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我的柔性正骨之旅

标签:
传统文化修行内养 |
分类: 东方柔性正骨 |
当收到老师及时的回复时,那个当下,深深的被一股慈悲之力量沐浴着……字里行间,前嘱后咐,从整体到细节,叮咛再叮咛……
好久没有见老师了,我要见老师。
我的内心很清楚,与其说是为调整身体前往,不如诚实的面对:我是被慈悲的力量感召而行。
从第一届“东方柔性正骨高级研修班”到现在,已经有两个多年头了,这中间由于个人的遭遇,对于柔性正骨,我曾经很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时过境迁,今天可以看成是一种心境的磨练,一切都早已远去……
中推年会老师演讲,先生陪我特意找了一个很好的位置,端坐静听,我要从这2个小时的演讲中,找到这一年多落下的功课内容……
老师讲课的场面还是那样座无虚席,站客满满,从开始的窃窃私语到专注倾听,这中间只是用了那么一小段的时间。整个参会的人,参差不齐,各有目的,然而老师却可以让这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到这样鸦雀无声。
在此特别申明:下面的文字,仅属于自己在柔性正骨手法路上的个人体悟,纯属个人观点,若说对他人还能有所作用,那是小女子莫大的荣幸,心有惶恐。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讲座中,一个全新的认知出现在心中:东方柔性正骨手法成长的越发圆满了。一方面,理论上更加丰富和立体,她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更多的柔子们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中将柔性正骨手法应用于临床实践,让手法在临床中得到一次次的检验和证实。老师经常以冰山微浮水面来形容柔性正骨手法成长的状态,如今柔性正骨手法成长的这样圆满、雍容,仿若一颗宝贵璀璨的明珠,从容、淡然跃出水面,无限的光明跃然于世。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循道而行,与道合一。这在柔性正骨手法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手法上越发完善的理论,处处体现出与道合一。越来越多的临床,越来越多的检验,证明柔性正骨手法理论是科学的,遵循力学原理、平衡原理、万物之间互根互用的原理。而力学原理是什么?平衡原理是什么?不就是自然规律吗?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就是与道合一的具体行为吗?!
在具体的操作手法上,更为丰富化,然无论怎样丰富,最终要达到的只有一点:与道合一(将人体的骨结构回归原位,使之平衡,与地球的力学原理相吻合),始终围绕于此。这里要借用佛家的一句话“自性本自清净”,在所用之时必能“心生万法”,“十万八千法门”皆因引渡不同众生所需而“心生”出来。柔性正骨手法的丰富化,绝不仅止于今天现在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越来越多的病患,因此手法必将会越来越丰富。我们凡夫俗子,常常执着于“法”,易被“法”所迷惑,往往忘却了那个根本:“法从道生”。 真的是:道不远人,而人却远之!
中西文化的融合
老师的一句“正骨易,独孤难成器,骨脉筋肉并血气,路路分明看仔细”,便把医学界中西医学很完美的融合为一。既有西方医学一直引以为得意的人体解剖学——骨、筋、膜、淋巴、神经、肌肉、皮;同时又蕴含了深深的中医学——气血运行,一阴一阳,无中生有,动静相合,万物同源。这可以看成是中西医的融合,更是中西文化的一个融合,甚至是信息的融合!这,是一个手法,对于世界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贡献。
道为体,德为用
跟在老师身边会感受到温暖、平和。
面对不同的提问,无论是学生、弟子,还是业内的专家,对于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大小,都会尽力解答,娓娓道来,思维贯而通之。面对人,无分别之心;面对问题,也无分别之心,问题就是问题本身,没有大小轻重之别。
老师讲课,非常的实在,没有站在高高的山顶,夸夸其谈,而是很真实的告诉大家实实在在的内容。到了老师现在的状态,很多病,其实根本不用自己亲自动手,完全可以吩咐或者分配给学生或者弟子去处理,然而老师遇到病人或者做手法演示,我看到的均是亲力亲为,无论病情。很多人对老师的这种做法给予了高度的赞美,然而老师讲课的时候,很平时的告诉大家:这样做,是因为“病人身上有宝藏,我舍不得放手”。与其说这句话是真玉良言,难能可贵,不如说是多么的真实,又是多么的平常!这背后深深的修养,厚厚的德行,让我看到修行即是恒保一颗平常心!
课下,与业内专业人士的交流,看到的好像也是一个平常的人,很普通,很亲切,也很朴实。
吃饭的时候,面对问题没有分别,讨论交流手法可以,其他问题的时候,是否也一样是尽力而解?一个学生的孩子上学问题,老师也会从宏观整体到具体落实实施,不厌其烦的解释,并举例说明,告诉对方怎样做才比较科学,才更为合适,当下的做法存在有哪些问题,一直到对方听明白。
闲下来的时候,先生请教了一下新加坡国父去世后,新加坡的发展情况。老师面对如此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由此交流了一下当今国际经济局势。站在一个高度,冷眼旁观,睿智的观察,给出一个客观真实的分析,颇有老道士的智慧之感。我当时在想,若是听众中有从事金融的人士,或者是大商家,从老师这一席话中定能够捕捉到很多商机,带来莫大的经济利益,会敏感的捕捉到金钱的味道。可惜,我们都不是金融家,也非商人。大多是听了一个热闹,饱饱耳福。
老师就民间高手(没有医师资格证而却有着非常高明的治疗方法的行医者)将来的发展,也给出了自己非常中肯的观点,这带给我很多的启示和思考。
……
“得道高人”,一直都是带有神秘色彩的,常常让人觉得高高在上,不可思议,甚至主观的带上幻想的色彩,想着是不是会周身放光,有着莫大的神通。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悟道,是否得道呢?我们的老祖宗早已就告诉过后代“道为体,德为用”,有没有得道,作为普通凡夫的我们不好知道,但一个人有没有德行,我们却可以观察得到,感受得到。所以,不管对方被冠之以名是神仙、菩萨,还是妖魔鬼怪,且不用去管他,但看对方如何做事,如何对人。这是一条科学的判断准则。
柔性正骨手法,是修行的一个法门。
静以生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都不约而同的提出静心的重要性,为了达到真正的静心状态,圣贤们做了很多功课去研究和尝试,并留给我们后代。儒家《大学》中提出的“知、止、定、静”,道家,老子提出的“守静笃”,佛家也在不同的修习法门中提出“止静入定”对于生命修习的重要性。
而柔性正骨手法,起始第一步就要求手法使用者“闭目冥心”,更有“医患合一”的要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不止一次的提出“关注手下……”,这样的要求无疑就是在反复叮咛、告诫:将注意力集中在一点上。而如果手法使用者,真的如理照做的话,久而久之,专注的能力,静心的能力,甚至入定的能力,自然而然到位了……
而这,不过是最最基础的开始。
儒家的“仁爱”之心;道家的“一曰慈”;佛家的“慈悲”;西方基督耶稣的“博爱”,强调的都是人性中的光明,自性中本自具足的至善,引领生命回归家园。在柔性正骨手法中,老师每次课上无一例外的强调“徐徐而进,缓缓而行”的柔和之力。何为“柔”,老师给出了非常具体的讲解“是谦让,亲切,耐心,毅力与智慧的表达”,这样“沉实、稳健、踏实”而不“轻浮”的“柔力”,让病人在身心放松的舒适中去除痛苦,最后达到一个“医患欢喜”的结果。当手法者真的如理去做的时候,做到了的时候,久而久之,慈悲之心也必然滋生起来,同时,这个过程本身也是慈悲他人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手法者的心性,在这个久而久之的过程中,得到了根本的扭转。什么是修行?心性的扭转才是落到了实处的修习。因此,柔性正骨手法是修行的一个法门。天有好生之德,在柔性正骨手法治疗疾患的时候,让对方身心放松的时候,这不就是“好生”之具体体现吗?!因此说,老师是在用每个人都能接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人体,来传一个法,指给大家一条修道之路。这条路,正如老师所言“金光大道”!
何为道?何为法?恍然间是否已经了悟:老师就是在传道!老师就是在传法!
究竟要以何种心态来学习柔性正骨手法?
是要以 经济利益为目的,来学习一个安身养家的技术,还是为了满足好奇之心而去亲近手法?当柔性正骨手法被传的越来越神奇的时候,很多人被吸引了,甚至用一种朝圣者的心态前往。在我看来,无论是对于手法自身还是对于学习者,都是一种不理性,迷乱、狂热。为名利而往,不是上乘的心态,纵然手法学习到位了,会带来名利,但那绝不是究竟。
生命的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大课题。柔性正骨手法,就是探索生命科学的,是用来探究生命究竟的一个渠道和方法。我近两年来,越来越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蕴含的无穷魅力,深深被其震撼,折服,作为华夏炎黄子孙,以此为荣耀。但是老师的“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只是一个片段”,轻轻一句话,将我敲醒,要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对生命、对文明均是。要深深的去体会——生生不息!
跟着老师学习手法,是重要的;用什么心态学习手法,也是重要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通常被忽略了,那就是:学习老师身上的精神!
古代先贤或有志之人,有德之人,对于入世为人从业会有一个志向: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中草药通常被认为很不好学习,不好入门,草药使用也不太容易做到出神入化,对于学习草药者,可谓是严进也是严出的原则。因此很多人即便是有心做良医,也感叹年纪已过,时机不再。然而,柔性正骨手法,则属于宽进的原则,有心者,均可尝试学习。但是真正想要在正骨手法上有所成就,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就我自己个人体会而言,自从第一届手法高级研修班学习手法,2年多来,一直都在这条道路上,有过兴奋、得意、思考……,曾经以为自己已经入门了,然而仔细看,再思考,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入门;又走了一段时间,再看,到了这个状态,这样应该是入门了吧!再到了今天,现在,看自己,只有一个评价:一无所事。
这里借用老师的一句话来作为结束吧:手法医学界,探索无止境……
深有惶恐,如履薄冰,生怕误言,害人害己。欢迎多方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