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伶官传序》课后反思

(2010-12-23 17:39:33)
标签:

原创教学反思

文化

分类: 散珠碎玉(教学随笔)

                     《伶官传序》课后反思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是这一单元里篇幅较短,内容较浅显的一篇。

之前给学生留了预习,但上课时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课本上都是干干净净的,一处笔迹也没有。只好把预习提示,重新用大屏幕展示出来:

 

一.根据课下注释,逐句通读,读准字音,译通每一个句子。

二.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

三.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用第三段的一个议论句来回答。

四.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五.第一段和第二段各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六.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七.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八.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

九.全文所使用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给了学生半小时时间根据课下注释和同步练习指导自己阅读,检查时发现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课文涉及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觉到很纷乱。有一些感觉到只看懂了字面意思,并不明白作者的用意。普班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题目是《伶官传序》却几乎从文中看不出来哪里有伶官出现?”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了解相关背景,尤其是后唐庄宗之所以身死国灭的历史原因。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会懂得作者写这篇“序”的意义。

为此,可以在预习设计里通过一定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去了解背景,并通过背景来理解作者的写法。

二、一些学生仍然不知道所给问题指向的范畴。比如,表达方式都有哪些,写作手法都有哪些。这些本来是一个初中生应该有的知识积累,可是这两个高中理科班的学生竟然有很多人搞不清楚。

那么,以后应该就课文内容多加规范的设问,让学生首先明确每一个问题所指向的回答范围,这是解决一个问题的起码前提。

 

而其后的几篇文章,其篇幅都更长,难度也大一些。必须强调学生预习,这样才可以节约上课的时间。而且必须给出学生明确的预习问题、预习方法,这样上课的效果才会更好。

 

 

2010年12月23日  书香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开场白
后一篇:一声叹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