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依恋关系理论
(2011-09-12 22:27:48)
标签:
转载 |
依恋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之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由于婴儿的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所以婴儿的依恋又称为母婴依恋。
一、婴儿依恋的表现
婴儿依恋的具体表现为,将多种积极性行为,如微笑等都指向母亲;在母亲身边能使婴儿感到很大的安慰,与母亲分离则会使他感到很大的痛苦;在遇到陌生人或陌生环境而产生恐惧或焦虑时,母亲出现能使婴儿感到最大安全;平时当饥饿、寒冷时,首先想到母亲。
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婴儿对人的反应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
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对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对母亲很偏爱,对他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
第三阶段: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6、7个月开始,婴儿对母亲的存在更加关切,特别喜欢和母亲在一起,产生了怯生。
三、婴儿依恋的类型
1.安全型依恋
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很安逸的玩玩具,并不总是依偎母亲身边,偶尔靠近母亲,更多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进行有距离的交谈;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很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婴儿的操作、探索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当母亲回来时,会立即寻找与母亲接触,很容易被安慰,继续去玩。
2.回避型依恋
对母亲是否在场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母亲离开时,并不表现出反抗,很少紧张、不安的表现;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睬,表示忽略而不显得高兴,有时也欢迎母亲的回转,但只是短暂的,接触一下又走开。这类婴儿实际上并未形成特别密切的感情连接。
3.反抗型依恋
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即寻求母亲的接触,有反抗与母亲接触,他们也不能放心地重新回到游戏,不时朝母亲这里看。又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和反抗型依恋又成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
四、鲍尔贝依恋阶段论
鲍尔贝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产生发展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婴儿最初表现出一系列不同的机能反应,即哭泣、微笑、咿呀学语等信号行为与依附、要求拥抱等趋近行为。这种未分化的行为在生物技能的驱使下结合起来,用来促进婴儿与父母及其他看护着亲近,以此来获得慰藉和安全感。这一时期,婴儿还未实现人际关系客体的分化,因而对任何人都表现出相似的行为反应,可以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与爱护。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人的识别再认,熟人较陌生人更容易引起强烈的依恋反应,但仍然无区别地接受来自任何人的关注,
3.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儿童对特定个体的依恋真正确立,这一时期儿童出现了分离焦虑与对陌生人的谨慎和恐惧,出现了对熟人的持久的依恋情感,并能与之进行有目的的人际交往,从而形成对特定个体的一致的依恋反应系统。
4.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以后)。这时的儿童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与之建立双边的人际关系。他们学会了达到特定目的而有意义的行为,并注意考虑他人的情感目标。
五、依恋的有关理论
1.精神分析的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把依恋看做早期儿童对能够满足其生理需要,提供快乐与舒适的父母形成的一种情感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的发展受性本能的驱使与支配,根据力比多投射的部位以及由此引起的儿童需要阶段性差异,把儿童成长的过程分为一系列性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阶段(0-1岁)是最初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力比多能量相对集中在口唇上,因而饮食、吮吸等口唇需要成为支配儿童行为的主导性动力,口腔的经验成为儿童快乐的源泉。而母亲能满足这种需要,为儿童提供快乐,这就使得母亲在儿童早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成为儿童力比多投射的和爱的主要对象。儿童与母亲建立起来的这种依恋关系成为其“以后各种爱情关系的原型”。
肛门期(1-3岁)力比多投射转移到肛门上,排泄占据主导地位。这在客观上要求父母能提供指导、照料与看护,以保证儿童排泄的舒适并从中取得快乐,养成良好的排泄习惯。而母亲是经常照料者,这就为儿童对父母尤其是母亲依恋情感的巩固创造了条件。
到了3-4岁的生殖器期,出现了恋父恋母情结,男孩在情感上强烈依恋母亲而排斥父亲,女孩则对父亲产生了一种占有欲。由自居作用产生的心理崇拜和行为模仿强化了儿童对异性父母的依恋。此后的岁月,儿童对同龄伙伴的依恋逐渐发展起来。
艾森克也认为,在以基本信任感确立为发展认为的第一年,母亲因为能提高营养及满足儿童的需要而在儿童生活中占主要地位,成为儿童依恋的对象。
精神分析理论的不足:过于强调儿童生理需要满足的意义,过分注重喂养与口腔经验在依恋行成中的作用,割裂了儿童早期经验的完整性,把母亲的地位绝对化,相应贬低了其他人对儿童生活的影响,过分强调了依恋的单向性。
2.学习理论
(1)早期的学习理论
早期的学习理论认为,依恋是儿童与母亲之间基于相互强化与报偿建立起来的双向社会关系。依恋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物基础,即多拉德与米勒所谓的“第二驱力”。学习理论假设,人们有强烈的本能需求,而主要驱力来自普遍存在的生理需求,如饥渴等。儿童必须通过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来满足自身的需要,缓解由这些驱力带来的紧张感。这几构成了儿童依恋的根本原因。
同时,儿童行为又形成了对父母抚养行为的报偿与强化。婴儿停止哭、开始笑等行为与其它健康发展的迹象构成了对父母的强化,是指活的精神上的报偿,从而促使特定养育行为重复出现。即使一些与孩子有关的刺激也可以是女性角色得到强化价值。这种强化催生了母亲对儿童的依恋。
(2)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更注重依恋的社会发生性。它倾向于把依恋的形成看成儿童敏于社会刺激的生物机能与成人的意识的社会行为有机整合的产物。海等人认为,依恋并不是自然产生的,他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父母“有意识的教孩子爱他们并理解人际关系的时候”产生的。另外,社会模型、社会支持与直接指导在依恋形成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习理论阐述了依恋产生的外部机制,但未能从根本上揭示依恋的本质;注重亲子互动经验的影响,较之依恋生物决定论而言更符合实际,但是它有高估了喂养的地位。它指出了依恋关系的双向性。
3.习性学理论
鲍尔贝指出依恋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生物根源。人类婴儿对于抚养照看者的依恋是长期生物进化的结果,是基因保留下来的人类进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说,是人类面临可能的威胁和意识到危险时所采取的、本能的反应方式。依恋的生物功能在于保护幼小的后代,而心理功能在于提供某种安全感。
真正的依恋在儿童生命的特定时期产生,鲍尔贝认为依恋产生呈阶段性发展;儿童依恋建立以认知发展的特定水平为基础,而其发展又与儿童从第二年开始逐步形成“内部工作模型”紧密相连;儿童依恋是指向某些个体的,最初只对一个人(母亲)。
习性心理学都把影响儿童依恋的客体选择的本能或生物因素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儿童依恋特定个体的另一方面是对陌生人的谨慎或恐惧,即怯生。鲍尔贝认为,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机制,它与作为人体守恒机制之一的依恋系统对等存在,共同确保儿童适应由要求与养护人厮守、探索环境以至避免与生人在一起的紧张感。
4.社会生物学的“亲情投资理论”
他们认为,依恋是母亲对儿童的亲情投资的结果,是为避免生殖高昂代价“作废”而作的抚养努力的产物。该理论假设,女性为生殖作出的牺牲是巨大的,每次生与孩子数量及其有限,当分娩后其付出的代价已经相当高了,为了不致使自己的心血付之东流,她便在婴儿抚养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结果形成了对婴儿的依恋。
六、成人恋爱关系
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不过直到
19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严肃地考虑依恋过程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
Hazan
和 Shaver (1987)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鲍尔比的观点进行了早期考察。Hazan
和 Shaver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Hazan
和 Shaver指出,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
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自己时,感到安全
*
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
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
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
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
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
和 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并且,浪漫的爱是依恋行为系统和动机系统的特征,这些系统产生出照顾行为和与两性相关的现象。
恋爱关系可能是依恋关系,当代对亲密关系的研究受到这一观点的深刻影响。从这一观点出发至少能得到三个重要结论。首先,如果成人浪漫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Ainsworth
在婴儿-照看者关系中观察到的那种个体差异,也应该在成人关系中观察到。例如,我们应当期望一些成人在自己的关系中感到安全——相信在需要时伴侣会随时出现,并能够依赖于他人和让他人依赖自己。我们也会期望存在与此相反的成人,他们在关系中感到不安全。例如,一些无安全感的成人会是焦虑-抵抗型:他们忧虑于别人不会完全地爱他们,并在自己的依恋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容易产生挫折感和愤怒。还会有回避型成人:他们似乎不太在意亲密关系,可能宁愿不依赖于别人、或不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
第二,如果成人恋爱关系是依恋关系,那么成人关系的“工作”方式应当类似于婴儿-照看者关系的工作方式。换句话说,促使儿童探索环境的同类因素应当也能够促使成人探索环境,这一因素对于儿童来说即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照看者,对于成人来说则是有一位会及时响应的伴侣。使得依恋对象符合婴儿“心意”(即及时响应、可亲近性)的同类事物,也应当符合成人恋爱伴侣的愿望。重要的是,依恋的个体差异应当会影响成人期中的关系及个人活动,就像它在童年期中产生这种影响。
成人在自己的成年关系中是否有安全感,可能部分地反映着他/她在早年儿童期中的依恋体验。鲍尔比相信,儿童的与关系有关的心智表征或工作模式(即行为和思维的期望、信念、“规则”或“脚本”),是他/她的受照看体验的一个机能。例如,安全的儿童相信别人会帮助他们,因为过去的体验使他得出这个结论。一旦儿童获得这种期望,他/她就会找寻符合这些期望的关系体验,并带着这些信念感知其它关系。按鲍尔比的说法,在一生中,这种过程应当会增进依恋模式的连续性,虽然如果人的关系体验不符合自己的期望,则他/她的依恋模式就有可能发生变化。简单地说,如果我们假设成人关系属于依恋关系,则有安全感的儿童长大后在恋爱关系中也具有安全感。
以上内容以对成人依恋的早期和当代研究为背景,简单讨论了上述三个结论。
那么,我们在儿童身上观察到的同种依恋模式,是否也能在成人身上观察到?
对成人依恋的最早研究,包括对成人依恋中的个体差异间的关联的研究、人们对自己的关系的看法、以及他们对与自己与父母关系的记忆。Hazan
和 Shaver(1987)
编制了一份简单的问卷,用以测量这些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经常被称为依恋风格、依恋类型、依恋倾向、或依恋系统组织差异。)简而言之,Hazan
和Shaver
要求被研究对象阅读下列三段内容,并指出那段内容最好地描述了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所思、所感和行为:
A.
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这使我感到不舒服。
B.
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
C.
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基于这种三分类测量的结果,Hazan
和 Shaver
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情况类似于婴儿。换句话说,在成人中,约 60%
认为自己是安全型(B
段)、约20%
把自己描述为回避型(A
段)、另有约 20%
把自己描述为焦虑-抗拒型(C
段)。
这种研究虽然有助于依恋风格和关系功能间的关联,但它不能全面地检验这样一种假设:在婴儿身上观察到的同类个体差异也出现在成人中。(Hazan
和 Shaver的测量假设存在这种情况。)后来的研究以多种方式考察了这一假设。例如,Kelly Brennan和同事收集了若干陈述(如“我相信在需要时别人会帮助我”),并统计了这些陈述同时出现的情况。Brennan
的发现使人认为,成人依恋模式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维度。一个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焦虑。这一变量得分高的人会忧虑于伴侣是否可亲近、及时响应、注意自己,等等。这一变量得分低的人对伴侣更有安全感。另一关键变量被称为依恋相关回避。这一维度得分高的人不愿依赖别人或向别人开放。这一维度得分低的人更乐意与别人亲密、在依赖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时更有安全感。安全型成人的原型在这两种维度上都应是低得分。
Brennan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近来对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模式的统计学分析揭示出两个功能类似的维度:一个描述儿童的焦虑和抗拒的可变性,另一个描述儿童向父母寻求安全和支持的意愿的可变性(见Fraley & Spieker,
2003a,2003b)。这些维度在功能上类似于在成人中发现的两个维度,这似乎表明,在人生中的不同时期,存在着相似的依恋模式。
受
Brennan
的发现以及 Fraley
和 Waller (1998)
所公布的 taxometric研究结果的影响,当代的大多数研究者使用维度而不是类型,来对依恋现象中的个体差异进行概念化和测量。最流行的成人依恋风格测试工具是
Brennan、Clark
和Shaver (1998)
的 ECR
以及 Fraley、Waller
和 Brennan (2000)
的 ECR-R,后者是
ECR的修改版。这两种自我报告工具都为依恋相关焦虑和回避这两个维度提供连续的评分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