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课后反思
(2010-12-23 17:39:33)
标签:
原创教学反思文化 |
分类: 散珠碎玉(教学随笔) |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这一单元里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的一篇。
之前给学生留了预习,但上课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课本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处笔迹也没有。只好把预习提示,重新用大屏幕展示出来:
一.根据课下注释,逐句通读,读准字音,译通每一个句子。
二.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三.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用第三段的一个议论句来回答。
四.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五.第一段和第二段各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六.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七.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八.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九.全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给了学生半小时时间根据课下注释和同步练习指导自己阅读,检查时发现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课文涉及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觉到很纷乱。有一些感觉到只看懂了字面意思,并不明白作者的用意。普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题目是《伶官传序》却几乎从文中看不出来哪里有伶官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相关背景,尤其是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的历史原因。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会懂得作者写这篇“序”的意义。
为此,可以在预习设计里通过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背景,并通过背景来理解作者的写法。
二、一些学生仍然不知道所给问题指向的范畴。比如,表达方式都有哪些,写作手法都有哪些。这些本来是一个初中生应该有的知识积累,可是这两个高中理科班的学生竟然有很多人搞不清楚。
那么,以后应该就课文内容多加规范的设问,让学生首先明确每一个问题所指向的回答范围,这是解决一个问题的起码前提。
而其后的几篇文章,其篇幅都更长,难度也大一些。必须强调学生预习,这样才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而且必须给出学生明确的预习问题、预习方法,这样上课的效果才会更好。
2010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