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超球
张超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1,460
  • 关注人气:1,10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兔年读写看日记(3.21一3.24)

(2023-03-25 18:40:22)
标签:

兔年

读写看

日记

杂谈

分类: 人生往事
    3月21日 周二 二月三十 小雨 10/12摄氏度

    阴雨绵绵好些天了,而且低温寒潮,弄得人心不快的。晾出去的衣服袜子,一周了也没干。
    啊,我记起青少年时期的事了:过去的今天是浸泡早稻种谷之时了!而如今如此严寒雨湿,是很不利于农村早稻育秧的。要是现在,那时的我,会忧坏人的。所以呢,早上起床后,我还因此来了个“发思古之幽情"——
    唉,还在阴雨绵绵!
    我清楚地记得,此时,农村应该是正泡早稻种谷呢!
    在乡种田的农民,若不能遇到天时地利、风调雨顺,那就叫忧心忡忡、日子难过啊!
    不过,这段忧心之事过去后,我就开始了一天读写看的生活了。
    上午,网读书
    又读了不少好文章,让人很受感触的。比如下列这些:
    1.国学论丛 告别美国,全球化死了,暴风雨真的来了
    读这文,既让人深恨那个漂亮之国,又让人看清它的强盗本质——
    中美争端的本质,就是为了争夺生存权力;就是美国要保障其超级福利,中国也要争取美好生活。正是这一本质,中美才会跌入世界老大同挑战者不死不休的“休斯底德陷阱”。 
    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死中国     
    干掉中国,不但可以在霸权上消除威胁,在福利需求上也可以长期安枕无忧。这就是为什么不会放过中国,中美关系无法调和的根本。     
    中美最大威胁都来自内部中国最大的危险就是内部的买办和亲美势力,它们最大的危害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在精神和文化上被美国占领的国家”,使中国不再是美国权力网络里的真空地带。    
    全面战争能否避免全面战争其实已经打响,在科技,金融,意识形态,半导体,能源,原材料,粮食,卫生等领域早已打得热火朝天。综合各种信息可以预见,美国对中国兵戎相见的时候已经为期不远。
    相信新的台海危机将会很快发生,台湾将会像乌克兰一样成为下一枚棋子,将中国拖下水。 
    美国最强预言家珍妮留下的最后一个预言是,美国将会衰败,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中国将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这是值得纪念的历史,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文明的门槛上。
    2.环球网 吴大辉:元首外交为中俄关系引领航向
    3.光明日报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4.人民日报 打造新时代中国的新型百科全书 
    5.文汇报 许旸 短篇小说或是“不倍速观看的最后领地”?
       读文后,才明这题目之意——
    “加速时代”,魅力大于技术.好的短篇小说恰恰让人无法倍速去看。相对于长篇,短篇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气质。  
    长篇像长跑,短篇似拳击.写作既是自己跟外部搏斗,也是和自我搏斗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短篇小说,每篇都在重建新的世界,或是对自己新的阐释。“从这个意义来说,短篇小说写作就是一次次重生,不断超越自己。”
  短篇写作带给人一种启示:当学好了短篇小说的基本技艺,并把这种技艺与当代语境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我们有可能打开所有事物的缝隙,敲开坚硬的东西,感受艺术生活带来的庞大“恩典”。
    下午,网上写文
    写的是,修改15日到17日三天的日记(草稿)。
    经一番努力后,完成了对这三天日记的修改、整合。
    之后,便将其发到了正扬网、新浪博客上。
    这就是:《兔年读写看日记(3.15一3.17)》
    晚上,先看后写
    先看的是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人生之路》第2到3集、今日关注、电视剧《理想伴侣》。
    后写的是,今天的这则日记(草稿)。


    3月22日 周三 三月初一 小雨 12/14摄氏度

    一天来,我依旧如以往一样,完全是依读写看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的。
    上午,读文章
    主要是读了下列之文: 
    1.环球网 社评:中俄元首会晤,释放了推动和谈的重大信号
    2.环球网 孙德刚:20年了,伊拉克综合征仍挥之不去
    3.环球网 中国学者致美国白宫的公开信:该结束了!这场害人伤己的贸易战
    4.观察者网 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5.外交部回应美芯片法案:所谓“护栏”是彻头彻尾的科技封锁和保护主义
    6.光明日报 朱中博 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国际公约数
    文章道,遵循其指明的方向不断努力,乌克兰危机必将迎来云开雾散的时刻,人类寻求持久和平的夙愿将更早实现。
    7.观察者网 牛弹琴 这次历史性访问俄罗斯,10个很不同寻常的细节 
    文章告诉我们,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正如领导人所说的,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从斡旋沙特和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到最高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最近的中国外交,确实很不一般。
    若干年后回看,或许我们更能明白这次历史性访问的重大意义。
    8.人民日报 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4亿千瓦
    9.观察者网 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的错?
    10.光明日报 李舫 致敬“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初心——读长篇小说《范仲淹》
    这小说评论,让人开眼界、长见识。我爱读。比如说——
    郭宝平的新作《范仲淹》,写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精心塑造了散发着历史温度和质感的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全方位描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的一生。以及与范仲淹相关的欧阳修、吕夷简、晏殊、富弼、韩琦、梅尧臣等人。这些酣畅淋漓、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明时代特色,从而使得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真诚铭记那些漫漫长夜里闪烁过的一丝曙光,真诚致敬那些不计毁誉、披荆斩棘引领中华号航船驶出泥淖的先贤——这是郭宝平的初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始终?
    下午,写东西
    这就是,修改18日至20日这三天的日记(草稿)。
    经过对每篇日记的逐一修改
然后加以整合,便将三则日记整在了一篇文章中。
    看看合乎为文要求后,就将其发到了正扬网、新浪网上。
   就是:《兔年读写看日记(3.18一3.20)》
    晚上,看和写
    看的是电视。
节目: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人生之路》第4至5集、电视剧《理想伴侣》。
    写的是,今日读写看的日记(草稿)。


    3月23日 周四 三月初二 小雨 8/14摄氏度

    上午,读文
    这就是在主媒体网上,读了不少夺睛之文章。如:
    1.环球网 王友明:卢拉访华,中巴关系将呈现“政经双热”
    2.环球网 “五个一百”:壮大“主流叙事”,激昂奋进力量
    3.光明日报 张抗抗 当读书成为信仰——读《朱永新谈读书》
    这书评,写的好!因为,它来自一位名作家对一位教育家的书作的评论。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朱永新
我们拥有这位以毕生之力推动阅读的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当阅读成为真正的精神自觉,成为我们内心无法替代的渴求,一切终将被“永新”的认知,祛旧更新。
    4.新华网 浙江宁波:心理教育助学生健康成长  
    5.光明日报 王蒙: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
    下午,改文
    《风景这边独好》,需报审了。为此,自己在撰新文的同时,也抓紧了在改老文。
    今改了老文两篇。这就是:
    第一篇:鲁迅故居瞻仰有感
    第二篇:游重庆解放碑,去万州区
    晚上,看和写
    看的是电视。如新闻、时评,还有电视剧《人生之路》第6一7集、今日关注。
    写的是,今日的本则日记。


    3月24日 周四 三月初三 小雨转阴 9/11摄氏度

    上午,读书
    先读的,是来自主媒体网上的文章。如:
    1.观察者网 王慧 《联合声明》体现中俄全球性视野 

       读中俄《联合声明》这长文,让人明大局。比如——
    深化经贸合作,“中俄双方都要抓住机遇”;     
    坚持劝和促谈,“中国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日这些小动作,传递什么信号?    
    岸田文雄在中俄元首会面期间突访乌克兰,突显了现在国际社会两种力量、两种解决方案、两种方向之间较为激烈的博弈和斗争。
    谁在递刀拱火,谁在劝和促谈,一目了然。
    2.
人民日报 韩春瑶 为产业迈向中高端培养复合型人才
    3.光明日报 崔兴毅 他为国家做出了“争气机”——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读这长篇通讯,让人很受教育。作为科研人,王小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所制造的国产预警机领先美国,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作为老师,他设立基金、培养人才、改良预警机内部环境,带出了一支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他来时,中原大地还在遭受战火的凌虐;他走时,身后的祖国早已欣欣向荣。
    4.
光明日报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发布 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93亿人
    从这文中,让人看到了我国教育飞速发展的伟大成就。比如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毛入学率达59.6%;
    5.
人民日报 李长生 把耕与读传下去
    读这文,让我明白了“耕读传家”在今天的意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探索新实践,引导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6.
光明日报 散文诗是唱给青年人的歌——重读柯蓝《人生·命运·爱情》  
    7.解放日报 杜梁 《人生之路》:中国式成长叙事的“上海方案”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即这《人生之路》,看得让人深思不已。为何呢——    
  高加林难题,成长的愿景与道路;
  《人生之路》的前半段,重现了原著中的“高加林难题”。
  此为结局,人生成长的“上海方案”;
    在电视剧后半段,高加林这个曾因失去大学名额、教师职位和通讯干事而三度迷失人生方向的农村青年,以笔为刀,奋进于文学之路,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观照当下,对青年成长焦虑的回应;
    高加林的命运曾遍布曲折和坎坷,但是,刻写在民族血脉中的奋斗者基因,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与奋进意识,指引他循着历史发展的道路达成自己的人生愿景。青年人应避免只聚焦眼前挫折的短视行为,而要立足人生发展的长久之计,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与节奏。     
    人生路遥,路在脚下。
    后读的,也有来自自媒体的好文章。比如:
    99岁老头被骂,中国第一“老不正经”,却活成白岩松最羡慕的模样
    读这文,让人愤饭。绝想不到,这年近百岁老人,因风趣幽默,至今被人乐道着。老人说
——
    好书一读就乐;
    人老不要心老;
    有趣方能解忧。

    下午,三件事
    第一件:去农行,代孩子交社保费。
    第二件:遇同事志文后,与其交谈别后之事。
    第三件:考虑写读后感。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晚上,看和写
    看的是电视。先是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人生之路》第8至9集。后是东方卫视纪录片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79集:从“北溪"事件谈起
    午夜时分,还今日的本则日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