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一韵味感人的女性长篇小说

(2025-07-08 16:24:02)
标签:

《百年血脉》

韵味感人

女性

长篇小说

分类: 文学评论
    好一韵味感人的女性长篇小说   

    眼前的这部
《百年血脉》,可说是一部充满了韵味、并且十分感人的女性长篇小说!
    正是这部吸引人的好小说,竟让我两次阅读、多次地翻阅过它。
    而且,我还在7年前,抑制不住读这本小说后的激动之情,随即写出了一篇书评式的拙文,发在了新浪博客上。之后不久,此文还被推荐到了新浪首页上。这就是——
https://bbs.cdzyw.cn/forum.php?mod=image&aid=1140651&size=300x300&key=cba3c128268a28dc&nocache=yes&type=fixnone

    近段时光,想到这本散文式的小说,确实写的好,也很感人,于是,我便被吸引着,又一次地读了这本书。
    重读一遍这部小说后,感觉几年前自己写的那篇书评,或叫读后感吧,属于挂一漏万的东西,于是乎,我便静下心来,写下了眼前的这篇拙文。虽然,还是感觉自己叙事不行,依然是眼高手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可还是比此前之文,稍稍进步了一点点。
              
    新疆维吾尔族女作家帕蒂古丽,在2014年底出版的《百年血脉》,原名《隐痛》,25万字,是一部以新疆少数民族家族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家族的百年变迁,折射出了不为我们内地人所了解、也不同于边疆地区在近代历史洪流中,那命运的沉浮与文化的碰撞。
好一韵味感人的女性长篇小说

    为此,我仅从小说《百年血脉》叙事主题、主人公心境、写作特色,以及其在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意义等多个方面,谈谈自己一孔之见的初浅看法:
    1.核心内容与主题小说演绎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家族史事与历史交织:内容以维吾尔族父亲、回族母亲为结合家族百年兴衰为主线,贯穿清末至当代的新疆历史,展现出了伊斯兰文化、游牧传统与现代文明的冲突融合。二是身份认同的困境:主人公作为混血后代,在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夹缝中,不断地追问"我是谁"。这血脉中的多元文化,既带来些许撕裂感,也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力。三是边疆记忆的再书写:通过家族口述史与官方历史的对话,重构被主流叙事遮蔽的边疆民间记忆,如马仲英之乱、兵团屯垦等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的影响。
    2.主人公心境表达小说表达了主人公的多重心境。一是双重性的煎熬与超越:主人公如第三代阿依努尔)常以第一人称回溯家族史,语言充满"锈蚀的刀子划开记忆"般的痛感,既抗拒被单一民族标签定义,又渴望寻根。二是漂泊与回归的循环:女性知识分子的都市经历与故乡召唤形成撕扯,如"我的舌头说着流利的汉语,梦里却淌着塔里木河的浊浪"这类意象频繁出现。三是文化翻译者的自觉:主人公常以"讲故事的人"自居,将祖辈的维吾尔语记忆转化为汉语文本,其过程中,无不透露出对小语种语言的不安与担忧。
    3.小说的写作特色第一具有多重叙事时空。采用"祖母的羊皮卷-父亲的录音带-我的笔记本"三层媒介切换时空,过去与现在以蒙太奇式拼接,如描写1947年伊犁起义时,突然插入1990年代乌鲁木齐的咖啡馆场景。第二呈现了物象象征系统。如创造了一套边疆文化密码——"砍土镘(农具)上的血锈""褪色的艾德莱斯绸""馕坑里的余烬",这些物象,反复出现成为历史创伤的载体。第三跨语际写作实验。如在汉语文本中,保留如"亚克西"等词汇的不翻译处理等维吾尔语韵律,叙述节奏带有木卡姆音乐般的复沓结构。第四非虚构元素的融入。穿插如《新疆图志》摘录、与虚构情节并置真实的历史档案,形成虚实互文的张力。
    4.文学史上的意义相较于张承志的《心灵史》、阿来的《尘埃落定》,帕蒂古丽更强调女性视角下的家族记忆,如对"月经禁忌""产血污染"等身体书写的突破。小说开创了"新边疆写作"范式,将民族认同问题从政治表述转向日常经验,比如描写“文革期间一个哈萨克族红卫兵偷偷用毛主席像章换羊油的细节。这种写作,既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宏大叙事的微观补充,也揭示了全球化时代,少数族群保持文化主体性的艰难。小说结尾处,主人公在族谱上留下的空白页,暗示了身份建构的未完成性。
             
    帕蒂古丽的《百年血脉》,可不是一般的长篇小说,而是一部发人深思、让人难忘的女性长篇好小说!比如,她是怎样写哥哥的病逝、母亲的失踪的?而其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还有,作者后来为何又南下去了浙江安家?
    《百年血脉》就是这样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好小说!通过对自己家族的记忆、个人经历的描述,展现了她这个维吾尔族家庭,在时代变迁中的命运与身份认同的困境。书中对哥哥的病逝、母亲的失踪等的描写,充满了深深的哀伤与隐喻,反映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还有与家族血脉的断裂感。
    一是亲人的不幸变故哥哥的病逝:在书中,哥哥的离世被描述为一种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消逝。他的病不仅是生理上的疾病,也象征着家族血脉的衰弱、文化传承的危机。哥哥的死亡,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家族延续的断裂,以及作者对亲情的深刻眷恋与无奈。又如母亲的失踪:母亲的失踪更具象征意义。她可能因抑郁症或精神分裂而离家出走,也可能隐喻了在族群关系,或文化冲突等个体的“消失”。母亲的离去,不仅是家庭成员的缺失,更代表了一种文化母体的失落,使得作者在后来始终处于一种“寻找”的状态。
    二是所要表达的意思作品通过这些家庭和个人悲剧,探讨了身份认同、家族记忆与文化断裂的主题。如身份困境:作为维吾尔族与回族混血儿,帕蒂古丽在书中不断追问“我是谁”,而哥哥的死亡、母亲的失踪,则加剧了这种认同危机。又如历史与个体的关系:家族的悲剧并非孤立,而是与更大的社会变迁相关,个体的命运被裹挟其中。还如记忆与救赎:通过书写,作者试图找回失去的亲人,修复断裂的血脉,这也是她对自我归属的一种追寻。
    三是作者后来的去向帕蒂古丽在完成《百年血脉》后,继续从事写作与文化研究。她后来从新疆南下,定居浙江,并在汉族地区生活至今,这种跨文化的经历,深刻影响了她随后的创作。她的其他作品,如《隐秘的故乡》《跟羊儿分享的秘密》,同样关注民族、记忆与身份问题。近年来,作为地方报社记者的她,除履行媒体记者的本职工作外,还常常发表来自新疆维吾尔、回族等回忆性的散文和小说,仍被喜爱她的读者粉丝们视为,她就是少数民族文学中的重要声音!
    《百年血脉》就是这样,通过写哥哥的病逝和母亲的失踪,揭示了家族、民族与个人在历史中的创伤。作者用文字搭建的这座桥梁,连接断裂的记忆,并试图在文化夹缝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她的这些经历和写作,不仅是个体的叙事,也是一代人的精神写照。
              
    《百年血脉》发表后,当即获得2014年度“人民文学奖”。还有不少名作家、评论家对小说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观感、书评。可见,小说的影响大着呢。至于读者粉丝,更是越来越多了。
    那么,为何会如此?
好一韵味感人的女性长篇小说

    只因为,帕蒂古丽的《百年血脉》,虽以叙事为主,但其散文性的抒情风格却十分突出。概说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意与细腻描写帕蒂古丽的文字,本就具有强烈的诗意,而在小说中,在叙述家族故事时,常常融入细腻的环境描写和心理刻画。例如,书中对大漠、故乡大南坡的描绘充满画面感,如“路边白杨树在风里弓着背,像要随风拔地而逃”。这样的比喻和拟人手法,使其描绘的场景更具感染力,带有散文式的抒情特质。
    2.情感的直接抒发小说中,作者常以第一人称视角,直接袒露内心情感。如对家族命运的感慨、对身份认同的困惑等。小说后记中还提到:“被迫割裂,而又不愿割裂的哀恸从内心深处发出,折断的声音清晰可辨。” 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使得小说带有强烈的自传体散文风格。
    3.回忆碎片化叙事《百年血脉》采用非线性的时间结构,通过回忆,串联出了家族五代人的故事。这种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更接近散文的随想风格。例如,书中穿插的梦境、幻觉和民间传说,使得现实与虚幻交织,增强了抒情的氛围。
    4.民族文化的呈现帕蒂古丽在描写家居周围的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文化交融时,常常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语言是灵魂的阐释者”,等等。这种表达方式超越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逻辑,更接近散文的哲思与抒情。
    5.心理描写的细腻小说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的极为丰富。如主人公对哥哥的寻找、陪护和离世,对女儿的矛盾情感等,都带有强烈的内省色彩。正如评论家何英的评价:“她的思维和我们不一样……多少年后,人届中年的她,仍然用母语式的思维,说出了她的汉语表达。” 这种独特的心理描写方式,使得小说具有散文般的深度和感染力。
    6.苦难救赎抒情化书中对家族过去的苦难描写,并非单纯的叙事,而是带有强烈的抒情性。如“苦难就像魔咒,延续在一代代人的血液中”。这种对命运的感慨,使得小说在叙事之外,更像是一首长篇抒情散文。
    总之,《百年血脉》的散文性抒情风格,使其在小说叙事的基础上,兼具了诗歌的意象美和散文的情感深度。帕蒂古丽就是这样,通过细腻的语言、碎片化的回忆、心理描写的深度,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诗意表达,让这部作品在讲述家族史的同时,也成为一部充满抒情力量、且十分吸引人阅读的文学佳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