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文史馆,意义不一般

标签:
杂谈 |
借着回老家办事的机会,我又有机会参观了位于松树堂区的“文史馆”。关于该馆的历史背景,如下转载的来自天亚社的新闻报道已经做了详细的陈述,在此不必赘述。但我却非常希望分享一些“到此一游”的感受和体会。
每次来松树,我都少不了要入馆瞻仰那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陈旧的实物,而且会在这里驻足良久,细细体味一番内心的各种感受和滋味。很多时候,除了发自肺腑的感动外就是不由自主的感叹。总结出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是这些照片中的人们,影响了甚至改变了我的先祖及我自己的人生——带给了我们基督信仰,同时也引导并培养了我们信仰生命的成长。我们当中的一小部分,包括我在内,效法他们的榜样,做了司铎、修女,在新的时代中继续他们走过的路。
2. 只要是在1980年后去世的主教、神父、修士、修女,几乎都是我熟悉的面孔。在我所认识他们的年代中,他们通过言传身教,有时候是在非常艰难的状况下,来向我传递了人生的准则和信仰的理念。而今,他们都已经离世而去,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却历历在目,尤其在文史馆中看到他们的照片时,更让人觉得他们仍就在身边。我相信他们现在天乡,仍然在为我们加油助威,并等待着不久后的重逢。
3. 至于那些在1980年前去世的国籍神父、修士和修女们,以及在五十年代初就被驱逐出中国的“洋”主教、“洋”神父、“洋”修女们,虽然我们无缘谋面,但我却通过撰写《华夏遗踪》一书而对他们有过详细的研究和了解。陈列在文史馆中的许多老图片,也都是在撰写《华夏遗踪》的过程中搜集整理出来的,只是现在被放大并嵌入相框内看上去更加美观大方。鉴于此,我对这个文史馆自然“情有独钟”了!
http://s7/middle/702de27dx9ce058b52a06&690
http://s15/bmiddle/702de27dx9ce02f7638de&690
5.
…… ……
还有很多的感受和体会,但不是都能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在此建议各位有兴趣的朋友们,找到机会时也来此一游,因为“百闻不如一见”!
【转载】中国:兰州教区文史馆落成,见证传教士的贡献
【天亚社·中国兰州讯】中国西北甘肃省兰州教区文史资料馆正式对外开放,教区神父希望借此激发教友的福传心火,并让年轻一代了解到早期传教士的贡献。
负责管理文史馆的杨宗学神父10月23日对天亚社说,他相信教友尤其年轻人,能从文史馆中了解这个甘肃省西部的教区几百年历史和传教士的贡献,激发他们延续福传的精神。
甘肃省三个教区为兰州、平凉及天水,教会历史可追溯到1696年。
坐落于武威市松树天主堂范围内的文史馆,9月30日正式开放予公众参观。甘肃省府兰州位于北京西南约1200公里,武威市距兰州西北300公里。
http://www.tianguangbao.org/11.15/12.jpg
展览品分为文字和实物,包括传教士对兰州教区的统计和发展资料、图片、信函及拉丁弥撒本。此外,还有已故杨立柏主教用过的餐具。他是兰州教区首位国籍主教,于1987至98年领导教区。
教区副主教杨神父表示,部分文物由老神父保存下来,六成由教友捐赠。他指出,现存文物祇占馆内六成空间,他呼吁教友继续把文物捐出,作为展览之用。
他指出,尽管教会经历50至70年代的动荡时期,“传教士或前人遗留下来的物品,教友们视为珍贵宝物,保存得很好”。
杨神父续说,由于是免费开放,有各式各样的参观者,为免文物受破坏和失窃,珍贵馆藏均放在玻璃箱内,并不准拍照。
他说,开幕至今,每天有数十人前来参观,包括学生和政府人员。他解释,政府虽然也保存地方教会的历史资料,但不太有系统,他们到文史馆参观,希望能对照清楚从而加深对教会的认识。
松树堂主任司铎韩元忠神父对天亚社说,最悠久的馆藏可算是1935至53年在此地服务的传教士罗临吉(Roling Theodor)神父使用过的手风琴。他指出,这具有百多年历史手风琴一直由教友保存,后来送给教区,而据教友说只有德国籍的罗神父懂得拉奏。
韩神父表示,每天有一名圣神会修女在馆内当值,“参观者大多为非教友,对教会认识少,修女会负责讲解,这正是福传的机会”。http://www.tianguangbao.org/11.15/11.jpg
他说,文史馆选址于教堂旁一幢有90年历史的建筑物,前身是教会办的孤儿院。50年代被收归国有,至1980年归还给教会。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该地区原是甘肃传教活动中心。当时,传教士购买面积达14000多平米的地皮,除兴建孤儿院,还在四周建造修院、主教座堂、主教府、马房及果园。
杨神父认同,现在教区有这辉煌成就,传教士居功不少。他指出:“很多已故外国传教士也埋葬于此。”
兰州教区东西长2000多公里,覆盖20个县,包括“丝绸之路”上的古代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其前身是1922年设立的陇西代牧区,由圣言会管理,两年后易名兰州代牧区。46年教廷建立中国圣统制,兰州成为总教区。
1952年,在大陆服务的外籍主教及神父被驱逐出境。其后,80年代初宗教活动恢复,属于“地下”教会的杨主教于87年晋牧,并重新聚集教友,重建教堂,使教区稳定发展,其后更公开工作,至98年逝世。韩主教则于2003年晋牧,出掌教区至今。教区现有3万多教友,38位神父。
【完】(天亚社英文新闻见CH06082.1522期2008年1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