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 周二 二月三十
小雨 10/12摄氏度
阴雨绵绵好些天了,而且低温寒潮,弄得人心不快的。晾出去的衣服袜子,一周了也没干。
啊,我记起青少年时期的事了:过去的今天,正是浸泡早稻种谷之时了!而如今如此的严寒雨湿,是很不利于农村早稻育秧的。要是现在,那时的我,会忧坏人的。所以呢,早上起床后,我还因此来了个“发思古之幽情"——
唉,还在阴雨绵绵!
我清楚地记得,此时,农村应该是正泡早稻种谷呢!
在乡村种田的农民,若不能遇到天时地利、风调雨顺,那就叫忧心忡忡、日子难过啊!
不过,这段忧心之事过去后,我就开始了一天读写看的生活了。
上午,上网读书
又读了不少好文章,让人很受感触的。比如下列这些:
1.国学论丛 告别美国,全球化死了,暴风雨真的来了
读这文,既让人深恨那个漂亮之国,又让人看清它的强盗本质——
中美争端的本质,就是为了争夺生存权力;就是美国要保障其超级福利,中国也要争取美好生活。正是这一本质,中美才会跌入世界老大同挑战者不死不休的“休斯底德陷阱”。
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搞死中国?
它干掉中国,不但可以在霸权上消除威胁,在福利需求上也可以长期安枕无忧。这就是为什么不会放过中国,中美关系无法调和的根本。
中美最大威胁都来自内部?中国最大的危险就是内部的买办和亲美势力,它们最大的危害就是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在精神和文化上被美国占领的国家”,使中国不再是美国权力网络里的真空地带。
全面战争能否避免?全面战争其实已经打响,在科技,金融,意识形态,半导体,能源,原材料,粮食,卫生等领域早已打得热火朝天。综合各种信息可以预见,美国对中国兵戎相见的时候已经为期不远。
相信新的台海危机将会很快发生,台湾将会像乌克兰一样成为下一枚棋子,将中国拖下水。
美国最强预言家珍妮留下的最后一个预言是,美国将会衰败,人类的希望在东方,中国将替代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这是值得纪念的历史,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文明的门槛上。
2.环球网 吴大辉:元首外交为中俄关系引领航向
3.光明日报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4.人民日报 打造新时代中国的新型百科全书
5.文汇报
许旸 短篇小说或是“不倍速观看的最后领地”?
读文后,才明这题目之意——
“加速时代”,魅力大于技术.好的短篇小说恰恰让人无法倍速去看。相对于长篇,短篇更能体现作者本人的气质。
长篇像长跑,短篇似拳击.写作既是自己跟外部搏斗,也是和自我搏斗的一种方式,特别是短篇小说,每篇都在重建新的世界,或是对自己新的阐释。“从这个意义来说,短篇小说写作就是一次次重生,不断超越自己。”
短篇写作带给人一种启示:当学好了短篇小说的基本技艺,并把这种技艺与当代语境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我们有可能打开所有事物的缝隙,敲开坚硬的东西,感受艺术生活带来的庞大“恩典”。
下午,网上写文
写的是,修改15日到17日三天的日记(草稿)。
经一番努力后,完成了对这三天日记的修改、整合。
之后,我便将其发到了正扬网、新浪博客上。
这就是:《兔年读写看日记(3.15一3.17)》!
晚上,先看后写
先看的是电视节目。如: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人生之路》第2到3集、今日关注、电视剧《理想伴侣》。
后写的是,今天的这则日记(草稿)。
3月22日 周三 三月初一
小雨 12/14摄氏度
一天来,我依旧如以往一样,完全是依读写看的顺序,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的。
上午,读文章
主要是读了下列之文:
1.环球网 社评:中俄元首会晤,释放了推动和谈的重大信号
2.环球网
孙德刚:20年了,伊拉克综合征仍挥之不去
3.环球网
中国学者致美国白宫的公开信:该结束了!这场害人伤己的贸易战
4.观察者网
中俄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5.外交部回应美芯片法案:所谓“护栏”是彻头彻尾的科技封锁和保护主义
6.光明日报
朱中博 解决乌克兰危机的最大国际公约数
文章道,遵循其指明的方向不断努力,乌克兰危机必将迎来云开雾散的时刻,人类寻求持久和平的夙愿将更早实现。
7.观察者网 牛弹琴 这次历史性访问俄罗斯,10个很不同寻常的细节
文章告诉我们,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正如领导人所说的,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从斡旋沙特和伊朗实现历史性和解,到最高领导人访问俄罗斯,最近的中国外交,确实很不一般。
若干年后回看,或许我们更能明白这次历史性访问的重大意义。
8.人民日报
全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4亿千瓦
9.观察者网 年轻人不上课不上进只上香,问题出在哪里?到底是谁的错?
10.光明日报 李舫 致敬“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初心——读长篇小说《范仲淹》
这小说评论,让人开眼界、长见识。我爱读。比如说——
郭宝平的新作《范仲淹》,写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精心塑造了散发着历史温度和质感的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范仲淹,全方位描述了范仲淹自强不息的一生。以及与范仲淹相关的欧阳修、吕夷简、晏殊、富弼、韩琦、梅尧臣等人。这些酣畅淋漓、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有着鲜明时代特色,从而使得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真诚铭记那些漫漫长夜里闪烁过的一丝曙光,真诚致敬那些不计毁誉、披荆斩棘引领中华号航船驶出泥淖的先贤——这是郭宝平的初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始终?
下午,写东西
这就是,修改18日至20日这三天的日记(草稿)。
经过对每篇日记的逐一修改,然后加以整合,便将三则日记整在了一篇文章中。
看看合乎为文要求后,我就将其发到了正扬网、新浪网上。
这文就是:《兔年读写看日记(3.18一3.20)》。
晚上,看和写
看的是电视。其节目如: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人生之路》第4至5集、电视剧《理想伴侣》。
写的是,今日读写看的日记(草稿)。
3月23日 周四 三月初二
小雨 8/14摄氏度
上午,读文
这就是在主媒体网上,读了不少夺睛之文章。如:
1.环球网
王友明:卢拉访华,中巴关系将呈现“政经双热”
2.环球网
“五个一百”:壮大“主流叙事”,激昂奋进力量
3.光明日报
张抗抗 当读书成为信仰——读《朱永新谈读书》
这书评,写的好!因为,它来自一位名作家对一位教育家的书作的评论。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朱永新,我们拥有这位以毕生之力推动阅读的人,是中华民族文化之幸。
当阅读成为真正的精神自觉,成为我们内心无法替代的渴求,一切终将被“永新”的认知,祛旧更新。
4.新华网
浙江宁波:心理教育助学生健康成长
5.光明日报 王蒙:生活才是创作的常青树
下午,改文
《风景这边独好》,需报审了。为此,自己在撰新文的同时,也抓紧了在改老文。
今改了老文两篇。这就是:
第一篇:鲁迅故居瞻仰有感
第二篇:游重庆解放碑,去万州区
晚上,看和写
看的是电视。如新闻、时评,还有电视剧《人生之路》第6一7集、今日关注。
写的是,今日的本则日记。
3月24日 周四 三月初三
小雨转阴 9/11摄氏度
上午,读书
先读的,是来自主媒体网上的文章。如:
1.观察者网
王慧 《联合声明》体现中俄全球性视野
读中俄《联合声明》这长文,让人明大局。比如——
深化经贸合作,“中俄双方都要抓住机遇”;
坚持劝和促谈,“中国正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日这些小动作,传递什么信号?
岸田文雄在中俄元首会面期间突访乌克兰,突显了现在国际社会两种力量、两种解决方案、两种方向之间较为激烈的博弈和斗争。
谁在递刀拱火,谁在劝和促谈,一目了然。
2.人民日报
韩春瑶 为产业迈向中高端培养复合型人才
3.光明日报
崔兴毅 他为国家做出了“争气机”——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预警机之父”王小谟
读这长篇通讯,让人很受教育。作为科研人,王小谟研制出了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三坐标雷达,所制造的国产预警机领先美国,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9个第一;作为老师,他设立基金、培养人才、改良预警机内部环境,带出了一支领军人才队伍,打造了“国产预警机事业的中流砥柱”。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他来时,中原大地还在遭受战火的凌虐;他走时,身后的祖国早已欣欣向荣。
4.光明日报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发布
学历教育在校生达2.93亿人
从这文中,让人看到了我国教育飞速发展的伟大成就。比如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1.6%;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4655万人,毛入学率达59.6%;
5.人民日报
李长生 把耕与读传下去
读这文,让我明白了“耕读传家”在今天的意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我们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积极推进新时代耕读教育新探索新实践,引导青年学子知农爱农、学农为农,厚植“大国三农”情怀,践行“勤耕重读”理念,走出教室、走进广袤田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青春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6.光明日报 散文诗是唱给青年人的歌——重读柯蓝《人生·命运·爱情》
7.解放日报
杜梁 《人生之路》:中国式成长叙事的“上海方案”
根据路遥中篇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即这《人生之路》,看得让人深思不已。为何呢——
高加林难题,成长的愿景与道路;
《人生之路》的前半段,重现了原著中的“高加林难题”。
此为结局,人生成长的“上海方案”;
在电视剧后半段,高加林这个曾因失去大学名额、教师职位和通讯干事而三度迷失人生方向的农村青年,以笔为刀,奋进于文学之路,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观照当下,对青年成长焦虑的回应;
高加林的命运曾遍布曲折和坎坷,但是,刻写在民族血脉中的奋斗者基因,造就了他的不屈精神与奋进意识,指引他循着历史发展的道路达成自己的人生愿景。青年人应避免只聚焦眼前挫折的短视行为,而要立足人生发展的长久之计,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与节奏。
人生路遥,路在脚下。
后读的,也有来自自媒体的好文章。比如:
99岁老头被骂,中国第一“老不正经”,却活成白岩松最羡慕的模样
读这文,让人愤饭。绝想不到,这年近百岁老人,因风趣幽默,至今被人乐道着。老人说——
好书一读就乐;
人老不要心老;
有趣方能解忧。。
下午,三件事
第一件:去农行,代孩子交社保费。
第二件:遇同事志文后,与其交谈别后之事。
第三件:考虑写读后感。这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读后感。
晚上,看和写
看的是电视。先是新闻联播、今日亚洲、电视剧《人生之路》第8至9集。后是东方卫视纪录片
张维为《这就是中国》第179集:从“北溪"事件谈起
午夜时分,还写了今日的本则日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