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端午节的早晨,叶片上的露珠剔透晶莹,孩童们还没有起床,山村里笼着淡淡的晨雾,奶奶背着背篓出门去了,她去山上和田野里割艾蒿,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如此,用刀裁几枝新鲜的艾蒿插在我们的家门上,也在我们耳朵边夹两片叶子,据说是可以驱除邪气,余下的大部分晒干收好,用作以后日子里洗澡之用,之后季节里我们身上长个坨或者疮,奶奶会煮上一锅艾蒿水给我们泡澡,尤其是夏天的时候,厕所蚊子很多,于是点了艾蒿叶来熏,也是很有效的。它的味道也带着一丝丝药味的气息,但是我们并不嫌弃,那样的味道更多是山野之气!
记忆里我们并不常包粽子,偶尔包都是自家的糯米和自找的粽叶,里面的馅的品种也不多,但是我们不去抱怨倒是玩着艾叶,有种自在的满足。我们结伴去上村小,在不到两米的道路上蹦蹦跳跳。
因为快到端午节的缘故,想到了奶奶,想到奶奶每一年心里的祈祷和身体力行的实践,她从旧社会里面走出来,是个贫农,家里兄弟姐妹七个,奶奶的没有上过学,早年会写自己的名字,后来年纪大了,只能圈出自己的姓。她姓覃。
奶奶性格温顺而坚强,爷爷当年似乎是看不起我奶奶的这种气质,加上爷爷本身脾气火爆,听周围的老人讲,听我姑姑爸爸讲,奶奶是受了不少委屈。但是奶奶自己,倒是很少讲。
爷爷奶奶勤劳倔强,因为苦于自己没文化,为了供三个孩子上学,晚上还在干活,春天下了大雨时耕田的好时机,爷爷让奶奶打着火把照明给他犁田。那个时候估计连手电筒都没有。所以他们的三个孩子都上完了高中。
爸爸姑姑叔叔小的时候,还是我们农村的大食堂时期,饭不够吃,奶奶经常把饭给我爸,自己吃野菜团。所有到了2000年之后,我们家比先前好些了,奶奶对饮食的要求一直保持了她那个年代的满足与感恩!
我从小跟着奶奶长大,在农村里面,我家的条件不好,当时我很羡慕别人的漂亮衣裳,奶奶总是安慰我:没事,衣服有的穿我们不跟别人比,自己要争气!但是奶奶依旧攒钱给我买了一条我几乎是梦寐以求的健美裤,虽然后来我觉得自己穿着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看。但是还是慢慢知道了奶奶的一片苦心。
小学二年级,那个时候,义务教育还不是免费,一百多的学费我们都拿不出来,因为学费交不起,书也发不齐,农村欠费实在太多了,老师也难做,有个同学因此而笑话我,奶奶默默地出去了,下午帮我交齐了所有学费,还给我一块钱零花钱。后来我才知道,奶奶去借贷款了。
之后的每年,奶奶养了几头羊,用来还利息。过了好多年,才连本金一起还清。
奶奶的很多事情,我现在想起来都是心底默默伤心,但是不愿意再哭泣了,因为我们作为后人,记得长辈的好,记得他们的品质并继承,也许是不再活在人间的他们的另一种证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