志趣,不免更觉亲近,单就女性角色而言,没有一个人作者能做到曹雪芹那样的尊重和理解,这种尊重和理解促使他去发掘女性身上的人性的光芒,所以红楼女儿里,即便是丫鬟,和之前之后所见的,也完全不同。一块顽石的降临人间,于国于家无望,但是于大观园的女儿们,他是最贴心的守护者。贾宝玉的叛逆从不是止步于对于所谓“封建仕途”的不屑,更体现在他人性的自觉和自我完成。而这样的人,即便在当下的中国,也并没有遍地开花!曹雪芹在几百年前创作这种一个人物,已是一个奇迹。
资料说作者的晚年“举家食粥”,更因丧子之痛不能自已。天才的遭遇让世人唏嘘却步,更常常以其遭遇的不幸来反衬作品的伟大,因此其“苦难”往往被赋予了悲壮的味道,但于个人体验而言,却是无所谓悲壮与否的。每个人来到这个时间的使命不一样,每个人意识到的自己的使命也不同,一个美好的社会,就是能够成全彼此的不同。
正如徐说,即便在中文系,耐心看《红楼梦》的也没几个,即便看过,也只是粗留印象,或是赋予各种人物与俗世的道德评价,比如常年论辩的宝钗和谁更适合做老婆之类的。令人苦笑不得的是,说起黛玉身子虚、口齿刻薄,不适合过日子。林黛玉原本就是那灵河畔的绛珠仙草,还完泪水,飞了尘世。何必一定要宝钗式的“功能圆满”。黛玉这样的天机清妙者,往往一语道破人间的真相,戳破世俗的谎言,实属正常!
由此想到诗人徐志摩,一想到张幼仪,就对他的“不负责任”想要痛下口舌。过后想想,何必苛责。《徒然草》里说,天才与德行出众的人,一般都没有后人。往往主动选择不留下后代,但是天才也有天才的无奈,他们毕竟也要经由凡人的身体来到这个世间,也须得承载凡人的感情和义务。
比起血脉的延续,也许精神的意脉来的更为长久。
不论时间、空间,总有知音涌来。
在经典的书里,会为作者的心意神伤不已,这些个不能见面的人,好似在云端看着我们。
正如周冲说的“阅读让人越来越低”,而内心的天地大可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