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沙粒、近乎金黄的颜色、磨擦而有声响的高高的鸣沙山,为何这么吸引游人观赏、攀爬呢?
四面处在鸣沙山的环抱中,却永不干涸,而且水质清澈的这月牙泉,怎么这么地清秀迷人呢?
面对大漠戈壁中的这鸣沙山、月牙泉,我,久久地徜徉在这里,好奇而思索不得结论时,禁不住发出了上述疑惑。
这是6月22日上午,10点多钟后,我与来自湖南桃花源附近,由大数据公司组织来的家乡游友们,在敦煌市区西南5公里之地,游历这鸣沙山、月牙泉两个多小时后,只因看着这美好的两景,实在依恋不舍、不想匆匆离去,所以尽情地在此,继续欣赏着,徜徉着。
眼前的这两处景致,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难怪这两处,与前一天下午看的莫高窟,还有附近的、只听说过的那“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还有其它景点,自古以来,便被誉为“敦煌八景”!
难怪这鸣沙山,为何一直以来十分地吸引游人了!我猜想,大概是这里,不仅仅因其沙山宽广高大——东西长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还因其沙的颜色金黄,人从山上梭下来,或风吹时都会发出飒飒声响的缘故吧。
比较眼前这两大奇景,我以为,比起鸣沙山来,由沙山围着护着的这月牙泉,则尤其让人感到奇异而印象深刻了。
这是为何呢?只因为:
一眼尽收眼底的这月牙泉,看其其貌不扬,实则奇异处多多。它,大概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因整体形状,弯曲如新月,故而名副其实;又因四围沙山而泉水不枯竭,于是有了“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后来,即1994年时,还被列入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我奇怪,这月牙泉水边,生长有浓密青青的水草植物。靠月牙阁的那岸边,还有紧密排着的芦苇丛。月牙泉的四周,虽被流沙环抱,遇强风而泉不为流沙所掩盖,这就让人大惑不解。它之所以被号为“天下第一泉”,可能缘于文人骚客们,为此题下的恰到好处的名诗墨宝吧。譬如:“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等等。我记起,央视一纪录片中,曾称“月牙泉有四奇”呢。这便是:月牙之形,千古如旧;恶境之地,清流成泉;沙石之中,不掩于沙;古谭老鱼,食之不老。
我奇怪,这鸣沙山和月牙泉,被古人称为大漠戈壁中的“一对孪生姐妹”,赞其“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等等。大概,这是被誉为“孪生姐妹”之故吧!
这月牙泉,确实名不虚传,恐怕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我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古往今来,这月牙泉,一直就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所以,月牙泉、九层楼莫高窟和莫高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成为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一直是我们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徜徉鸣沙山、月牙泉很久后,看到集合时间临近,我和几位游友只得快步匆匆,离开了这里。
迈步在鸣沙山的地面上,看着左边道上蓬勃生长的遍地高杆芭茅,右边几乎全是一排排青绿的树林,还有供游人憩息的条椅和小木屋,一派人性化的设施设备吧,我就为之感到欣慰。
回转路上,临近鸣沙山出口时,突见右边路旁空旷处,聚集着遍地的骆驼。好奇而怜悯它们时,我停下脚步,赶紧拍了张照片,留存了下来。
我之所以好奇它们,是因为其生命的不凡。要知道,从影视和书中得知,这骆驼,生存在一般生命都无法生存的沙漠环境中。而且沙漠中在高温、无水和狂沙等极端环境中,它不仅能给人避险身边,还能不吃不喝存活79天!即使失水达体重的30%~40%时,仍无生命危险!而且,在昼夜温差相差几十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了几十万年!骆驼,它就是我们人类和动物生命史上的奇迹!
我之所以怜悯它们,是因为,它在为我们人驮运繁重物资等的服务时,总是头顶烈日,脚踏黄沙,默不作声地忠实地劳作着。有时在沙漠中,人们因长期干渴无赖之时,还要将其宰掉,而喝它驼峰中储的水、吸它的血!这,实在残忍之至!它们的一切,直至生命,全部默默地奉献给了人类,真是太了不起、太值得我们感恩了!
此前的上午8点,我们来此游鸣沙山月牙泉时,看到人们骑着骆驼,一队队地从我们面前经过,边欣赏沙漠景致,边随骆驼走姿而感应惬意时,看着他们和这些训练有素的骆驼,是很让人羡慕与不忍心的。我没有骑骆驼进沙漠,绝不是舍不得这骑行的一百元路资,而是实在不想骑着它潇洒!
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中国的劳动人民,包括古人,尤其是历代以来穿越河西走廊远征去戍边、去西域丝绸之路的人们,他们的付出是异常艰苦卓绝的。我发自内心地一直佩服他们、敬重他们、感恩他们、怀念他们!他们就似眼前的骆驼那样,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我们的今天,默不作声地奉献着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幸福、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