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兰亭序》真迹流传经历和最终下落

(2013-04-06 18:39:43)
标签:

兰亭序流传路线下落

王羲之书法

文化

分类: 书法文章

《兰亭序》真迹流传经历和下落

   王羲之谢世后,《兰亭序》真迹的流向就已成谜。幸运的是,唐代史学家刘悚在其著作《隋唐嘉话》中,描述了王羲之去世后《兰亭序》近三百年的流传轨迹。其中记载:“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至太建中,献之宣帝。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刘悚此文有七个关键点:

   一、“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魏晋南北朝三百六十余年间,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有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当时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公元502年萧衍建梁朝,建都建康,共历八帝五十六年。公元548年发生侯景之乱, 梁被搞得四分五裂。公元557年被陈霸所灭,陈朝建立。这时离永和九年(353年)二百年。《兰亭序》在王羲之后人手中保留了近二百年,梁武帝时发生侯景之乱,【兰亭序】就流失在外了。
   二、“陈天嘉中,为僧永所得”。

南朝陈天嘉年间(560—565)离永和九年(353年)有二百一十余年,僧永即智永,是王羲之第七代孙,工于书法,书风继承王羲之衣钵,长年居吴兴永欣寺阁楼上苦攻书法,前后约三十年,笔头用坏就丢弃大竹篓中,居然装满了十大篓,每个容量在一石以上,把这些大篓埋起来,号“退笔冢”。可见智永对书法的用功之大。智永曾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分施浙东各寺院。智永将近百岁才去世,去世前将《兰亭序》传给弟子。

   三、“至太建中,献之宣帝。”

太建(569年—582年)是南朝陈宣帝陈顼的年号,共计十三年。“至太建中”,大概也就是公元575年前后,《兰亭序》被献给了陈宣帝陈顼。谁献的?从上下文联系起来看,应该是智永献的。陈顼(530年-582年),南北朝时期陈朝第四位皇帝,在位十三年余,陈顼在位期间,国家比较安定,政治也较为清明。)

   四、“隋平陈日,或以献晋王,王不之宝。”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正月,隋晋王杨广统率大军,攻占了陈都建康,生擒陈后主,陈王朝灭亡。杨广(569-618年)于604年弑父登基,史称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或以献晋王。”即有人把《兰亭序》献给了晋王,可以理解为灭陈后,其内府所藏的各种宝物自然归杨广,其中当然包括【兰亭序】,但杨广没有把《兰亭序》当作宝物重视.

   五、“后僧果从帝借拓。及登极,竟未从索。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

僧果即智果,智永弟子,会稽人,也工于书法。他以拓印的名义将真本《兰亭序》从晋王杨广手里借来,因杨广没有把《兰亭序》当宝贝,登基当皇帝后也没有向僧果索要。可见僧果很有胆略。智果死后,弟子辩才保留了【兰亭序】。这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事。辩才俗姓袁,是梁朝司空袁昂的玄孙,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无不妙绝,他对《兰亭序》非常珍视,秘不示人,在自己房间的房梁上掏了一个暗龛,用来藏《兰亭序》。

   六、“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翊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唐太宗李世民做秦王的时候,见到了《兰亭序》的拓本感到惊喜,就不惜重金到处购求王羲之书法,但【兰亭序】却一直没有找到。《兰亭序》拓本让唐太宗感到惊喜,说明当时已有【兰亭序】拓本,何种拓本不明确,也许是隋朝开皇年间的《开皇本兰亭》,开皇是隋高祖杨坚的年号,《开皇本兰亭》因刻于隋开皇年间(581年—600年)而得名。李世民很可能是因为见到《开皇本兰亭》而惊喜。当得知【兰亭序】在越州辩才处时,就派遣萧翊前往购求,武德四年,【兰亭序】真迹就入了秦王内府。武德(618年五月—626年十二月)是是唐朝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四年即公元622年,入秦府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那时为秦王,这离永和九年(353年)已经二百六十九年,离王羲之去世(362年)刚好二百六十年。

   七、“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贞观十年,李世民叫人拓了十本赐给近臣,也就是冯承素、赵模、诸葛贞、韩道政等人奉旨用双钩法摹的十本《兰亭序》。太宗死后,中书令褚遂良禀奏说:“先帝非常珍爱【兰亭序】,不能留下。”于是【兰亭序】真迹就随葬昭陵。褚遂良是当时太宗重臣,也是书法家,太宗去世前曾招褚遂良与长孙无忌,遗命辅佐朝政。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兰亭序》真迹流传路线图是:公元三五三年暮春时节,王羲之挥笔写下千古杰作《兰亭序》;公元三五七年,王羲之辞官退隐浙江金庭观,《兰亭序》伴随主人在那里走到五十九岁的人生终点;公元三六二年王羲之去世,到公元五四八年—五五七年“侯景之乱”至梁被灭二百年,《兰亭序》作为传家之宝应该在王羲之后人手中;公元五六零—五六五《兰亭序》为僧永所得;公元五七五年前后,《兰亭序》被献给了陈宣帝陈顼;公元五八九-六一八被人献给杨广,后僧果以拓印为借口向杨广借而未还,僧果死后,弟子辩才得之;公元六二二年(或627年—649年)被唐太宗李世民所得。公元六四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兰亭序》随葬昭陵。

    与刘悚同时代的何延之,在其《兰亭记》中记载的唐太宗从辩才处得到【兰亭序】的情节与刘悚不同。何文称太宗知道《兰亭序》在辩才处后,曾三次召见辩才索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于是房玄龄推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与辩才接近,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而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的《兰亭》真迹,后为萧翼乘隙私取,回长安复命。另外不同的是,唐太宗死前亲自嘱咐太子李治将【兰亭序】一同殉葬,而非褚遂良禀奏。究竟何者为真?笔者认为当以刘悚之说为真,因皇上索要的东西,臣下没有不从之理,否则是欺君之罪,皇上也没必要设计诳取,所以,明李日华早就斥何说为“传奇幻语,乌足深信也。”南宋时王铚也质疑:“此事鄙妄,仅同儿戏。”《兰亭序》真迹随唐太宗埋入昭陵,二者说法一致。

    据史料记载,五代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掘昭陵。欧阳修《新五代史·温韬传》:“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按此记载,温韬盗墓必然将《兰亭序》也一并盗出,复见天日,但此后再也没有【兰亭序】真迹流传的任何消息和记载,如此重要的东西不合乎逻辑。所以又有人推测,【兰亭序】根本没随葬昭陵,而是被李治掉包,武则天死后将【兰亭序】随葬乾陵。

   【兰亭序】真迹的下落究竟如何?

    笔者认为【兰亭序】真迹被李治掉包之说不成立,因李世民虽死但皇威犹存,李治绝不敢犯上,另外李世民珍爱【兰亭序】尽人皆知,若日后人们发现太子违背遗诏,李治会背上忤逆骂名,再者李治初登皇位,也不敢冒政治风险,所以【兰亭序】真迹必然随葬昭陵而非乾陵。那温韬盗墓后为何一直没有任何【兰亭序】的流传下落呢?温韬盗墓有史料记载,当为史实,而记载中并未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也是事实,故【兰亭】真迹未被盗出完全可能。我们知道,昭陵依九嵕山峰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贞观十年文德皇后死后先葬于昭陵,皇后临死时对唐太宗说要俭薄,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唐太宗撰文在文德皇后的墓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 因此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由此推断,昭陵必然事先采取了防盗措施,而【兰亭】真迹为太宗珍爱之物,必然会更加防范。盗墓史料记载“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钟为钟繇,王为王羲之,也就是有钟繇和王羲之二者的书法墨迹,可知随葬书法绝非仅有【兰亭序】,而【兰亭】真迹为重中之重,将其特别保护,藏在更为隐秘之处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所以,笔者认为【兰亭序】真迹一直还在昭陵,未被温韬盗出。

    尽管【兰亭】真迹还在昭陵,但能否完好保存到现在则是个问题,因为【兰亭序】是用纸写的而非竹简,能够把纸制品保存下来的唐代墓葬,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当然,我们寄希望于当初人们会考虑到【兰亭序】的保存问题而采取某种措施,也许有朝一日能让它再见天日。

                                                于坤琦(字:坤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