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2025-10-24 10:44:00)
标签:

《大地丰碑》

一部

山河重塑

桃源史诗

杂谈

分类: 文学评论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年初的一个傍晚,同事刘祖华同志为我带来了一份厚重的礼物——精装本《大地丰碑:桃源县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回顾(1958-1978)。捧在手中,沉甸甸的不仅是书的重量,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与这部著作的缘分,早在半年前就已结下。县人大老领导张正福同志得知我曾几次参与县里的水利工程建设,特意电话邀我撰写回忆文章。那时才知,县政协正组织编写这部反映桃源二十年山河变迁的史志。并且得知,这书,是由县委常委决定的;具体组织实施的,是由原常委、笔杆子艾老县长亲自牵头的;撰写者有作协主席罗志秋、报刊记者李泽红、县直机关写手陈元林刘祖华等十三位组成。我对他们大多比较了解,于是欣然应允,三易其稿,将亲历的岁月凝于笔端。
    如今,这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大16开、69万字的精装巨著终于面世。全书7篇19章,以“宣教性的宗旨、史料性的原则、记叙性的手法”为脉络,收录383个真实案例、315张珍贵照片,其中35张尤为罕见。从“峥嵘岁月撼山河”的恢宏开篇,到“豪情不减忆当年”的深情回顾,再到丰富详实的附录,构建起一部完整的历史档案。
    这是特殊年代的非凡创举
    《大地丰碑》将时间定格在1958至1978这二十年,有着深刻的历史考量。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人民公社体制使得大规模调集人力、统筹规划成为可能;“大跃进”、“农业学大寨”等运动推动了“百库运动”、“全面配套”与“综合治理”的建设高潮。
    这二十年成果辉煌:310多座水库如明珠散落桃源大地,76万多亩人工林将荒山染绿,20多万亩园田梯土层层叠翠,2800多公里社队路连通山乡。这些工程至今仍在发挥效益,成为桃源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二十年影响深远:中央多个部门通过会议、展览、报刊等形式推广桃源经验;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国际专家相继考察;全国各地代表纷至沓来学习取经。桃源,当时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这是存史资政 启迪后人
    本书编纂秉持“实事求是,力求准确”的原则,通过“亲历、亲见、亲闻”者的回忆,抢救性挖掘珍贵史料。“大地丰碑”这一书名寓意深远——既是矗立在桃源大地上的工程丰碑,更是铭刻在人民心中的精神丰碑。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过去的桃源,虽有人间仙境之美誉,却因战火摧残、交通闭塞、经济滞后,民众生活困苦。推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成为那个时代迫在眉睫的任务。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二十年间,桃源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意志,战天斗地、改天换地。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一道道大坝、一片片林海、一条条道路,如不朽丰碑,永远矗立在桃源大地上。
    这是亲历者的深情回望
    翻阅这部著作,往事历历在目。
    七岁时,我目睹车湖垸冬季几万农民大军修筑防洪大堤,开挖排涝渠道,解决了世代难题。1958年冬,古堤水库练兵大会战,拉开了全县山河改造的序幕。求学期间,耳闻目睹黄石水库、三里溪水库等工程的建设热潮。工作后,亲身参与开河和水库工地办公、田园化建设宣传。
    1975年冬,我带安徽参观团7辆客车来的200名代表,从畬田进入指防山,漫山遍野的莽莽林海令客人赞不绝口。改革开放后,重返曾实习的大水田公社中学那里,昔日的崇山峻岭已变坦途。八十年代中期,初见黄石大型水库及配套工程的“雄狮飞渡,深感当年决策的远见与实施的力度。
    这些亲历让我深切体会到:代表人民利益的历届县委,带领全县人民肩挑背扛、挖山不止,为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基础。张宜林、越存良、杨汇泉、吴愈俊、刘行梯、黎玉书等一批优秀带头人,一人接着一人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这是不朽的精神财富
    《大地丰碑》的出版意义重大:
    它承载着艰苦年代的奋斗历史
    它记录着干群齐心改变贫穷的壮阔叙事
    它铭记着两代农民挥汗如雨的艰辛付出
    它彰显着“挖山不止”的愚公精神
    它奠定了改革开放的物质与精神基础
    它肩负着教育后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责任
    它启示着“三农”工作的根本方向
    翻阅此书,碧波荡漾的水库、万家灯火的电站、树木成行的林海、阡陌纵横的园田、蜿蜒连绵的渠道、翻山越岭的公路,无不诉说着桃源作为水利大县、林业大县、交通大县的光辉业绩。
    《大地丰碑》的出版,得益于“县委重视、政府支持、政协牵头、多方配合”的齐心协力。手捧这部厚重之作,我心潮澎湃——这不仅是一部山河改造的宏大叙事,更是对新中国第一、二代农民无私奉献的深情礼赞。
    虽然第一代建设者多已长眠地下,第二代也渐次老去,但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今天的桃源农民,正如全国农民一样,正享受着五千年来最幸福的时光——衣食无忧、居有所安、劳作减轻、大病统筹、交通便捷、城乡两栖。
    《大地丰碑》立起的,不仅是一座工程纪念碑,更是一座精神灯塔,照亮着桃源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征程。
    最后,谨以此书评,向桃源1958-1978年间的建设者们致敬!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大地丰碑》:一部山河重塑的桃源史诗

上述5图,是黄石大型水库之下的5座拦河大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