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2011-01-04 19:55:16)
标签:
教育技术itet教育 |
分类: ET_教育技术 |
教育技术发展简史
20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萌芽阶段、起步阶段、迅速发展阶段、系统发展阶段、网络发展阶段.
(一)教育技术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带来了工业领域里的划时代变革:一方面,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的巨大发展,推动经济的迅速上升;同时,工业革命又引起人口的集中,乡村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工业革命不仅对教育提出了极大的需要,也提供了当时发展教育所需的技术,并带来了教育理论的发展。学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以及教师的相对缺乏使传统的教育技术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教育技术在动力上、理论上、技术上具备了发生质变的可能。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
19世纪90年代,幻灯介入教育领域.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面向班级授课,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是可能的和有益的。他认为,班级教学不仅可以鼓励教师的工作热情,还可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并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称“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一个人的心理可以激励另一个人的心理,一个人的记忆也能够激励另一个人的记忆”。夸美纽斯的理论在工业革命后的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应用。
此间,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从儿童天性和兴趣入手,着力研究如何利用教学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教学必须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和加深知识的兴趣。他将兴趣划分为经验、思辨、审美、同情、社会和宗教六种类型,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他提出独特的教学法,即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综合教学法,将教学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这些教学技术后来经过他的弟子的加工演变为准备、讲授、联想、理解和应用5个步骤。赫尔巴特的教学技术在19世纪大部分西方国家的教育思想中占统治地位,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的标准教学法。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
19世纪末,“一些学校博物馆通过销售便携式的博物馆展品、立体照片、幻灯片、胶卷、学习图片、图表和其他教学材料而充当了视觉教学中心管理机构。”1905年,第一家学校博物馆在圣•路易斯开办。此后不久,在宾西法尼亚洲的雷丁和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也开办了学校博物馆。1908年,美国一家公司出版《视觉教育》一书,这是一本有关幻灯片和立体照片使用方法的小册子。
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借助工业革命的馈赠,开始走上迅速发展的道路。在以后近100年的时间里,教育技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2000多年。在此过程中,技术的发展和对自身理论局限的突破,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起步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从夸美纽斯大力强调直观教育起,人们一直努力使学生看到更多的他们未曾接触过的东西。幻灯教学的“小试牛刀”让教育家和教师看到了媒体在教学中的巨大潜力,但是限于技术方面的原因,能展示在课堂上的东西仍然非常有限。20世纪初,由于许多工业技术的发展和突破,使许多视觉性质的仪器专门化了,为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随着班级教学的普及,义务教育在各国开始实施。国际间在教育质量上的竞争开始变得激烈,“什么样的媒体可用于教育?”、“怎样有效的利用媒体?”日趋成为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许多媒体如模型、地图、动画片、幻灯、立体画、无声电影、无线电广播等都走进了教育领域,其中以无声电影和广播最为耀眼。1902年,美国的一些影片公司提供现成的电影短片供学校放映。同时,一些高等学校开始自制教学影片,芝加哥、洛杉矶、纽约等城市相继成立了影片馆,收藏影片,并采用轮流或预约的方法向学校提供影片。
继无声电影之后,无线广播技术也广泛应用到教育技术中来,成为跨越地域限制的崭新技术。1920年,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正式建成并开始播音,由此掀开了大众通讯的历史。1923年,由于真空电子管的质量提高,无线电广播又有了短波广播,无线电广播开始面向全世界。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众多视觉媒体介入教育领域,使得“视觉教育”一词在教育界广泛传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参与对新媒体的研究。1923年,美国成立了全美教育协会“视觉教育部”(Department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觉工作者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学说,并做出结论:“视觉经验对学习的影响比其他各种经验都强得多。”1928年,第一本关于视觉教育的书《学校中的视觉教育》(Visual Instruction in the Public Schools )出版。
另外,在此期间,出现了教学设计的萌芽思想,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他于1900年提出了应建立一门所谓的“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进来,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体系,以实现教学的优化设计。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教学设计还仅仅是萌芽状态,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
1913年及以后的10年里,美国有5个全国性视觉教育专业者组织成立,如“全国视觉教育学会”(National Academy of Visual Instruction)(1920年成立)、“美国视觉教育协会”(The Visual Instruction Association of America)(1922年成立);20多个教师培训机构开始设置视觉教学课程;12所学校成立了视觉教育处,出版了5种关于视觉教育的专业性杂志。一些学校如明尼苏达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开始将“视觉教育”列为正式课程,并计算学分。1920年英国马可尼公司剑佛电台开始播出教育节目。1923年,成立了“教育播音咨询委员会”,1929年,成立了“学校播音中央评议会”。1929年,俄亥俄州广播学校正式成立,1930年哥伦比亚广播系统建立了美国广播学校,稍后,威斯康星州开办了“空中学校”。
这一时期,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指“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它始终关注媒体的使用以及对新媒体的开发利用,因而形成了教育技术的“物理学观”和“设备观”。
三、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尽管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在提高学习效率、节省教师工作量、扩大公众受教育机会、克服教学环境和设施上的不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当有声电影、录音和电视技术出现之后,视觉媒体和广播教学的只听或只看的缺陷逐渐突现,具有视听双重特点的媒体成为受人们欢迎的信息传播载体。“视觉教育”和“听觉教育”的提法逐渐被“视听教育”所取代,教育技术自此增加了新的内容,伴随着视听技术跨入迅速发展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社会对教育的需要骤然大增。特别在军队训练和教育方面,其需要在短时间内成倍、十倍、甚至数十倍地增长。在这个时期,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措施来对付那些非常的要求。于是,美国政府为解燃眉之急,依靠视听教育技术来完成大量的培训任务。在短短6个月内,美国将120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老百姓,训练成为陆、海、空各兵种作战部队,把800万普通青年训练成为制造军火、船舶的技术工人。大战期间运用现代技术于教育的做法及其体现的教育技术的价值,极大的刺激了教育技术的发展,激发了人们研究教育技术的热情,直接导致了教育技术在二战期间以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里的蓬勃发展。
二战以后,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教育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以及人们对教育技术的热情,大量新的理论,如戴尔的经验之塔、行为主义心理学、程序教学、传播理论等被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使得教育技术不再是单纯的媒体技术和物化形态的技术,教育技术观念从静止的媒体论走向动态的过程论、系统论。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
1924年,美国韦斯顿公司制成了有声电影,结束了无声电影时代。1925年,英国的贝尔德发明了实用电视,第二年又成立了贝尔德电视公司。1937年,英国首播电视获得成功。1939年4月30日,美国播放电视成功。1940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首次播放彩色电视。到了50年代,电视技术迅速发展,电视机的质量不断提高。1960年时,美国的电视机数量已达到5640万台,到70年代初,全球已拥有近3亿台电视机。电视机的大量生产,使其价格大幅度下降,促进了电视机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普及。
随着程序教学运动的兴起,教学机器开始进入课堂教学。1924年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制成第一台教学机器。1930年,彼特逊设计了一种被称作“化学板”的自行记分、即时反馈的装置,激起了人们对自动教学技术的兴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军队以普莱西的自动教学机为基础,研制了自动教学装置。1958年,斯金纳在普莱西教学机器和美国军队自动教学装置的基础上,又设计了一种新的教学机器。自此,各种教学机器相继问世,从不具备信息显示装置的简单教学机器到像克劳德的分支装置那样随机提取信息的教学机器,五花八门。据统计,1962年,约有65家工厂生产的各式教学机器达83种之多。限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教学机器并不能完成比较复杂的教学任务,而且无论是在交互性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呈现上都过于简单。所能实现的功能有限,所体现的理论只能是基于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理论。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1947年,美国的“视觉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视听教育协会”。从此,视听教育——这种“教育中的技术”便迅速发展起来,一直到现在,成为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和实践领域。由于“视听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占有一席之地,随之对视听教育的研究也开展起来。1946年,美国教育家戴尔在其著作《视听教学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对视听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论证。“经验之塔”把人类学习的经验,依照其抽象程度不同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等3大类10个层次。戴尔的“经验之塔”是一种形象化的比拟,用来说明学习经验从直接参与到用图像代替,再用抽象符号表示的逐步发展过程。他认为“由视听方法所开展的学习经验,既容易转向抽象概念化,也容易转向具体实际化”。他同时指出,教学中所采用的媒体越是多样化,形成的概念就越丰富,越牢固。戴尔的这些观点,形成了视听教育的重要原理,也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在此期间,许多教育学家开始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反思,其中以研究动物学习来了解人类学习的桑代克和从儿童角度考虑教育的杜威最为著名。桑代克根据各种有关动物学习的实验,指出学习是一种渐进、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最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在刺激与反应间形成联结。他同时提出了三条学习的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以及五条次要的学习规律。
杜威是现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其教育理论的基础是经验论。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教育在它的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因此,他提出学校即社会,提出教学应该是以学为主,学生应该在“做中学”。在教学过程方面,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即创设情景、明确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检验假设。杜威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对学校填鸭式的消极教育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欧美以及亚洲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桑代克和杜威从不同的角度对教育技术做了深入研究,对传统教育技术提出了挑战,也为教育技术注入新的活力。
自第一台教学机器出现,程序教学理论的影响逐渐增大,二战后,该理论更加得到了重视。这个时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与自动教学机器相结合,形成了60年代风靡一时的程序教学运动。其中,以普莱西和斯金纳在程序教学理论上的建树最大。普莱西被公认为是程序教学运动的开创者。他认为,教学的结果应即时反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及时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才能有更高的学习兴趣和保持较高的学习效率,而教学机器既可以使学习者得到即时反馈,又可使每个学习者自定学习步调,按照自己的水平循序渐进。普莱西还提出了一种“直线程序——多重选择反应”的程序教学模式,被称为直线运动式的学习程序。作为程序教学运动的又一个标志性人物,斯金纳在1954年发表了《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的文章,1958年又发表了题为《教学机器》的文章,从而阐明了他的程序教学思想。首先,他认为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习程序的呈现过程,可分为刺激、反应、强化三个步骤,这样的学习程序可以使学生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按照最佳的速度学习。其次,他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即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即时强化原则、自定步调原则和低错误率原则。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是典型的直线式,具有“直线程序——构答反应”的特点。对于教学程序的编制,他提出了一整套的要求来指导实际的工作。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是教学理论上具有伟大意义的革命性突破,他的程序教学原则对于当时程序教学的开展,甚至对后来程序教学软件的编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程序教学以其精确组织的个别化、自定步骤的学习,确立了许多有益的指导原则。它建立的一系列学习原则和开发程序教材的系统方法,对教学设计理论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这一时期中,奥苏伯尔的渐进分化的思想,如运用先行组织者,然后呈现一系列具体的下位概念和例子;布鲁纳(J.Bruner)依学生成绩而逐渐提高学习复杂性的思想;马克勒(S.Markle)和墨里(J.W.Mrooe)等运用教学理论促进概念获得的思想,都对教学设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
1932年,美国的衣阿华州立大学利用电视进行了教学实验。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同时,美国哈佛大学在麻省3个城市中学所进行的实验也证明,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比不用电影教学的学生成绩高20.5 1931年7月,美国辛克斯公司的教育电影部做了有关电影教学的实验,在儿童看电影的前后,分别用5种测验表格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发现看电影后比看电影前的成绩平均增加88分,增加知识量35
在电视教学方面,1950年,美国爱勿华专科学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教育电视台,1953年,美国在德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家公共教育电视台,1960年利用专门频道播放教育节目的电视台已有50多家,到1962年已建立了100多家教育电视台。
在程序教学方面,除了程序教学机器的不断涌现,其他一些教育系统也进入程序学习的领域,贝尔电话实验所、休斯飞机公司都开始实行程序教学。程序教学创建了有关学习的“刺激——反应”理论,把学习看作是某种行为的形成,使得这一时期的教学技术始终处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统治之下,也就不可避免的具有机械性和不灵活性,无法通过学习来发展智力,因而受到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指责。此外,由于技术原因,教学机器的设计已趋于穷尽,难以处理复杂的教学内容,这使得程序教学在走过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兴旺时期之后停顿了下来。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教育技术的研究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最重要的是人们开始致力于对这门学科的研究,虽然这一时期的研究还存在很多问题。
四、系统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由于早期的教育技术始终作为视听教育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技术的概念也自然而然的与视听媒体等物质形态联系在一起。此后,随着视听领域中传播理论的引入和程序教学的影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开始运用系统方法和理论,人们重新对教育技术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对教学过程进行系统设计的思想和实践逐渐成为新时期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因此可以说,对教育技术概念的重新反思使教育技术进入了系统发展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教育技术才真正地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
随着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送成功,人们逐渐产生了利用卫星开展远程教育的设想。日本的近藤喜美夫教授最早提出了应用卫星网络开展教育合作的设想,并主持开发了基于日本国内商业通信卫星JAST3的校际空中合作系统。美国、印度等许多国家都纷纷利用卫星开展远程教学。我国是卫星教育应用最广泛、也是最早开始实验双向交互卫星系统的国家之一。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利用6M带宽的卫星信道分别与加拿大和美国开展了实时双向远程教学的实验。1998年,清华大学率先利用6M带宽和卫星信道开展实时双向远程教学。
在学校教育中,闭路电视系统开始得到广泛应用。1956年,由福特基金会支持,在马里兰州的哈格斯建立了全球第一家闭路电视教学中心,随后教育闭路电视系统在全世界普及。同时,语言实验室也在这段时期内风靡全球。
自从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许多专家就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探索。最早开发出来的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是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所于1958年研制出来,它由一台IBM650计算机联结一台电传机组成,通过电传打字机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接收学生的回答与反馈,它的教学内容为二进制算术。随后的若干年,利用巨型机进行教学在全球掀起了热潮。此时的计算机十分昂贵,一般只限于大中型计算机上,设备庞大需要较严格的环境,而且难以使用与维护。此外,计算机的软件、硬件能力也十分有限。例如图形与动画的描绘和声音发送等均需要专门的设备,且教学方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发现能力。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是计算机辅助教育的普及应用阶段。
70年代中期出现的微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价格便宜,使用、维护与管理相当方便,体积小,速度快,具有一定的容量和丰富的人机会话手段。这一阶段,微机全面进入教学领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国家,都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计算机教育发展(或实验)计划。计算机教育软件也相对丰富。这一阶段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评价与实验研究等方面相对于第一阶段都有极大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或方法也不再仅限于基于行为主义的程序教学了,技术的发展为之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情景创设,虚拟实验等已开始引入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中来。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为教育技术的又一次飞跃奠定了物质基础,计算机辅助教育成为近二十年来教育技术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为个别化学习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在这一历史时期,传播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教育技术领域。
上世纪40年代,伊利诺伊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香农和韦佛合写的《传播的数学原理》,这本书提出的传播学理论在这段时期内逐渐被教育技术学家借鉴和吸收,使得传播学成为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基石之一,为教育技术开辟了新的视点。按照传播学的理论,教育也是一种信息传播现象。所以,一切用于教育的传播媒介,作为信息源的教师和作为信息终端的学习者,以及教学双方的关系,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在传播信息,都是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各种传播模式“对于有关传播的其他模式与理论的发展,具有最重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中引入的各种理论和思想,都在当时指导了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这些理论各有侧重, “经验之塔”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媒体的选择上,程序教学理论局限于动物实验的规律,传播理论集中研究信息的生成、选择、处理、储存、检索、传播等问题,它们都无法对教育技术加以宏观的研究,也无法适应二战后“第二次浪潮文明”的思维特点。用系统方法来设计教学系统,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因此,在上世纪60年代逐渐引入教育技术的系统方法,成为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趋势,使得系统方法成为指导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石之一。
系统论认为,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由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媒体、教育方法、教育设施和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组成的有机整体,教育媒体只是教育系统的一个要素。教育系统整体功能的最优发挥,不仅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更取决于系统中各要素的最优配合和协调一致。只有用系统的观点对教育的各个部分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考虑,对教育过程进行设计,才是实现教育最优化的根本途径。系统观、系统论和系统方法的引入,促使教学系统开发更加完善,在理论上形成了用教育技术学鉴定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论。
60年代末,认知心理学逐渐代替行为主义,成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研究者纷纷重新考虑学习理论。影响比较大的有加涅,他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与认知理论相结合,将学习结果分为五大类等。梅里尔也提出教学设计的成分呈现理论。此外,认知心理学中关于知识生成的研究结论也被应用到教学设计中,这些研究产生了许多针对学习过程的策略,如问题解决策略、信息组织策略,降低焦虑策略,自我控制策略、元认知与招待性策略等。这些新理论的引入,极大的丰富了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使得教学设计这门学科不断完善与扩充
(四)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史实
语言实验室始于50年代的美国。到1964年总计拥有8000到9000套语言实验室,法国有152套。日本有200套,英国有近300套。
1969年,英国建立了开放大学,成为远程教育的典范,随后,世界各国都先后建立了远程教育大学。
60年代,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建立了PLATO-I(Programmed Logic for Automatic Teaching Operation)系统,它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的会话活动,在70年代发展成为著名的PLATO IV型系统,它通过数据通讯网络连结千台以上分布在美国许多州及世界上一些地区的终端。它提供了多种教育传播手段:高分辨率的等离子接触面板显示器除了显示多种文字、图画与动画外,学生还可以用它送入自己的选择与回答;多功能键盘可以输入英、俄等多种文字符号以及许多特殊符号,还能控制播放录音机和幻灯机。
70-80年代计算机教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80年,英国开始执行MEP计划,开展计算机教育。据统计,1984年美国中小学已拥有电脑50万台,并以每年20至30万台的速度递增。1986年,日本投资20万亿日元开发计算机教学。整个80年代,全球掀起了计算机教学的热潮。
这一历史时期,系统论思想被引入和应用到教育技术学理论中,大大地改善了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发展状况,从此教育技术的应用有了更科学的理论指导,扩大了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使得教育系统设计成为教育技术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系统方法使得教育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它把教育技术从对教育系统中个别要素的研究扩大到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实施、评价的研究,把教育技术发展成为研究实现教育最优化理论和技术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五、网络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一)教育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
进入90年代后,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知识总量迅猛增长。“人口爆炸”、“知识爆炸”成为信息时代的独特风景,知识翻番的时间和知识老化的周期日益缩短,从而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终身学习的要求。要满足这一要求,必须大力推行现代教育技术,才有可能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又一次飞跃提供了契机,使教育的全民化、终身化、多样化、自主化、国际化成为可能。
自50年代以来,制造和销售电教硬件、软件的企业日益增加,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来,电教产品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各种多媒体教室、数字硬件电教设备、课件、资源库、网络平台等等,使各种教育媒体越来越多的渗入教学领域,从而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教育技术的理论也日趋丰富,并朝着综合化、整合化的方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发展几乎是一日千里。正因为如此,它也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将它看成是本国教育信息化,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本国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二)媒体技术的发展
国际互联网(Internet)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蔚然成为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历史上还没有哪一项技术像互联网这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影响如此广泛。用了55年电话用户达到5000万户,用了38年广播听众达到5000万户,用了13年电视观众达到5000万户,而Internet只用了3年网络用户就超过了5000万。目前,Internet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计算机交互式网络,已连接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Internet已成为联结世界各国的信息纽带和向全球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网络。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无论是从带宽还是内容和交互性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促使了各种各样的网络课件,网络学习平台风涌云起,以Internet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真正的全球无国界学习,国际互联网正改变着世界……与此同时,个人计算机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多媒体技术引入教育领域成为可能,集成了文本、动画、音频、视频、虚拟现实等媒体的课件或学习资料大大提高了教学和学习质量。校园网建设铺天盖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广被用于教育教学,为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提供了物质保证。
(三)新理论的产生和引入
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地位,强调学习者应积极主动地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步进入教育技术领域并取代行为主义成为教育技术主流思想之一。这段时间,还引入大量新的理论,如绩效理论、集成性技术、行动研究、认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使得个别化学习大放异彩,协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数字化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新学习方式迅速出现并逐渐占据主要阵地。在这一段时期里,指导教育技术的各种理论日趋综合化、整合化,它们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目的都是促进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设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特殊的方式构建意义的。“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面对一个结构不良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知识、习得技能。建构主义同时强调协作对于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所起的重要作用。会话作为协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亦是共享思维成果、达到意义建构的必要手段。建构主义理论者根据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还提出了随机访问教学、抛锚式教学等崭新的教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