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曹雪芹的形象

标签:
转载 |
分类: 石头记/红楼梦 |
雪芹雕像展技长。
江湖破红信众广,
玩忽职守悲庙堂。
曹雪芹的形象
一、曹雪芹将自己的形象写进了《石头记》中
《石头记》第一回写道:“一日,正当(青埂顽石)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此处脂砚斋有批曰:“这是真像,非幻像也。”“作者自己形容。”
这里虽然没有具体写明作者的容貌如何,却告知读者两个信息:
其一,书中“一僧一道”可谐音为“亦僧亦道”,即实是同一人,即作者的形象,而且是“真像”。
其二,介绍了作者曹雪芹的气质——“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
——这两句描绘了曹雪芹的整体形象:上中等的个儿头,魁梧健壮,气度恢宏,像个侠肝义胆的壮士。
我们沿着脂砚斋指引的“一僧一道”的踪迹,在书中继续寻找。第二十五回写道:“众人举目看时,原来是一个癞头和尚与一个跛足道人。见那和尚是怎生模样:‘鼻如悬胆两眉长,目似明星蓄宝光。’”
作者用这两句诗,描绘了“和尚”,即曹雪芹面部最突出两个部位:
鼻子:鼻梁挺立,形如“悬胆”。
眼睛和两眉:双目明亮有神,蓄有“宝光”;有两道长眉。
曹雪芹通过在《石头记》中的上述介绍,便将自己的形象特点展现给了读者:身材魁梧,气度轩昂,高鼻梁,眼睛明亮有神,有两条长长的眉毛。
二、史料中对曹雪芹形象的记载
清代爱新觉罗·裕瑞著有《枣窗闲笔》一书,记述了作者从“前辈姻亲”得到的有关曹雪芹生平家世及其《石头记》创作情况。在“后红楼梦书后”部分,谈到曹雪芹的形象:“其人身胖头广,面色黑,善谈吐。”
从对曹雪芹长相的描述可知:曹雪芹头大,皮肤黝黑。
三、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北京西郊的泥塑艺人为曹雪芹所塑之泥人像
孔祥泽曾看到过《废艺斋集稿》。其中有一册是专门讲泥塑和脱胎的。在这一册书上有曹雪芹的“自序”。曹雪芹写出《集稿》的目的,是使贫困而不能维生的人,能够学得一门手艺。还说:他已将泥塑的手艺教会了关德荣和关德诚兄弟二人,其中关德荣手艺稍高些。后来他们的手艺在北京西郊一带颇有名气,被称之为 “泥人德”。“泥人德”曾为曹雪芹塑过一尊像。这尊泥塑像的半侧面像,曾刊登于《人民画报》1979年第9期(总第375期)。(见图片)吴恩裕于1979年11月出版了《曹雪芹佚著浅探》。其中第七篇为“乾隆时德荣泥塑曹雪芹像的照片”。
“泥人德”的这尊曹雪芹塑像,是“辛巳年制”。“辛巳”即乾隆二十六年。是在曹雪芹的指导下完成的。
孔祥泽对吴恩裕先生讲:在《废艺斋集稿·泥塑·此中人语》中有关于曹雪芹本人对德氏兄弟为自己所塑之像的评论。在该书第三卷的“释塑章”中有几小段涉及此事。
“释塑章”中,对德氏兄弟第四次所塑之像评论道:“此次所塑,貌则似矣。但眉骨、眼窝、准头、法令、口角等处,虚实不当。盖塑人之要首重神情。此塑面颊无皱纹,二目空凝故神意迷惘。貌虽似而神殊。此则所以失也。然冬衣之外,更着罩褂,其纹理本不易取巧,而塑时主次不紊,用环扣之法,故不觉繁褥,破叠皱之格,乃免于板滞。已脱出俗手多矣。勉之,勉之!”
曹雪芹对于此次塑像在“释塑章”论四塑时,还有一段是:“(上缺)余之双眉尾散,故绘时宜前重后轻,以轻毫丝染眉梢,以示尾散之不聚资财也。”
曹雪芹对第四次所塑的两次评论,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此次的作品,不是太满意,认为:虽然容貌较像,但细节处理得不好,特别是没有把神情塑出,要求德氏兄弟再塑。
曹雪芹对德氏兄弟的第七次所塑之像亦有评论:“此塑神情甚佳,大异往昔,非仅力求貌者矣。惜乎躯体失度,腿短臂长,故襟覆膝露,肘坠握强,衣纹则绸布不分,乃白璧之微瑕,留之以为鉴,不亦宜乎!辛巳孟夏七塑。”曹雪芹对这次所塑作品,认为塑出了神态,虽然有臂长腿短等缺欠,但大体还满意,于是就将此像留了下来。
从曹雪芹对德氏兄弟对自己所塑之像的两次评论可知:此彩色泥塑小像,确是曹雪芹塑像,而且就其形象而言,曹雪芹本人还是满意的。
四、霍国玲雕塑曹雪芹半身像
霍国玲原有一定的雕塑基础。自1980年开始研究《石头记》后,便注意收集有关曹雪芹形象的各种资料。1985年退休后,随着对《石头记》专心致志的深入研究,对曹雪芹的敬仰之情也与日俱增,决心为曹雪芹雕塑一尊半身像,并逐渐在脑中形成曹雪芹的形象。霍国玲用去一个星期时间完成“曹雪芹塑像”。其图片先后刊登在《红楼解梦》第一、二、三、五集、《石头记》(脂砚斋全评本)的扉页上。
霍国玲的《曹雪芹塑像》符合各种资料关于曹雪芹形象的描述:
1、头大;
2、鼻梁较高如“悬胆”;
3、两眉较长;
4、眼睛有神;
5、如果绘画,其面色黝黑,雕塑不易看出。
霍国玲的《曹雪芹塑像》力图表现出曹雪芹的胸怀大志、远见卓识、愤世嫉俗、意志顽强的精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