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她是谁呢
五年前正月中旬的一天下午,我和夫人回到宿舍院子时,就见女门卫迎着我们说道:“哎呀,刚来了两个人,一个老头,一个中年女的,大概是来问候你们的。听说你们没在家,那女的叹气后,就离开了这里。”
听到来人这事后,我和夫人都想:他们是谁呢?为此,我问门卫:那两位,怎么个样子?她快人快语:“男的个头比您矮一点、横身一些,没说话,大概是做伴来的。女的呢,人高挑,齐耳短发,年轻漂亮。她问您儿子情况时,显得焦急,可能是您家亲戚吧。”
这之后,尽管我和夫人猜了又猜,还是猜不出他们是谁。因为,我们没与中年女的打过交道哇。她是谁呢?
第二天上午,闻敲门声,我赶紧开门。见是两位本家,我当即恍然大悟:“啊,昨天下午,是您华叔和张老师吧?”那被我称为“华叔”的微笑点头:“是的,是我这位老同学,硬要我一同来的。”我正要孩子喊“中年”的张老师叫“伯伯”时,只见她指着我家小子问:“是不是这帅哥有点事啊?”我忙点头。其时,腿上绑了石膏的儿子,忙扭头微笑应对,并依我的提醒,叫她“伯伯”。
在张老师看望我家孩子后,夫人不解地问:张老师和华叔,六十年代初的初中同班同学,却像相差了一辈人似的,是何原因?我依据华叔以前对她的说法,分析道:这看似中年的张老师,年少聪慧,吃食堂读初中时,11岁的她,就比同班同学要小三四岁;后来,她回家当了老师。华叔呢,农村劳累了几十年,所以看起来,他们一个像中年,一个是老年。再来,张老师身体一直强于同辈人,如走起路来,青年人都难得跟上呢!
随后,我又告诉夫人说,听华叔多次讲过,莫看张老师如今还显得年轻,实际呢,你想象不到,她的前半生,可是坎坷不断呢!
于是,我就把耳闻目睹来的有关张老师的历史碎片,向她一一道了起来。
1.儿时:家遭变故
说起这位张老师,她儿时的悲欢离合,实在不堪回首!
早几年,我就听华叔讲过,张老师本不姓张,姓刘,过去不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为何呢?只因她儿时,家遭变故,不幸得很!
虽然,幼年的她,有过两年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在急风暴雨式的变革后,她那三十多岁、风流倜傥的爸爸,却因关键人物的过早病故,他存在说不清道不明的历史问题,过后便被送到宁夏劳改去了。这之后,她家开在县城东街的药铺被没收。再后,她和两个姐姐一起,就只靠了柔弱的妈妈,终年不停地给人纺纱,以此养家糊口了。
待到她五岁时,妈妈实在无力继续抚养三个孩子了,就在好心人的一再劝说下,把两个小女儿,分别送了人。
先是,大她两岁的小姐姐,被送到益阳的姑姑家,给他们做女去了。
接着,又把她送给了一位姓张的年轻人做女儿。好在这养父以前在她家做过几年厨子,对她也很疼爱,并且经她妈妈做主,把才成年的姨儿许配给了这位青年为妻。正因这样,所以五岁的她,才愿意跟着这位对她和颜悦色的养父,做女儿去了。
随后,她的妈妈便带着她的大姐,也一同来到了离县城百把里路远的这丘陵区,距她五里路的村子,落户在此了。
那时呀,她那三十七岁的妈妈,为何没改嫁,还带着大姐从城里下到农村来呢?这是万般无奈才这样的。凭她儿时的直感,她知妈妈这是迫不得已。她清楚,大她五岁的大姐,在四岁时,因高烧救治不及时,耳朵随之聋了!她妈妈担忧大女儿失去自理能力,恐遭人白眼,只好陪着大女儿,母女俩一同落户偏远农村,带她一起生活,相依为命了。
这就是,她那几遭变故的一家五口,两三年内,分离在了四处!
而且,她们三姊妹儿时分散在三处,几乎完全是在重复她们妈妈那一家三姊妹的过去!
要知道,她们妈妈儿时三姊妹,因家里极端贫困,养不活她们时,她们的父母为让孩子活命,只得把她们三个,分别送人做了人家的女儿!不知是命运的悲戚,还是妈妈她们开了这个不好先例的缘故,想不到,张老师她们这三姊妹,也走上了与妈妈她们完全一样的骨肉分开、姊妹分离的痛苦!当时的历史,就是这样,给这血脉相连的两辈人的三姊妹,沿袭着这相同的凄苦命运、连着开了这同样悲酸的玩笑,真是一脉相承的悲摧奇闻!
值得庆幸的是,好在张老师她们三姊妹成人成年生育子女后,从此再也没出现过让人潸然泪下的这类事了!
感谢时代,父母与骨肉因生活窘迫的分离痛苦、姊妹间因艰难生活不下去的痛苦分离,只到她们的儿时为止!
上辈辈人们苦命的童年,也只到她们三姊妹分离的童年时为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