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 周三 闰二月廿八
中雨 20/25摄氏度
今天,打破白天在家读写的常规,外去参加部分同学的聚会了。
这是应五十五年前的初中老同学、中师前副校长、特级教师康等的之邀,坐了田同学的车,于上午8点多,迎着不眨眼的中雨,来到了张家湾的黄金酒店这里。
虽然,天气不好,雨雾蒙蒙的,可应邀来聚会的同学的心情都好。只见他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我呢,也一样。除此外,我不仅有收获,而且有感慨。
一是,幸喜今天应邀出来,不仅认识了几位新朋友,而且得到了康同学送给我的一本书,即《常德市教育志(1988一2010)》。
这可是我,早就想要的一本教育志!
记得三年前,我与康去市教育局他的教育志办公室,见康手边还有一些教育志的打印本时,我就想拿一本呢。
二是,幸喜上午与湘西勇侄微聊时,谈到了自己在写十八洞村游记,问他与十八洞村支书,即候补中央委员施金通有没有合照时,他说没有,只有微聊纪录。不过,他要我迟一点写出这游记。他说,他马上给我快递两本写十八洞村的新书。他还说,这两书,肯定会对我将要写的东西,有帮助作用的!
如此,我欣喜不已,并盼着书的快快到来。
三是,幸喜午后,我与赵老师都不喜参与娱乐活动,从而有机会一起,聊了我们过往奋斗的工作经历,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一句话,我们对彼此的人生感受是相同的,对为人处事的看法几乎是一致的。
四是,幸喜下午三点有空,我从手机上及时看到,龙承文化的子秋,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出版社对我拙著的书评。
这就是:《【好书推荐】《行路悠悠谁慰藉》:行路悠悠
郁郁葱葱 一路生花 一本写尽人生繁华的回忆录
》!
https://bbs.cdzyw.cn/forum.php?mod=image&aid=826021&size=300x300&key=10791f4268dc2656&nocache=yes&type=fixnone
她告诉我,这是陌染的第三稿,问我有何看法。
看到书评,十分兴奋的我,当即迫不及待地一连读了两遍。之后,我与子秋通了电话。
最后,子秋还说:如此,我们将这书评与您的电子书,一并制到电子书的链接中去了。对此,我表示了感谢。
五是,幸喜聚会时不爱棋牌唱歌等娱乐活动,而是闹中取静,或叫“忙”里偷闲,及时补上了今天的"读"。要不然,怎会及时获得有关新知新事新境界呢?比如:
1.光明日报
他们何以“感动中国”?听五位白发博主讲述自己的“触网”故事
——“银发知播”
以最“潮”姿态传播“硬核知识”
2.光明日报 抓住网络平台知识传播的三个关键点
读文后,我明白了其“知识传播的三个关键点”——
首先,需依托互联网新型媒介的连接赋能功能,实现各种生活情境下的广泛传播。
其次,需把握数字时代的发展机遇,助力弥合社会整体的信息鸿沟。
最后,需聚合情感价值,在知识的流动生产中凝聚社会共识。
3.光明日报
王波 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优质的“读书种子”
读文后,我进一步明白:读书推动人生五个方面的提升,即阅读的兴趣、习惯、质量、能力、效果。也就是致力于达到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会用书的目标。
4.光明日报
靳晓燕 最是书香能致远——以学生阅读“小切口”写好素质教育“大文章”
这文章,写的好!我读后,忍不住摘录了如下几句——
书,随手可得。
阅读,是美好的遇见。
书香,萦绕在家庭、校园、城市,人们抚古思今而游目八方,“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载体创新、数字赋能,引导更多的学生将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
学生们在阅读中得到滋养,打好中国底色。阅读、思考、在一次次与书籍的“邂逅”中,青年学子遇见自己、遇见城市,遇见国家,遇见未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在成长。
傍晚回家后,看电视写日记
看的节目有: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青春之城》13一14集、今日关注。
写出了今天这篇较长的日记后,不小心已到午夜时分。这时候,瞌睡虫还没爬来,我又通过电脑,看了东方卫视昨晚播出的纪录片,即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83集:全球瞩目的中俄峰会。
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天,让人回味无穷。是的,人到老年,有条件自找乐处,能通过读写看,又丰富了自己的生活,让人自娱自乐,充实啊,丰富多彩啊,又是美好的一天!
4月19日 周三 闰二月廿九
多云 19/28摄氏度
考虑到白天要外出参会,没有多的读写机会,于是便早早起了床,打开电脑,上起网来了。
早晨,在网上,我一下便被如下文章给吸住了:
1.德国一战时分明战败了,为什么在仅隔20年的二战中,还是那么强?
2.《二战全史》概说
3.《二战全史》目录
在这“目录”中,我对"风云人物"这一项,比较感兴趣。比如:
轮椅上的巨人——罗斯福
千面政客——丘吉尔
纳粹的克星——斯大林
长空凶神——戈林
沙漠之狐——隆美尔
剃刀魔鬼——东条英机
日寇“军魂”——山本五十六
沙漠之鼠——蒙哥马利
战无不胜——朱可夫
远东帮主——麦克阿瑟
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
自由法国的倡导者——戴高乐
上午9点,我们机关40多位退休人员,集体乘车去青林清泉山庄,参加了半天的党建会议。
在这里,我们开展了三项活动:
一是,开会选举了两个退休的党支部委员;
二是,向所在支部交了今年的党费;
三是,自由活动。如有的参加娱乐活动,有的畅抒久别之谊。如我就与二十年前的老搭档文书记,聊当年工作的悲壮与和谐。
下午,两事值得一记
我清泉山庄开会结束回来,去图书馆游览了新书新报。回家后,连遇好事两件:
第一件,收到了勇侄寄的图书两本。
这就是:
1.《探路
产业扶贫十八洞村思考》(谭云明 艾华 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
2.《十八洞村志》(湖南省地方志编纂院
人民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当从快递员手中签收接过这两书后,我好高兴的。
想不到,二哥家的这勇侄,昨天下午闻知自己将写《十八洞村游记》后,立马就给我寄过来了!好快的!也是我急需的及时雨啊!
第二件,翻阅新书,喜不自胜。
看到勇侄寄的图书里面的叙事,大多是自己两游十八洞村时没看到、没听到、也不知晓的十八洞村巨变的秘密,如十八洞村的“'113`工程"、“60里外的猕猴桃基地"和"尚未开'仓`的地球仓",等等内容,都是自己想知道并且要写出来的宝贵东西呢!
如此,我感慨万千,也感谢与十八洞村有产销关系的勇侄呢。
晚上,看电视写东西
看的电视节目有;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青春之城》15一16集、今日关注和蔚蓝之境——向海而兴。
之后,我匆匆忙忙草成了本日的这则日记。
再之后,我才满意地去睡觉了。
4月20日 周四 三月初一
谷雨 晴 20/29摄氏度
今可好,谷雨到!老人说,谷雨要雨。看眼前晴空万里,哪来雨呢?不过天气预报说,今为晴到小雨,不知何时能雨?又不过,入夜看电视时,果听雨棚上砸响了几点雨声!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是今天!
听人说,谷雨茶好喝,所以老伴应好友张老师之邀,一同坐车上百里,去茶庵汤老师那里,摘茶去了。
家里,就剩了我和大孙子俩。他每天晨昏颠倒,只顾玩电脑游戏,还常忘了洗脸吃饭。我呢,则依然地过着自己读写看的日子。
上午,读书
在主媒网上,读的东西有:
1.观察者网
周弋博 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经济呢?
文章说,尽管在上世纪80年代,印度和中国的经济水平大体相当,但中国的飞速发展已然让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1990年,印度GDP相当于中国的90%,这个数字在2000年变成了40%,到2010年是25%,2022年时已不足20%。
2.观察者网 齐倩
IMF预测:中国未来5年继续为全球经济最大增长引擎,贡献率为美国两倍
3.光明日报 陈文忠 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读朱自清《经典常谈》
这文,写的好,发人深思——
首先,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
其次,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是经典的阅读史。
再次,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
实际上,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应当“读经而详味之”,在此基础上,面向时代,面对现实,深入社会,进行独立自主的再思考,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4.光明日报 刁克利 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
又是一篇谈“经典”之文!从中,我好像体味到文中之义——
文学是看世界的窗口,可以延展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带我们的思想走得更深更远。文学是一种参照,让人设身处地,推己知人,增强心灵的交流、倾诉与聆听。文学培育想象力和创造力。
饱览文学之美,体会文学之魅;
经典是文学之源,读书要读经典好书;
文学经典常读常新,阅读讲究方法与路径;
文学经典是值得伴随终生的朋友。从经典进入文学的世界,与最真的自己相遇。
5.光明日报
彭江虹 用节气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文章告诉人们,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标记着时代变迁的足迹和共同的文化记忆。从古至今,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节气文化温润和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6.光明日报 陆彩荣 油菜花开
这篇散文,抒情感人。文中道——
油菜花开,人间春满。在春的大地上行走,驰目骋怀,但见房前屋后、道旁沟边,哪怕是最狭窄的田埂上,也会有人漫不经心,而又大匠运斤般地撒上一抔油菜籽。
如是观之,这鲜艳夺目的油菜花,又是何等的不同凡响!天下万物,各得其所,各展其理。倒是碌碌忙忙的我们,需要敬畏自然、谦师造化、虚室生白了!
7.光明日报
崔国玺 家乡的豆腐
又是一篇好散文!抒发的好啊!比如——
一个人的味觉记忆,往往始于儿时,并且深入骨子里。尽管我离家数十载,却始终没有忘记故乡的豆腐。
我知道,故乡水质好、大豆好,豆腐自然味美,但更重要的是,那是父亲的手艺。而今,父亲早已不在人世,我怀念的,其实是父亲的味道。
8.光明日报吴思敬 “生为赤子”的唐湜
写文思人,抒发的感人。譬如说——
去年“五一”假期,收到曹凌云先生快递的《生为赤子——唐湜与他的文友们》一书的文稿,于是足不出户,沉浸在阅读之中,也唤起了我对诗人唐湜先生的记忆和怀念。
人类在时间中生活,历史在时间中形成。如今,唐湜和他身边的好友都已驾鹤西去,一个时代结束了,但他们的辉煌人生不能被忘记。草成此文,以对我所热爱的唐湜先生和他的文友表示真诚的敬意与怀念!
9.光明日报
杜梁 给“高加林们”美好未来——评电视剧《人生之路》
近日,看完电视剧《人生之路》后,发人深省。该剧部分取材于路遥中篇小说《人生》,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以高加林、刘巧珍为代表的一批有志青年投身时代洪流、发扬拼搏精神,从陕北走向上海的故事,生动阐释“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充满理想气息的经典重述方式,不但能够令观众理解过往,汲取父辈经验和人生力量,也能够令原著作品获得新的时代魅力,为大众迎接未来指引方向。这也是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文艺创作需要具备的人文胸怀和现代视野。
下午,改文
这就是,修改15日至17日这三天的日记(草稿)。
经一番修改、润色和整合,终于将三天的日记,揉到了一篇文章中。并且,还及时发到了正扬网、新浪网上(三次被删)。
其题为:《兔年读写看日记(4.15一4.17)》。
晚上,看与写
看的是,CC丅V的电视。
节目如: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青春之城》17至18集、今日关注。
最后是写。
写的是,今天读写看的本则日记。
临近午夜准备睡觉时,孙子刚起床不久,正在网上酣畅地打着游戏。老伴呢,微信告知,还要玩几天才回家来。我呢,虽读写看又收获满满,可一天来很少的休息,也还是让人很有困乏感的。这时看窗外,除了璀璨的路灯外,街上一片寂静。好吧,迷人的夜色,正好伴我睡大觉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