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已售
http://s15/mw690/71312c4dnd1318df943fe&690
保利画廊
刘老耘 书法
寻真误入蓬莱岛(1983年) 立轴(局部1)
http://s13/mw690/71312c4dnd1318ede9d7c&690
保利画廊 刘老耘
书法
寻真误入蓬莱岛(1983年) 立轴(局部2)
刘老耘(1907—1999),原名刘惠民,著名书画家。号金蟾、溪上人、香雪轩主、石烟、借庵、墨耘老人、老耘等。祖籍安徽省砀山县,徐淮奇人。曾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顾问、国画之乡萧县书画院名誉院长。
1911年东徙萧县杨楼镇迎风口村。老耘先生出身书香世家,早时家资较丰,自幼读经研史,聪慧过人,多才多艺,琴棋书画、习武、悬壶、诗词、训诂皆精。一生奢华风流,孤高狂放,淡泊名利,倜傥不羁。他青年时期以武术出名,困难阶段以医术享誉,盛世晚年以书画辉煌。画学八大、石涛,书法诸体兼工,草书见长,若行云流水、飘逸飞动、豪迈奔放、大气磅礴。其境界可与弘一法师、于右任先生比肩。中国画以花鸟为主,偶涉山水、人物。笔墨活脱、精道、简括。形象生动,意境深远。其品位在八大与石涛之间。清雅闲静,与董其昌相左。
50年代初,与萧龙士先生同去北京,携“墨林人瑞,鲁殿灵光”之法书拜见齐白石先生,齐先生见其作品为之震动:“惠民笔墨活脱灵动,日后定不让张癫醉素也!”
李苦禅先生晚年与同道谈起老耘书画,每每慨叹:“老耘到现在还不出来,可惜了!可惜了!”
90年代,老耘先生三十多件书法作品在上海美术馆展出时,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在老耘的作品前驻足留连,由衷赞叹:“了不起,了不起,这位先生的作品太好了,此人不留名,将来必留名。”
1950年,老耘和龙士先生在徐州大同街大陆书局办画展赈灾,销画数十幅,所得款项经有关部门转发灾民。这一壮举,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赞颂,在艺坛传为佳话。
老耘先生与一代名家李可染、李苦禅、王青芳、许麟庐、萧龙士交厚。先生晚年,声誉日隆,洛阳纸贵。虽足不出户,然居高声远。京城名家、四海学者,多有书信往来,或谈艺论道,或索赐墨宝,或盛情力邀,先生淡淡然,每日门庭若市,求访者多源自四海。
老耘先生一生坎坷,终生蛰居乡里,寄情笔墨。建国后因成份高,历经磨难,几历窘迫。他豁达洒脱,忘情于书画艺术,甘于清苦,疾俗恶媚,不慕名利。对有僚气者或附庸风雅之假道学,吝赐片纸只字。一九九八年,中央电视台派采访组来访,几追不着,周折几地,最后在一间茅屋中方才如愿。制片者最终用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片名:《千里追踪访老耘》。
寻隐者不遇
【宋】 魏野
寻真误入蓬莱岛,
香风不动松花老。
采芝何处未归来,
白云满地无人扫。
诗篇大意译述如下:
我寻仙问道,无意间居然来到了蓬莱仙岛,
这里即使没有风也可以闻到浓郁的松花香,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
那得道的仙君,不知到何处去采仙草灵芝了,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他居住的地方是多么的洁净呵,地上布满了白云,仿佛已经好久没人打扫了。
《寻隐者不遇》是宋代诗人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蓬莱岛的隐士,可是没有遇到而写下的。魏野去拜访一位隐居在蓬莱岛的隐士。他发现这里非常的美,高山环绕,松涛阵阵。诗人到隐居者的居处时隐居者去采药了。诗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样的风景时,心情又开朗了。
这首诗题名为《寻隐者不遇》,和贾岛之同名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万丈红尘之中,有无数的男男女女为生活所累,为感情所苦,更无法消除“典章制度消磨出来的精神溃疡”,不少人选择了极端刺激和堕落的行为方式,试图超越自身所处的物质羁绊和心灵困境,也有人试图做一个远离尘嚣的闲云野鹤,但是,缥缈圣地易求,仙风道骨难炼,对我等凡夫俗子来说,“白云满地无人扫”的意境是多么遥远而又遥远。
魏野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清新脱俗的蓬莱仙境,借此抒发超然出尘的胸怀,令人神往。我们熟悉贾岛的那首《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二者的内心世界和向往是一致的,可谓同曲同工。
魏野,宋初诗人。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自筑草堂于陕州东郊,常在泉林间弹琴赋诗,当时显宦名流如寇准等多与他交游。宋真宗西行汾水时曾召见他,但他回避不见。终生不仕,死后追赠著作郎。魏野的人生经历和诗中抒发的感情是统一的,他是真隐士,不是走终南捷径的伪君子。
魏野的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不过他的诗平朴淡远,尚无艰涩苦瘦之弊,偶有苍凉壮阔之句,在宋初是不可多得的。魏野与林逋同为宋初高士,虽其身后诗名不如林逋,但当日声望实在林逋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