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2/middle/712e8986xa7b94be346eb&690
近日,走访了几家大医院,发现了患者暴满,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和小儿,尤其是小儿占半数以上。炎炎夏日,持续的高温天气,一些小儿长期发烧,并伴有消痩.食欲不振,囗渴,多尿,少汗或无汗以及烦躁,易哭等症状,但到医院检查及化验又查不出什么毛病来。病儿发烧持续在38——40 0c之间,可长达1----3个月之久,体塭夜间上升,早上较高,在白天或雷阵雨天等气温下降时可暂时下降,到了秋凉,这些症状便会自然消失,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疰夏”,又叫“苦夏”,医学上叫“小儿暑热症”。
疰夏多发生在炎热和湿度较高的季节,也就是说六.七.八三个月,而且多见于六个月到三岁的婴幼儿。主要是由于小儿机体发育不健全,体温调节功能差,排汗不畅,不能适应夏季炎热气候所致。加之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重,身长的增长都有阶段性变化。1-----3岁的小儿,是由发胖期到增高期的过渡阶段。这时可发生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使皮肤血管收缩,引起排汗机能障碍,从而影响身体散热.这就是疰夏为什么发生在夏季和多发生在三岁以下小儿的原因。三岁以后,随着体温调节功能的完善,汗腺功能逐渐成熟,小儿疰夏症逐渐减少了。
入夏以后,如果发现小儿有疰夏的表现,就应该带到医院检查,排除能引起发热的其它疾病。一旦确诊为疰夏后,就应该采取措施,对症治疗,加强护理,这样不仅可以缩短病程,还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首先要患儿卧床休息,病床要阴凉通风,或到凉爽的地方度过夏季;在农村可采取改善室内通风,用山泉水或冷井水擦身等方法,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同时,在睡前可给患儿洗温水澡,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促进散热,能预防夜间体温过高。
小儿夏季服用退热片或打退热针及各种抗菌素都是无效的。不过,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有关药,使皮肤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改善微循环,使体温易于外散和下降。如果停药后又发热,应继续服药,到天凉后逐渐停服。其次,患儿的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可给低盐,低脂肪,适当注意营养,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有利于患儿排尿降温。
此外,中医在医治小儿疰夏方面有丰富经验,其原则为清暑泻热,养生生津。另外,夏天给小儿多喝些绿豆白糖水,或用鲜马齿苋半斤煎水服,也可用金银花,菊花煎汤代茶饮,都能收到一定疗效。至于烦躁不安及脱水症状严重的患儿,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