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徐天舒Hector
徐天舒Hector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11
  • 关注人气:1,73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冲基金风云录〉读书笔记

(2011-07-06 15:25:34)
标签:

财经

分类: 读书笔记

这本书也是三四年前读的了,看了当年的读书笔记,国内私募基金发展很快,已经在复制美国对冲基金模式,并走它们的老路了。

 

巴顿比格斯是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曾担任摩根斯坦利的首席战略官,并是美国最早的对冲基金管理者之一,“业绩卓著”。由于属于圈内人士,《对冲基金风云录》揭示了很多对冲基金及基金经理的内幕;作者的本科学位是英文,所以也写的比较有文采;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本书翻译的非常好,不象我最近读的《华尔街内幕》,整个一直译,让人读得痛苦不堪。我用读小说的方式读了第一遍,又本着学习的态度快速过了第二遍,有这么几个感想:

 

        如果把共同基金比喻为少林武当,那么对冲基金就应该类似东邪西毒了;

        印证了一点:投资没有常胜将军,只有有耐心、心态良好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对冲基金和投资银行一样,是一个高收入、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

        对冲基金数量非常多,最后被迫清盘的也很多;

        成功的对冲基金往往昙花一现,不仅因为规模是业绩的敌人,而且因为成功和财富会把出色投资家的头脑冲昏,或是促使他们提前退休;

        大的投资公司,比如摩根斯坦利、高盛由于体制的原因,无法留住真正的高素质人材;

        很多投资经理都在公募基金成名,然后自己出来单干,虽然他们的工资已经非常可观;

        对冲基金的管理者收入非常高,但是消费也高,主要花在高档别墅、子女的私立学校费用和共享的商务飞机使用权上面,这也使得他们欲罢不能,必须追求良好的业绩(因为主要收入来自业绩提成),而一旦他们业绩下滑,就面临着生活质量急剧下降、隐姓埋名的下场;

国内目前正在重复着美国的道路。近5年的基金业高速发展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基金经理,他们也正在逐步向私募基金业转移,因此,未来5年,中国也会开始上演对冲基金的旧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