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卷多情似故人

(2025-08-07 11:59:25)
标签:

书卷

多情

似故人

杂谈

分类: 随笔
     
    母亲那句"人丑要读书",像一粒种子,在我年少的心田里,生根发芽了。
    记得1963年春天,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不久,我攥着母亲给的卖鸡蛋钱——那本是用来换盐的几角零票子,天不亮就踏上了去县城的路。晨露浸透了千层底布鞋,山雾在眼前织成纱帐,二十里的大堤走得脚下生风。当新华书店斑驳的木门"吱呀"拉开时,我第一个冲了进去。指尖触到《雷锋的故事》封面的刹那,铅字油墨混合着纸张的清香扑面而来。归途沿着沅水大堤,我边走边读,雷锋那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话,像一粒火种,把心口烫得发疼。那天,怀揣着两本新书,四十里往返、辘辘饥肠都化作了甘甜。
    初中在一中的日子,阅览室的木窗棂,投下的菱形光斑成了最温柔的印记。每天第六节课下课铃与晚自习结束的钟声,都是我冲刺的号角。宽平桌面上摆放的那新到的《人民文学》,报架上带着油印味的《中国青年报》,都是令我屏息凝神的珍宝。记得某个暮春的周日,我蜷在教室自己的坐位上,看《红岩》里江姐绣红旗的段落,夕阳把书页染得血红,抬手一摸,满脸都是冰凉的泪。
    1966年初夏,教室后墙的黑板报上,还画着"向科学进军"的粉笔画,骤然而至的飓风就卷走了所有课本。当我背着铺盖卷走在回乡的堤上时,书包里藏着半本没来得及还的《红旗谱》,书脊的糨糊已经开裂,像那个突然断裂的年代。
    1970年秋,参加三线建设时,我们乡的两三百民工,挤在石门磷肥厂的废弃仓库。冬夜北风穿过瓦缝,在通铺上织出霜花,我却借着15瓦路灯的微光,把《矛盾论》摊在膝盖上啃读。有次读到"一切矛盾都依一定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着",突然听见屋顶冰棱坠地的脆响——原来天已破晓,而我竟在初入哲学的世界里,美美地走了一夜。
    后来调到团部写材料,发现征用的会议室里,竟堆放着很多的《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合订本。我发明了"三明治工作法":白天把材料草稿写在旧报纸边角,晚上就着灯光誊抄时,总忍不住把报上的好句子"夹"进文稿。没想到这些"偷"来的养分,让我写的广播稿,一下成了工地上的亮色。
    招工回城报到那天,文教组的负责人,拍着我带在手边的一摞读书笔记说:"小伙子,你脸上有光。"站在招待所的穿衣镜前,我突然明白:书籍是最神奇的整容师,它把母亲的箴言刻进眉宇,将岁月的风霜酿成眸光。如今每走进图书馆,恍惚还能看见那个攥着鸡蛋钱奔跑的少年——他永远停在时光那头,而我带着他读过的每一页书,走向生命更辽阔的远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