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乡的火笼

(2012-02-08 21:11:02)
标签:

一双布鞋

瓦盆

平底

木炭

滋味儿

文化

                     http://s11/middle/712e8986x78d85d5b7b3a&690

    故乡的火笼走乡亲们请来篾匠师傅用竹条、用竹篾织成,形似一个精致小巧的灯笼,平底,笼子里面的底下放一个平底的瓦盆,瓦盆中盛上燃着的木炭,便成了火笼,一弯圆弧形的提柄,可以灵活提动,乡亲们叫作火笼围,罐内用火灰埋些许燃着的小木炭,供人取暖。热量透过篾片间的缝隙缓缓流出,温暖便缠绕在指缝膝间。

      
    印象中,故乡的人家都具备许多火笼,深秋至初春之季,人们闲暇时或串门、或访友、或偶聚,主人家总少不了给客人提上一个暖烘烘的火笼来。孩子上学也要提着火笼,或暖手、或暖脚,以抵御寒冬。女孩出嫁,火笼是必备嫁妆之一。
      
    记得小时候到外公、外婆家拜年,进门首先是外婆提给每人一个火笼和一双布鞋,囗中还连连道:“这天气真冷,可冷到了吧?来,踏火、踏火。”(踏火者,意即坐下来换上布鞋,脚踏着火笼两边,烤火取暖。)而那时,我是不太烤火的,每毎应道:“不冷,不冷,我走得身上都发热了。”一边应承,一边推脱外婆递来的火笼,也顾不上父母的眼色和言语,一溜烟儿赶出去寻找久别的表兄妹嬉戏开来。
      
    一次,遇着下雪的天气,几个小伙伴非来个大排场不可,直到头发、衣裤、鞋袜尽染雪水、汗水,弄得脚下湿漉漉的、身上汗津津方才罢休。刚进屋不久,丝丝凉意立时缠了上来。这时外婆提来火笼和干爽的布鞋,再给我围上一件厚厚的衣衫,顿时全身热乎起来,那种滋味儿,光用“愜意”一词描述不尽的,可又难以抠出别的更贴切的词。
      
    现在想来,那暖意不光是脚下的火笼生出的,在外婆不断问寒问暖的言语中,在那为我不时拨火,整衣衫的细心、舒缓的动作里,就透出无微不至的关爱,我从心底便感到温暖,哪里还会冷呢?
      
    其实,不光是走亲戚,只要是在冬季,不论是谁走到山村中的哪一家,进门后总会受到如“厚待”。山村人把递火笼、送布鞋看成是与打烟、敬茶同样的礼仪习惯,那是惯于沉默的他们的无声问候,是一颗颗淳朴而热情的心!
      
    故乡的火笼不仅提带方便,更重要的是它放岀的热量较炭盆之火、电炉之热来得更均勻、持久,以火灰的厚薄可控温度,不至于热烈时躁热上火,冷清时寂冷发寒,踏火时体会到的是一种悠远、绵长的暖融融的感觉。
      
    想到这些,我心中就升起一片温馨。只是如今周围的一切都越来越现代起来,包括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至于远离自然的人们又在刻意寻觅自然、朴实,不知故乡原本自自然然的火笼是否依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远方的鸟
后一篇:春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