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摄在大香格里拉【日记(21):达马拉山、达孜、德格】
标签:
旅游摄影 |
昌都,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北与青海玉树接壤,东和四川德格相望;滇藏线214国道,由南向北、串起川藏南线的318国道,在昌都与川藏北线的317国道相连接;是唐蕃古道的中转,是滇、川、藏、甘、青交通连接的重镇。
本次旅行,我们沿318国道,一路爬坡西行,南线终点是西藏林芝地区的米堆冰川。今天,我们告别了昌都,沿317国道、从第一台阶下至第二台阶,乘西风、开始东归成都的行程。
早上从昌都出发,行不多时,汽车就爬上了达马拉山路。
达马拉山垭口,海拔4540米。在川藏南、北两条线上,无论是垭口的海拔高度,还是站在垭口所能观赏到的风景,都不算出名。然而,它的山路的名气倒不小,过往的司机一提起它直摇头,他们称达马拉山路为黄泥巴路。每遇下雨,山道上坑坑洼洼,到处积水,湿滑不堪;车行其上,司机都胆战心惊。
今天,我们过达马拉山时,天倒是没下雨,还时见蓝天白云。不过,气温却降至零下,天寒地冻;原本的烂泥路,现在被冻得板结起来。山路上,车轮所过之处,烂泥路面被碾出一道道深沟;沟两边的泥,经冰冻后形成无数的棱,且异常坚硬;两排车轮沟的中间,是隆起的泥石混合体,它就像一条田垄躺在山道上,向前无限延伸。
我们的车,刚开始是沿着车辙印走,车的底盘不时与路面上的石块碰擦;每碰擦一次,李师傅的心就揪一回。老是这么走也不是个办法呀。于是,李师傅使出了高招:他把车轮开上了泥棱,车轮碾着冻硬的泥棱,一点一点、小心翼翼地朝前挪,这需要非常娴熟的技术和高超的技巧。如此一来,底盘不再与石块碰擦了,而驾车的难度却加大了。汽车在比搓板还搓板的路上、跳起了迪斯科,左右摇晃,上下腾跃。这会儿,坐在车上的人,可没有在迪厅里跳迪斯科时那份激情和潇洒劲了:汽车扭,人也扭,腹内的东西却在翻。即便这样,也未能走出多远。车子在剧烈的颠簸中,还是滑到了轮沟里,车的底盘又撞到一块大石头,“轰”的一声,趴在“搓板”上不动了。车上的人心急,李师傅却心痛!他急忙下车,查看情况,接着用千斤顶顶起车底,然后再发动汽车。车子此时就像个被垫高了肚皮的乌龟,摇头摆尾,四肢乱划,车身就是不动。我们遂上前帮忙。我也顾不上“双高”(海拔高、血压高)了,去路边搬了几块石头,垫在车轮下方;重新发动,大家再帮着推。又一阵忙活后,车子终于能走了。一想到先头在车里受的那个罪啊,心里就有点怕。有几个人变乖了,弃车步行。李师傅驾着空车,在前面“大摇大摆”地缓行;大伙儿跟在后面,亦步亦趋地慢走。汽车的块头和动力、也不知比人要大多少,但此时的速度却与人差不多,人走得一点也不比它慢!
就这样,汽车开开停停,再停停走走,好不容易才爬出这段搓板路。
由于先前搬石块垫车轮,推汽车助发动,避颠簸又步行,折腾得够呛。大家一上车,就倒在椅子里,昏昏欲睡。待张开眼,仔细瞧瞧窗外时,天已擦黑,已过了矮拉山、进入四川境内。
去德格的路,虽然是柏油路,但路面受损严重,又未得到及时修复,就像一条石子路。这条路弯道多,高坡少,汽车打着灯、不停地转弯。汽车也累了,一路哼着,载着无精打采的我们,进入了暮色笼罩中的德格县城。
http://s15/middle/7137e44en9d24889d3bbe&690
http://s6/middle/7137e44en9d27a5982be5&690
http://s14/middle/7137e44en9d27b722e46d&690
(图3: 达孜街景)
http://s15/middle/7137e44en9d27bc23bf3e&690
http://s10/middle/7137e44en9d27c111f449&690
http://s1/middle/7137e44en9d27c5245f30&690
http://s15/middle/7137e44en9d27ca6f8fee&690
http://s10/middle/7137e44en9d248fea5d29&690
http://s14/middle/7137e44en9d2494f62f3d&690
http://s14/middle/7137e44en761d95de2c3d&690
http://s12/middle/7137e44en761d9676ac0b&690
http://s9/middle/7137e44en9d27e580abe8&690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