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牡丹之约
(2023-05-28 22:55:41)明明知道菏泽牡丹已近凋败了,非要付一场牡丹之约。
一百多公里,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却被阻在下高速的路口,各地车辆奔牡丹而来。半个多小时,之后随着车流缓缓下高速。有拿着指示牌引导的志愿者,街道两旁成随处皆是停车场,寻觅良久,终于在高架桥找到车位。
一座城市,因一物(牡丹)而美丽。据《菏泽市志》载,菏泽种植牡丹始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历史上菏泽出过一个名人黄巢,《全唐诗》收录了他三首诗,两篇是写菊花的,“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诗言志,虽然他笔没有雍容华贵的牡丹,可是他一定熟悉菊花。一个地方,因花著名,它就成了美丽的符号。
熙熙攘攘的游客皆慕名而来。顺着人流,买票入园,看到各处院子里绿盈盈的牡丹叶子,几朵没来得及凋谢的大朵,傲然迎接着众多游人的目光。谚云:“谷雨三日看牡丹”。牡丹花期短,七八日,已阑珊殆尽。
既来之,则安之。我开始了我的寻花之旅。总有一朵花开在等你来,我在每个园子里,找到最鲜美的那一朵。白的闪眼,黄的娇艳,紫的凝重,绿的低调……它们花期晚,不与其他争艳,成了大家瞩目的对象,算是给熙来攘往的游人一点安慰吧。漫步园中,沿着栅栏,峰回路转,恍惚一道阳光洒落在植物王国里。
兜兜转转,走了大半个园子,在春光里徜徉,遇花赏花,人也是一景。扶老携幼,一家出游者居多,也有不少年轻人,身着时尚衣服,美目盼兮,巧笑倩兮,摆出各种姿态,与花儿留影。我在绿意盎然的园子里,人们脸上洋溢着笑意,即使人比花多,也不见一点扫兴。人们在家封闭的太久了,出来旅游,单是这出游的自由,求之不得。
意料之中,上周牡丹节开幕,因事无法脱身。前一天,我去了北湖的大唐牡丹园,看到一片凋败之景。如果单纯来看牡丹,注定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我是以赏牡丹为由来与人约会。
去年暑假,随山东散文学会去西藏采风,邂逅了同团的菏泽籍作家时磊英老师。在火车上,在林芝,在拉萨,在羊卓雍错……朝夕相处,彼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喜欢一个人,要靠感觉,一面之缘,就成为一生的朋友期待着再次见面,而春天菏泽牡丹花开正好成为相聚的缘由。于是有了这次牡丹之约。
心有灵犀,打电话给聊城赶过来的柳柳,一抬头,她就在几米外朝我招手。我们一起走出牡丹园,开车去见磊英姐。磊姐出生在菏泽农村,毕业后工作在乡镇,她用脚丈量过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接触了许多质朴的乡民。在她的笔下有亲情的流淌,有同情的泪水,有对坎坷命运的抗争,幽深的情愫氤氲在文字间,她是一个感性充沛细腻温婉的作家。
马上就要见到磊英姐了,我们开车奔驰在菏泽宽阔的街道上,两旁的绿化树遮住了,林立的楼房建筑若隐若现。我们在一条小街上停车时,磊英姐已经迎过来,一袭黑色的缎面外衣上,绣着几朵靓丽的牡丹。品尝着菏泽的特色美食,一项对食物不会鉴赏,只觉得菜肴色香味恰到好处,肚里熨帖。就如我们的一见如故,聊起读书写作,人生经历以及亲情关系,有说不完的话题。
相聚总是匆匆,还没聊过瘾,柳柳急着回去赶车,我也依依不舍告别磊英姐。
回程的高速路上,下午的阳光正好,田野以葱绿为底子,树木耸翠,我的一颗心,在绿色的波浪里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