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1/middle/7137e44enc9aa1300fbca&690
(图1: 红石峡俯视
摄于景区入口处的桥上。这座桥是进入红石峡的必经之处,也是俯视红石峡、乃至俯拍红石峡的最佳地点。
)
云台山位于河南焦作,地处南太行。
太行山,初闻其名、那还是因为小时候听过的一首老歌——【在太行山上】;稍长,于电影和小说中又数度与其谋面;青年时读历史和地理,才对其有了更多一点的了解;如今旅游升温,便想着走近它,领略它的风采。
走向太行,以太行南麓的云台山作为第一站,皆因为南太行地理、气候的特殊性。太行山东起河北、西至山西、南临黄河,东西绵延数百公里。其地势北高南低;丘陵至山地的抬升作用,使得太行南麓极易形成局部小气候;加之南麓地下水十分丰富,因而环境优雅、风景秀丽。
2007年10月14日、一个星期六的中午,我们一行人抵达了云台山景区内的农家客栈;草草吃过中饭,急忙去往红石峡。
虽说在来云台山之前,就对红石峡有所了解,而当亲临峡谷时、仍然感到震感。峡谷深过百米,两侧崖壁几近九十度;红色的岩石,构成新型的丹霞地貌;经过数百万年流水的切割与冲刷,红色的峡谷幽深而逼仄。人行其间,但觉红崖壁立,碧水如茵;峡谷曲折萦回,时见流泉飞瀑。
出了红石峡,迫于时间、遂赶往泉瀑峡景区。
泉瀑峡景区内有三条沟谷,即猕猴谷、泉瀑峡和潭瀑峡。我等异乡人,加上功课未做足,误闯猕猴谷,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待到得泉瀑峡、潭瀑峡口时,所剩时间仅够游览一条峡谷。潭瀑峡号称“小寨沟”,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其景可想而知;而泉瀑峡里那三百米高的瀑布又太过诱人,于是选择了泉瀑峡。进入峡谷,深沟碧水,岩壁如削,时见天日;登高处,飞泉一线,挂于绝壁。置身瀑下,虽觉飞霰万点、银线垂空,终不闻雷鸣、鼙鼓之声,只因时序入秋、已是枯水季节。带着些许遗憾,身披暮色、赶上最后一班大巴回住宿地。下得车,进得小巷,灯火已黄昏。
次日晨,乘大巴再往潭瀑峡。验票时被告知,门票只能用一次。无奈,只好打退堂鼓。我提议,沿子房湖徒步返回,让沿途的风景来弥补未去成潭瀑峡的缺憾。得到响应后,十多人振作起精神,踏上了回程。我像个探子,一人突出在前,一旦发现景致,便招呼众人拍摄。
子房湖,顾名思义、与张子房张良有关,这都是因为旅游需要而编的故事。子房湖源于泉瀑峡景区大门口,终于红石峡。它本是一条山涧,其下游处(红石峡出口)被拦起一道大坝,水力用来发电;蓄水成库,遂为子房湖,又添一景。嘿嘿,这一招已被很多风景区滥用。
沿子房湖缓步、行摄,倒也别有意趣。头顶蓝天,白云浮玉;右边的子房湖,沿山脚延伸,山势连绵、山岭突兀;一水沉碧,倒映天光;西风浩荡,秋色斑斓。左边也是一条峡谷,深度不及红石峡;峡内岩石皆呈红色,水流平缓、清澈见底;蜿蜒曲折,佳景不断。
行不多时,路见一巨树,有几位园区工人正忙上忙下。近前一观,巨树原是一棵高大的柿子树,工人们正忙着摘柿子。询问后得知,柿子已熟透,恐坠落时砸着游人,故而赶紧摘掉。有位工人告知,尽管尝尝,一律免费。我等也不客气,从地上拾起一个就往嘴里送。正欲张口,觉着柿子又大又软,稍用力即破,正不知如何下口。情急之中,忽然想起南京的薄皮小笼包,其吃法甚有讲究:“轻轻提,漫漫移;先开窗,后喝汤。”我循着此法,用手指戳破一点,再用嘴贴近破口处用力吮吸,顿觉一股软润细滑、凉爽可口、蜂蜜般甜的汁液流进嘴里,再经喉咙、食道落入胃底。那个鲜甜、那个滑润、那个感觉,反正你不吃不知道,我也不想再告诉你了。哎呀,什么叫柿子、什么叫太行柿子,我算体味到了,特棒!
下午去登茱萸峰。
茱萸峰为云台山主峰,海拔1308米,因古时遍植茱萸而得名。据说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成于此峰。人已老了,腰腿也不大听使唤了,但我仅冲着王摩诘,哪怕四肢并用、我也要爬上去。
一路石阶萦回,一路秋色缤纷;四望沟壑纵横,纵目千山万岭,好一派太行风光啊!爬到山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不顾劳累,四处找寻茱萸,偌大个山头、就愣是找不到。我站在一块王摩诘可能站过的石头上,放眼王摩诘曾经眺望过的方向;想吟诗,没才情;没有茱萸在手,我就点上一支烟,猛吸两口、以示怀念故人。我和王维有缘,特点相仿。王维的艺术特色概括起来就八个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我文字的特点也是八个字,即:梦中有话,话中有梦。非常相近,略有不同,嘿嘿。当此际,只觉得与古人越来越近;若是握有两根茱萸,嘴上再有词无词地哼上两句,我也好山寨一回王维了,呵呵。
极顶登眺,风光无限。山风陡起,转而下山。至此,也完成了云台山之旅。
此次云台山之行,对我认知太行山来说,还只是一次管窥。将来我会走进太行深处,去感受它的脉动、聆听它的呼吸。
(说明:以前不懂电脑使用,拍摄回来后、经常把片子就便放在C盘里。终有一日,电脑发生故障,后来又重装了系统,结果几百张云台山的片子全没了。这十多张、我是存在其他盘内的,所以保存至今。尽管当时拍了不少,而拿出来的毕竟只有这些。多也好、少也罢,就当意思吧。)
http://s6/middle/7137e44enc9aa161eba65&690
(图2: 红石峡里流水的出口处。
过了桥、沿山道下行至谷底,途中有一指示牌,指出去往谷底的一条小道。我沿着小道直至谷底,就是为了拍摄这一张片子。如图所示,水落出、有一个人造蓄水池,它把水留住,然后经过提灌、再把水回灌至上游,以此来保证枯水季节子房湖的蓄水量,让水循环使用。图片上端有一座石桥,那即是红石峡的入口处。
)
http://s14/middle/7137e44enc9aa19ebbdad&690
(图3:
进入红石峡后,游客沿着从石壁上凿出来的凹槽形路、往里依次游览。欲跨越峡谷,则建一座石桥,以此勾连峡谷两侧。流水在峡谷中流淌,遇落差、则跌落为瀑布。在峡谷的逼仄处,我们可以想见曾经洪水的切割与掏挖,那是什么样的一种力度!
)
http://s11/middle/7137e44enc9aa1f28a89a&690
(图4 逼仄处一景。
由于上游子房湖蓄水,有节奏的控制水量,红石峡内终年有水,且水色碧绿。这样的景观随处可见。
)
http://s7/middle/7137e44enc9aa2294f7a6&690
(图5: 水流潺湲,碧如翡翠。
这是泉瀑峡里的一景。游人沿着峡谷边的山道前行,至右手处转弯上行,前往泉瀑峡的深处。细长而又高峻的峡谷,给人留下无尽的想象,提醒着人们、过往的地质时期的漫长,以及流水的力量。曾几何时,这里发生过流水与岩石的激烈交锋,俨然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
)
http://s8/middle/7137e44enc9aa24ace4a7&690
(图6: 云如喷泉。
摄于泉瀑峡景区大门口。晨光初照,我们正准备徒步返回,抬头忽见风吹云散、有如喷泉,于是用镜头记录了下来。
)
http://s3/middle/7137e44enc9aa27626b92&690
(图7: 徒步过程中右手边的景象。
绵延数里路的河滩、峡谷,处处皆景,走一路拍一路甚是惬意。 )
http://s5/middle/7137e44enc9aa29e81ee4&690
(图8: 上一张图的局部放大拍摄——高天流云,银瀑欢歌。 )
http://s3/middle/7137e44enc9aa2d8aa312&690
(图9:
从这张图片可以清楚的看到,与红石峡何其相似。峡谷底部,是尚未被流水深切的石板;峡谷周边,红岩映日。
)
http://s13/middle/7137e44enc9aa30834cdc&690
(图10: 子房湖一景。
对面的山体是典型的太行山地貌,山峰突兀,山腰斜坡相接。这种斜坡,为上面的岩石分化、崩塌而成。植被在秋风吹拂、秋阳照射下,正在变换着色彩;雨季过后,泥沙沉淀,湖水碧绿清澈。)
http://s2/middle/7137e44enc9aa3438b171&690
(图11: 公路一景。
这是通往泉瀑峡景区的公路,公路沿着子房湖修建;公路两侧皆为高山,子房湖本身就是个大峡谷,眼前景象开阔、壮丽。乘坐大巴省心省力,可是却无法慢慢地品赏沿途的景色,那是很可惜的。
)
http://s1/middle/7137e44enc9aa36e68c80&690
(图12:子房湖一景。
一艘游艇从大坝处的码头驶来,慌忙中举起相机就拍,此时已顾不上画面平衡与否,只想把游艇给拍下来。
)
http://s11/middle/7137e44enc9aa39b361fa&690
(图13: 子房湖一景。
拍摄时人紧贴路崖,尽量使画面平衡些。子房湖接近十五华里,我们步行也至少十五华里。湖美、公路也美,人在画中行,被美景浸泡着,哪还能感觉到累啊!南太行,刚柔相济,别具特色。
)
http://s13/middle/7137e44enc9aa3c3552ec&690
(图14: 大坝与红石峡瀑布。
中间的建筑就是子房湖末端的大坝,出红石峡景区、必须从大坝上通过。大坝右边有一个涵洞,水被调节着从涵洞通过,于崖壁处垂落成瀑布。这个瀑布,就是红石峡里最大的瀑布。)
http://s11/middle/7137e44enc9aa3f757a6a&690
(图15: 红石峡景区外景。
拍摄于路边,这里距前端红石峡入口处约两公里,我特地独自跑过来拍此一景。图片中前端的绝壁,即为红石峡;峡谷中间那一道深槽,即是峡谷的末端;峡谷底部有一个小瀑布,即为图2中的景象。左下端是一个大峡谷,原来从上游下来、经过红石峡的流水,就从这条早已干涸的峡谷流走。由于循环用水,这条峡谷将永远如斯。
)
(2012年9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