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谈教师读书的话题

(2013-05-05 20:14:10)
标签:

张超球

谈论

教师

读书

分类: 育人之事

     本来,教师都知道,人只有读书,才能更好地成人、成才、成事、成功的。可是,不知为什么,这千真万确的道理,有的教师只在学校当学生时读书,出了校门,就不读书了。还有,如语文老师中,为何不少人只停留在教语文课本,而不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上下功夫呢?

  看来,这是有些老师或不爱读书,或缺乏事业心的缘故吧。由于自己不爱读书,便没有了指导学生读书的见识,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了。

  读书,应是我们知事以来坚持的习惯。幸亏我们这个队伍中,事业心强的比较多。为了教好书、育好人,他们一般热爱读书,勤于读书,坚持读书。更有痴迷事业者,其喜好读书的程度,甚至也到了痴迷境地。真是“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为何会如此?只因他们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事业是一棵树,书籍是育树的一片沃土。对此,我是深有感受的。当初,自己要不是勤于读书,就没有参加教育工作的可能;本科毕业后,要不是坚持不懈地读书,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教师、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人到中年,要不是认真读书,也不可能有幸在全国性报刊上,常常公开发表论文、报告文学和长篇通讯;退到二线后,要不是喜好看书学习,也就不会常与名人名篇接触,不会天天享受精神文化大餐。

  我与喜好读书的老师认识几乎一样,觉得书是思想、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其中包含的理论观点和知识比实际更系统,对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暴露更加集中而显豁。而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先哲付出艰辛的劳动,摸索出来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智慧都留在了书里,被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所证明并适用的好东西。我们若不去学习借鉴,就会一片好心地辛辛苦苦做错事,出现不应有的教育悲哀。也就是说,老师天经地义应该是读书人,并且是善于读书的人。要知道,老师读书,就是把书中直接经验变为自己间接经验的过程,是把书中智慧装进自己头脑的过程。要知道,在善于读书的老师手里,优秀书籍会变为他们走向教育真理的路标、桥梁和台阶。这也就是说,有站到巨人肩膀上去的可能!

 在这方面,有两个历史名人是最值得我们去思索、效仿的。一位是三国时期的“吴下阿蒙”,即吕蒙。他之所以后来生擒蜀国大将关羽,成为东吴武文兼备、能征善战的一代名将,就在于他听从吴主孙权的劝学,而自学成才的名人。另一位是创立盛唐盛世的千古名帝,即唐太宗李世民。他日理万机,即使东征西讨、经国大事缠身的情况下,也不忘读书求教,或使人读而听之。这因此使得他,成就了历史上的鼎盛王朝!如今,信息时代已步入人类历史的舞台,知识经济的序幕已经拉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正在全面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子早已甩开。在这知识瞬息万变之际,作为老师,尤应加强读书、抓紧读书才行。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着眼教育问题,潜心钻研,扬弃旧义,探求新知,广采博撷,取精用弘。

 以前,我曾从《中国教育报》上,读到这样一段话,引起了我的同感。这段话是:“不懂得为什么要读书,却偏要压着他读书;懂得了为什么要读书,却基本上不去读书。这就是我们目前存在的令人疑惑的读书方式。”本来,“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而为什么很多有条件、有时间、有必要读书的教师,却只在青少年时读书,而在工作之余不读书呢?

 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有的老师,自以为教小学有大专文凭、教中学是本科毕业,教起书来,可以应付过去。须不知,人类在2020年拥有的知识中,90%目前还没有创造出来。今天的大学生,毕业三年后,所学知识有70%左右将要过时!伴随着“知识爆炸”现象的岀现,科学技术的规模也呈指数函数增长。难道,我们还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能成明天的人才吗?况且,学历不等于能力!“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亦如鲁迅所说,“博采百花方能酿出蜜来”。这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这些,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师必须要读书,接受继续教育。不然的话,几年后就会落伍。

 我的收藏夹中,有两组对比鲜明的数例,着实令人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这便是——

 资料显示,在仅有500万人口的以色列,读书风气一直长盛不衰。他们平均每人每年读46本书;而且,他们每个家庭每年要开销几百美元去订报刊。难怪这个崇尚读书、坚持不懈学习的民族,出了非常多的对世界有巨大贡献的科学巨匠、社会伟人;难怪犹太民族整体科技素质高,整体经商能力强,整体富裕程度高!

 对比以色列,我们中国人读书的情况如何呢?资料显示,中国平均每人每年读0.41本书。这,还不及以色列人读书的1%!

 这触目惊心的对比,着实让人心惊肉跳。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光有“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是不行的,只有设法解决人们自觉读书求知的局面才行!而要解决这一普遍问题,不首先从解决教育者自身自觉先读书的氛围,那是行不通的!

 教师只有在解决自己读书、丰富自己头脑与拓宽自己视野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自己教书育人的能力,也才能使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在这个道理上,我突然记起,在2006年2月22日的《中国教育报》上,有这样一篇通讯,题目为:《语文课:我们能否从教材中“突围”》,是很有说服力的。当时看到后,我抑制不住激动,一连将其读了两遍,还做了摘录。我深为文中主人公韩兴娥的作法所吸引、所感动。

 请看吧!韩兴娥老师这个高手,每月只花两周时间,就把教材教完了;其余时间呢,便“让大量阅读登堂入室”,在小学低、中年级学完所有小学语文教材,在高年级让学生诵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她所教的五年一期实验班的学生里,读过上百本、几百本中外名著的大有人在。这样做的结果是,师高弟子强。学生不仅不怕考,而且快乐阅读着,学习成绩全班优秀。40分钟600字有说服力的作文,学生们总是一挥而就。有的学生还将所读过与所了解的书目,连缀成文,令老师和家长拍案称奇。韩老师这样做,不仅胆量大、作法好,而且所产生的效果非常有意义。这就如她的校长对记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阅读量虽然非常大,但由于每读每新,每读都有兴趣,越读知识越丰富,所以,不是读得多了就增加了心理负担,而是读得少了做那些味同嚼蜡的作业成了负担。更为重要的是,小学生由此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便为以后的书香人生奠定了基础。”这就叫:站得高,看得远,事半功倍!

 对此,我特别佩服韩心娥老师有水平,有远见,有新意,有胆量。如果长此以往,并且不仅小学,而且中学、大学、社会上都鼓励像韩老师这样做,那么,今后走出校门的学生,都将是一辈子读书的读书之人,都将是如犹太人那样普遍好读书的人,都将是聪明又能干的人,都将是为加速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优秀人才,都将是为实现中国梦而人人出彩的人!

 试问:若韩老师不坚持长年读书、更新脑中的知识体系,她能有如此高屋建瓴的水平?若韩老师没有如此高的驾驭教学的能力,上级怎敢让她“打乱”教学体系、另起炉灶,探讨这别开生面的语文教学模式呢?

 对此,有人会驳我:我们每每天天,忙得不亦乐乎,哪有闲时看书?这是一个原谅自己不读书的借口!须不知,我们身边,一直以来就有这样一个怪现象:大凡闲人皆不读书,读书爱好者几乎都是大忙人!况且,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就在业余时间里!

 我赞成有识之士的说法。那就是:校长要有学者味,教师要有书卷气,校园要有读书风。 

      若果真如此,就会如一位诗人所说的那样:“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能拥书入怀,为人生添彩,应是一件惬意之事。”

  朱熹曰:“敬业者,专心致志事其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在读书上也应用自己的榜样作用去影响学生为好。我想,若我们老师坚持读书、自觉读书,便能带动学生也坚持读书、自觉读书了。若学生被老师带动自觉去读书,便将会带动社会也形成读书风气了。若中国人都自觉读书了,中国就永远不怕任何强手了,中国社会就会永远高歌猛进起来了,中国人也就因此真正富裕幸福起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文被新浪编辑部荐上了新浪博客首页新浪网

接:谈谈教师读书的话题

——————————————————————

谈谈教师读书的话题
伊农之秋 对你的博文发表评论:
 
     事业是一棵树,书籍是育树的一片沃土。谈谈教师读书的话题
     本文情深意长,娓娓道来,从不同的方面讲述了育人者读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
     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丽的生活;
     要学生智慧,教师就要不断丰富自己;
     要使学生美丽,教师就必须先美丽自己。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