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懒——读《穿蓝布衫的女人》
(2012-12-13 11:39:23)
标签:
穿蓝布衫的女人习作品读教育 |
分类: 习作 |
心灵的共鸣
何磊
这篇文章我前前后后看了五遍。每看一遍感受都是不同的,开始呢,只是欣赏。后来就有了感动。看第四、第五遍的时候,眼泪就忍不住地流了下来,说实话,我感触挺深的。
我感觉文章中“我”内心很孤独,那种深深的寂寞,让人心痛,新妈没来之前“我一个人坐在铜锁下的门墩上……夜幕四合时,我就搂着书包嘤嘤地哭上一小会儿。”新妈来了又走,“她走了。”的描写最为动人。
我觉得自己在同龄人当中应该是感情最丰富的一个人。很多事情我可能会看的比他们透一些。这也就是所谓的成熟。我比一般的同学内心都要成熟。我想这可能和我的家庭教育有关。我从小其实就不像同龄人那样,我经常挨打。一直到六年级的时候还经常被打,不过还好我这个人挺冷静,被打完就哭,哭了再写检讨,检讨写完我就把家里所有的书拿出来看。看着看着就入迷,然后我的内心就会平静,接着我就进行自我反省。不过当然,现在不打了,但我还是这样,我一和家里人生气,就找书猛读,读完了也就不气了。
我想呢,这也是爱读书的好处。有时候,妈妈跟我唠叨,我也不睬她,我就拿一本书看,只要我一入迷,就听不到别人说话了。
这就是我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虽然对文章的分析比较少,但这就是我最真实的感受。
读《穿蓝布衫的女人》
周阳
一直比较喜欢看这种讲旧社会家庭故事的小说,今天有幸读到了蔡兴蓉老师这篇《穿蓝布衫的女人》,看完后,我心里有些说不出的难受。
这篇文章语言十分质朴,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对人的描写极为细致,印象比较深的就是那句对媒婆的形象刻画“长着白鹤似的脖子,笑起来像吹口哨”,这种比喻令人耳目一新,是在太有趣了。
文章的主人公毫无疑问就是这位穿蓝布衫的女人,她的善良、细心,蔡兴蓉老师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字里行间给人透露出“这是一个好妈妈”。特别是在最后一段,对她所做的鞋子的描写“灯芯绒面,千层底子,底子上还绣着几朵牡丹花”,对陌生人都如此关心,可见她的心地十分善良。
为什么说看完这篇文章就感觉很难受呢?因为在文章的倒数第三段,虽然只有简短的三个字“她走了”却引起人的无限遐想,我也好像变成了故事里的小男孩,对她的离去是多么伤心。
我一直很爱我的妈妈,特别是上了初三以后,我更感觉到妈妈为我所付出的实在太多太多了。为了照顾我,辞去了在超市的工作,翻了错,也不会像别人家一样打骂,而是很耐心地教导。我的妈妈虽然文化水平不高,有时也会贪点小便宜,但她却给我的童年,少年时代乃至以后一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与她已经超越了母女关系,之间几乎没有代沟,就像可以谈心的朋友一样,读到“她走了”的时候,我脑子里也好像在想,如果我妈妈走了,我该怎么办?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蔡兴蓉老师的这篇文章令我很有感触。
他很懒
——读《穿蓝布衫的女人》
九1班 周涛
《穿蓝布衫的女人》是篇很不错的小说,阅读课上,很多同学对文中的人物进行了点评,也有人发现了文中爸爸的魅力。比如爸爸和媒人对话时的犹豫。
但是,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感慨万千,对文中“爸爸”的印象很差,准确地讲,爸爸不是个真汉子,是个懒惰、很随意的男人。
文中的“我”是个幼年丧母,生在贫困家庭中的一个孩子,最令他怀念的就是有个勤劳朴实能干的母亲,但这样一个拥有着纯洁心灵的男孩却摊上了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怎么说,这么多年劳动下来,就算每年挣一丁点儿钱,到现在也该有点数目了吧,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孩子的鞋破了,没人缝,家里烧饭没有油,没有米,仓库里没有任何粮食,桌子破破烂烂,地面凹凸不平,椅子缺胳膊少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呀!难道穷可以成为脏乱的理由吗?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他们家节俭的表现,但明知道自己的相亲对象可能会来拜访,却依然不做任何准备,哪怕只是收拾一下屋子,买点米,打点油,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给孩子创造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呀!父亲的随意,真是令我愤怒啊!
有人说父亲又当爸又当妈不容易。可是,他到底为孩子做了什么?他整天辛苦劳作,到头来怎么可能会是这样的结果?原因只有一个:他很懒。他对这个家庭很不负责,家里的事情,他可能一概都由外婆和孩子管理,自己只顾快活。一个负责任的父亲,一定会顶起这个家,屋顶不会破,孩子会穿着干净的鞋子,哪怕是打着补丁。家里会储藏着很多粮食,油罐里会灌满油,家里会收拾得整洁。
可能就是因为他的懒,他的不负责,而导致了这个家的贫困,如果他不改掉懒惰的毛病,可能这个家会永远这样下去,永远不会幸福。
九(1)班同学的阅读感受(待续)
慧敏:这是一个凄凉的故事,故事中的我是单亲孩子,没有母爱。直到有了一个穿蓝布衫的女人要做他的后妈,虽然没有做成,中国人就是这样,什么都要大团圆,求一个完美的结局。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个故事就一点看点也没有了。
周浩:本文的主人公十分地悲惨,小时候就失去了母亲。孩提时代,望着其他同龄孩子都有母亲的陪伴,这无疑给主人公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主人公十分坚强,不愿在外人面前哭,躲起来慢慢地哭,由这些种种的不幸,使主人公渴望有个妈。然而因为生活穷苦,父亲经媒婆找的后妈没与父亲结婚,由穿着蓝布衫的女人来到主人公家后的表现她一定会是个贤妻良母,至少是过去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会是。只可惜这一梦想也被贫困无情地撕碎了。
蓝布衫女人在走时,留给了主人公一双鞋,这使主人公感触良多,也说明这个妇人十分地善良友好,十分地心灵手巧!
劝在座的各位学生,有事没事对父母好点,要知道,还有太多没有父母亲的人哩!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
汪熠文:她(穿蓝布衫的女人)走了,真的走了,永远的走了。我爱你,虽然你还不是我的妈妈,但一定会是我心中最美的“妈妈”!
文章开头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塑造了一个以单亲家庭为背景的故事,而且文本并没有直接写“穿蓝布衫的女人”到底是谁,而是先写“我”对妈妈的思念和想象,为下文提到这个女人做铺垫。
刚见到这个女人,“我”并不讨厌她,因为她和外婆所说的妈妈一样美丽,所以,我和她相处得也很融洽,就像真正的母子一样,虽然只相处了做饭的那一点时间。可是让我不解的是,“我”与女人相处得很好,但为什么她不愿意嫁给“我”的爸爸呢?
也许是因为她不想爸爸太辛苦吧!如果嫁过来“爸爸”又要多养三个孩子,怕爸爸压力太大。可见她真的很善良。
最后一段,又提到了鞋,与开头对应,给“我”妈妈关爱的感觉。
费艳: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孩子盼望母爱的过程,从想亲妈到将要有一个后妈——后妈没有消息(希望落空)——后妈突然来我家——后妈叮嘱事情——我以为能有妈妈——后妈走了——希望彻底落空——后妈送来新鞋子——从此没有联系。
全文朴实动人,人物的心理活动波澜起伏,感人至深。
“然后她摸摸我的头,向外走去,我木木地看着她,看她走过院子,走过台阶。临拐弯时,她忽然停住了,又转身向我走来,她走到我的跟前,蹲下,用头上的簪子量了量我的脚,站起来时,又朝我笑了笑,眼里像有泪光在闪动。”
从上面这段文字中,我读出了穿蓝布衫女人的善良、心细,从细节描写也可以看出这个女人将会是一个贤妻良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