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2/middle/7137e44enc05b388ea6f1&690
(图1:
参观完江边的井盐工地后、在返回的路上,日渐西沉,光线半明半暗,再次将镜头对准了澜沧江峡谷、对准了江流转弯处。)
盐井,位于西藏东部、昌都地区东南部。 我们所到的盐井,以及人们通常所说的盐井,都是指盐井镇。
盐井镇,在西汉时为定管县治;北周时,置定管镇;唐代初期,为昆明县治;南诏时期,为香城郡治,名昆明城;元代,在此设闰盐州,后改为闰盐县;明朝,于此设井盐管民千户;1979年,正式设盐井镇。
我们到达盐井镇时,但见街上商铺、旅店鳞次栉比。然而,大多商家关门闭户;仅有几家开业的,也是门可罗雀;空荡荡的街上极少见到行人,偶尔看见几只家犬和牛羊在悠闲地散步。盐井、曾有过长时间的辉煌,在大物流的今天,无奈的被冷落了。今天的盐井对于旅行的人来说,仅是214国道路过的一个景点,或者只是途中的一个中转站。为何从西汉始、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盐井的管理?它又有过怎样的辉煌呢?
一.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
茶马古道,主要指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贸易通道。
在川滇藏地区,茶马古道从主干上讲、主要有两条:滇藏茶马古道和川藏茶马古道。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在今天四川的雅安,经打箭炉(今天的康定)、理塘、巴塘至西藏的芒康,于此与滇藏古道交汇后转向邦达;滇藏茶马古道以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为起点,经丽江、中甸,过盐井而至芒康、再至邦达。茶马古道在邦达又分为两条:一条通往昌都,转类乌齐、接通唐蕃古道;另一条经八宿、波密、林芝到拉萨。川藏茶马古道和滇藏茶马古道,其线路非常接近于今天的318国道和214国道。所谓国际贸易通道,是指茶马古道的延长线:由拉萨经日喀则、过定日、出樟木口岸,到尼泊尔、或到印度;或由拉萨经江孜、过亚东至不丹,或再至印度。
盐井地处三江流域的峡谷区,盐井镇坐落于澜沧江东岸的台地上;东面背靠芒康山、翻过高耸的山脉即为金沙江;西面濒临澜沧江和大峡谷,隔着他念他翁山脉的就是怒江;南北即为西临澜沧江、东贴芒康山的狭长的古道。滇藏古道从中甸一路西上,经过芒康山与云岭的结合部到达盐井;而盐井正是处于这一悠悠古道的咽喉段,其交通地位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二.盐业催生昔日的繁华
我于1987年去过四川,也到过自贡。在自贡,除参观了大山铺恐龙博物馆、西秦会馆外,还特地去了趟井盐博物馆,在那里较为全面的了解了井盐的生产流程、以及因盐业而兴盛起来的盐都——自贡。而西藏盐井呢?
盐井古属芒康岗(岗,为古代西藏区划的名称),早在吐蕃王朝之前就有了盐田,至今仍保留着古老而又原始的制盐生产方式。藏族同胞千百年来、长住于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主食仅为糌粑、奶类、酥油和牛羊肉;食物品种少,营养不全面。因此,盐巴和茶叶亦为其生存必需品;生存的需求,造就了主要位于横断山区、绵长而又艰险的茶马古道。藏地有着巨大的食盐需求,而盐井具有丰富的井盐资源以及兴盛的盐业生产、并且扼控着滇藏交通的咽喉,这一切都奠定了盐井在悠悠古道上中转集散地的地位、催生了盐井昔日的繁华!隔着时空,我的耳际仿佛还回荡着马帮的铃声、牲畜的嘶鸣;我的眼前似乎又浮现出热闹的贸易场景、无尽的马帮驮队。
盐井分为上盐井、下盐井和加达三处,共有泉眼八十三个。晒盐季节为每年的3—5月,这期间晴天为多,日照充分。生产时,妇女身背木桶、从江边把卤水背至晒盐池;天气好时,两三天可收获一次,每个晒盐池可出结晶盐十多公斤。
与自贡相比:自贡掏挖井、取卤水、运卤水以及熬制,皆为半机械化。尤其是熬制,由于有天然气,大大的提高了生产率。而盐井呢,只能依靠人工背运、晒盐池晾晒。最苦最累的,当数劳作于井盐工地的藏族女同胞。她们背着盛满卤水的木桶,于强烈的紫外线下,每天数十趟、往返于江边卤水井和晒盐池之间;她们挺胸昂首、挥洒汗水之际,显露在脸上的、是含着微笑的、被人们誉为“高原红”的紫铜色。高原红好看吗?可能不算好看,若不然汉地就不会有那么些人愿意、甚至花钱藏在面膜之下躲避阳光。高原红美丽吗?高原红异常美丽!美就美在“高原红”所折射出的是藏族女性的多情、柔美;也是高原女性的坚韧、刚毅;更是她们对恶劣、严酷生存环境的、那种令人震撼的坦然和淡然!亘古至今,在澜沧江畔,藏族女同胞支撑起的、何止是半边天啊!
走在街上,眼前的一切、以及澜沧江边的所见所闻,都让我深切的感觉到:如今的盐井衰落了,且还在继续衰落着。然而,茶马古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美、文化最神秘的旅游线路,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盐井,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世界上最古老而又独特的制盐术;昌都地区已准备将其列为“盐井盐田博物馆”;更有专家学者提议、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期待,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西藏盐井当会以新的姿态,欢迎世人的造访!
http://s12/middle/7137e44enc05b3e89b97b&690
(图2:我们刚到时盐井的街景:商铺大多关门闭户,街上几乎空无一人;他念他翁山脉上空,白云冲天而起。今夜,我们将在左手边的二楼里住宿;明天一早,将从这里去飞来寺,去朝拜梅里!)
http://s15/middle/7137e44enc05b42a857ae&690
(图3:
这是旅店后面的景色:远处是澜沧江对面的他念他翁山脉;下方是一所学校,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学楼和操场;学校的左边有一条小路,我们将沿着这条小路去江边。)
http://s3/middle/7137e44enc05b4583c4a2&690
(图4: 在去江边参观井盐工地之前、又拍了一张街景,依然少有路人。)
http://s16/middle/7137e44enc05b4892c76f&690
(图5:
拍摄于去往江边的路上。对面是他念他翁山脉,由此再往左几十公里,即为梅里雪山的太子十三峰。虽一边走一边拍,而心里却想着能早点到江边。)
http://s15/middle/7137e44enc05b4b270bbe&690
(图6:
图片右下方可以看见澜沧江江面一角,两岸山势陡峭;上方是江对面(属云南)临江的一块台地,其上居住的也是藏族同胞。)
http://s15/middle/7137e44enc05b506c1b4e&690
(图7:
澜沧江河谷:澜沧江由昌都方向奔流而来,于此处转弯后流入云南。澜沧江河谷干燥,两岸鲜有植被,仅有少量的灌木类植物。北上的暖湿气流受抬升、沿山坡上行,到了山顶处尚未与高空的冷空气交汇、便因失去抬升转为迅速下降,从而形成干热的“焚风”,这就是澜沧江干热河谷的缘由。)
http://s15/middle/7137e44enc05b54c6346e&690
(图8:澜沧江位于盐井地段的转弯处。左面的江畔台地属云南,到了晒盐季节、那里藏族同胞也进行井盐生产活动;下方有一座桥,它沟通了两岸的交往;江两岸都有晒盐池,从这里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晒盐池沿着两边陡峭的江岸排开。红色的岩层,可能显示出较高的含铁量。)
http://s15/middle/7137e44enc05b57c5414e&690
(图9:我们已快要下到江边,右下方即为制盐工地。晒盐池一排排、一层层次第向上;池面泛着底部的微白。还得往下走,必须再走近一些。)
http://s5/middle/7137e44en79a2bc578494&690
(图10:
瞧她手里拿的那根小白棒,那是从晒盐池底部摘下来的“盐钟乳”;用舌头去舔一舔,哟、还真蛮咸的。在她身后远处的江边,有一个筒状设施,那就是取卤水的井、也即盐井。)
http://s11/middle/7137e44enc05b5e81a3ca&690
(图11:再近距离的看一看:晒盐池像一个棚子,底下用木棍支撑;池与池紧挨着,密布于狭窄的江岸上;每几个晒盐池会配有一个卤水池,从井里打上来的卤水一时晒不完,就暂时储存在卤水池中。)
http://s10/middle/7137e44enc05b622af6d9&690
(图12:换个角度再瞧瞧:澜沧江穿过干热河谷、再往前几公里,就完全进入云南地界;江滩上不少的晒盐池因未得到保护和修缮而破败不堪,甚为可惜;当然、现在这里的食盐并不靠井盐,井盐的生产成本非常高,目前的井盐生产主要是为了文化和传承的需要。是啊,要不然我们千里迢迢来此看什么呢?)
http://s9/middle/7137e44enc05b69f36328&690
(图13:
在从江边回去的路上,其他人搭了一辆便车很舒服的上去了。可我不行,要摄影就得步行!走在半道上,见一臭水坑,灵机一动、拍它个小倒影,让臭变靓。好一个景色荒凉、而文化却很丰厚的地方!)
http://s15/middle/7137e44enc05b6d2bb0fe&690
(图14:
还是在回盐井镇的路上。初见此景、本嫌单调不想拍,可突然从山顶升起一片云,这云仿佛特地为我而来。不用想了,赶紧拉近了拍一张,白塔、白云呈上下呼应之势,有点味道。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宗教氛围!)
http://s12/middle/7137e44enc05b6f93c2ab&690
(图15:
从江边爬呀爬、快要爬到了镇口,回身一看,新落成的藏居沐浴在斜阳里,背景为澜沧江对面的山体。眼前的山路是石渣路,仿佛正躺在黑暗里呻吟,我没给它一个特写、它挺不服气的。)
http://s14/middle/7137e44enc05b721525cd&690
(图16:
回到旅店后,透过窗户看到了一片晚霞,赶紧再拎起相机跑到街上,“咔嚓”一声,眼前的一切瞬间定格,我也结束了今天一天的拍摄。晚霞悠然飘过,路前方的牛儿也悠闲地逛回家去。我再摸摸双腿,蛮累的。)
http://s14/middle/7137e44enc05b74995c4d&690
(图17:第二天因急着赶往飞来寺,一大早就起了床。拉开窗帘、打开窗户,想拍点日出。结果,云气直到我们临走时才有些消散。无奈拍了一张,也就是他了。那是澜沧江对面的山,属他念他翁山脉。)
(2012年5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