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的成功者”案例汇集(六)之“Dexter 鞋业”亏损事件—对比效应
(2014-07-17 22:09:51)
标签:
股票 |
“失败的成功者”案例汇集(六)之“Dexter
1993年,巴菲特63岁,以4.7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著名高档品牌鞋企Dexter,而这笔投资不断烧钱,最终损失达35亿美元,是老巴在他投资智慧比较成熟的年龄,在和老搭档芒格同志一起反复论证后,犯下的最大错误。
买入背景:在这之前,伯克希尔公司于1991年买进布朗鞋业(另一美国鞋业巨头),1992年底买入Lowell鞋业,都尝到了甜头。大家熟知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成功何尝不能酝酿失败的种子呢。
买入理由,老巴:我可以向大家保证Dexter并不需要改造,Dexter是查理跟我在职业生涯中,所见过最好的公司之一,拥有高度的竞争力以抵抗外来的入侵者。老巴意思是,在对比效应下,Dexter各方面比布朗、Lowell好,Lowell当时管理还需要改善,这样我就理解为什么老巴会如此自信以至于不断加码,最后损失巨大。
芒格曾说过:“你得寻找机会,然后和其他机会对比,最后只找最吸引人的机会投资进去。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这是你大一经济课上就学到的。游戏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这就是芒格说的对比效应,只是这次被愚弄的是他自己。Dexter在买入后的前后几年,确曾享受过几年好光景,公司也一直面临着国外低成本的激烈竞争,这点老巴和芒格不是没考虑到,而是没想到全球化的进展如此之快,量变引起质变,1999年在美国13亿双鞋子的消费量中,约93%是进口产品,国外廉价劳动力起到决定性因素,我想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冲击吧,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来自温州、晋江鞋业的冲击,哈哈。
后来耐克、阿迪等纷纷到中国设厂,降低劳动力成本,布朗鞋业听说也来了,和千百度合作,但亏损严重,中国生产的鞋子在中国卖得比运到美国还贵,这块具体不展开了,可参看行业分析师的。
老巴和芒格当然还是成功者,但Dexter
对比思维无处不在
媒体一直引导说股市低迷的一个原因是IPO,是扩容,但我认为市场从来不缺钱,扩容只是表象,本质是对比效应的显现,哪个风险相对低,哪个收益相对高,哪个就吸引资金。
1、IPO的对比效应,中签后的最多10个涨停板,当然具有很强的资金吸引力,据统计大资金打一次回报率高达到1-3%之间,400多次那是什么概念呀,你可以说打新没什么技术含量,但不用脑子,简单有效也是对比效应呀。
2、利率跌,债券涨;利率涨,债券跌的跷跷板效应其实也是对比效应
今天股市、债市、可转债都跌了,虽然小仓位的150018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总体市值有所回撤,民生转债居然跌回到我的成本区,债底到了4%左右,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了。高收益债还没来得及转移,又开始讲鬼故事了,受某债券违约传闻的影响,同样下跌,不知影响程度如何,但利率趋势没有改变,索性又回补了一些债券头寸。这样我损耗了一些现金,接了打新同志的抛盘,坐等他们回来接我,大家都高兴不是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